昆蟲是唯一一類從非四肢部位演化出飛行能力的動物,其翅膀是通過一種獨特的復雜鉸鏈與身體連接的。然而,翅膀鉸鏈的力學機制一直是個謎。
《自然》雜志18日發表的一項研究稱,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團隊結合成像技術、機器學習建模和機器人飛行,首次揭示了昆蟲翅膀鉸鏈的工作原理。
研究團通過技術手段拍攝到果蠅在一個電子飛行模擬器中飛行時的翅膀運動。通過學習建模后的微型機器人飛行,測量了這些骨片肌肉的空氣動力學作用。對這種復雜關節的分析,或促進人們理解飛行演化過程,帶來仿生學和生物力學的創新。
(科技日報記者 張夢然 趙衛華)
廣東省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聯合首都師范大學、美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和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團隊,研究揭示了現代昆蟲植食模式早在侏羅紀中期(約1.65億年前)就已形成,比被子植物占主導地位的時代提前了約6......
華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昆蟲科學與技術研究所教授李勝團隊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首次從“細胞器互作”視角,系統深入地揭示了昆蟲激素合成的分子細胞學調控機制。1月23日,相關成果在線發表于《國......
華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王興民課題組和重慶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邱寶利課題組合作,在微塑料對草地貪夜蛾中腸損傷的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近日,相關成果發表于《危險材料雜志》(JournalofH......
由柔軟的肌肉狀執行器驅動的微型飛行機器人。圖片來源:英國《新科學家》雜志網站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家受昆蟲啟發,成功研制出一款郵票大小的飛行機器人。這款機器人能在空中飛行15分鐘,超過以往所有昆蟲大小飛......
什么?竟然有昆蟲把塑料當作美味!對的,你沒有看錯,科學家發現了很多愛“吃”塑料的昆蟲,并對它們解決白色污染寄予厚望。近日,江蘇大學環境與安全工程學院教授孫建中團隊系統綜述了昆蟲及其腸道共生菌在塑料生物......
熱帶地區的生物多樣性為何如此豐富?長期以來,這個趣味十足的謎題吸引了全世界生態學家和生物學家廣泛關注。圖為中國西南部的哀牢山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供圖近日,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
《自然》31日發表了一項研究,分析了犀金龜如何展開和縮回后翅,表明這一過程無須肌肉活動。該發現有助于改進飛行微型機器人的設計。在所有飛行昆蟲中,甲蟲的翅膀機制最為復雜,其包括兩組翅膀:一對硬化的前翅,......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獲悉,近日,中國農科院張友軍研究員團隊在Cell旗下國際著名綜合性學術期刊《創新》(TheInnovation,IF=33.2)發表......
科技日報訊(記者張夢然)魚鷹、鷹、獵鷹甚至禿鷲可長時間在空中翱翔,而很少扇動翅膀,顯得輕松愜意。這種沿著上升氣流滑翔飛行方式幾個世紀以來一直讓科學家著迷。現在,美國佛羅里達大學進化生物學家首次報告稱,......
蚜蟲 視覺中國資料圖昆蟲是如何感知氣味的?又是如何做出行為反應的?是研究昆蟲化學生態學的重要課題。北京時間2024年6月14日凌晨2時,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在線發表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