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6371.shtm
■本報記者 胡珉琦
把握好世界科技的發展大勢,研判好科技發展的戰略方向,敏銳抓住科技創新的突破口和新生長點……隨著科技領域國際競爭的加劇,越來越需要這樣能夠深謀遠慮、鑒往知來的瞭望者,以及科技決策的思想庫。
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中國科學院,明確提出“四個率先”的目標要求,其中之一就是“率先建成國家高水平科技智庫”。
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科技三會”上再次強調,要強化兩院的國家高端智庫職能,發揮戰略科學家作用,積極開展咨詢評議,服務國家決策。
作為科技國家隊,打造高水平科技智庫、為國家重大決策建言獻策,一直被視為中國科學院的重要使命所在。
過去10年來,中國科學院逐漸形成了以學部為主導、以戰略咨詢院為綜合集成平臺、以院內外研究支撐單元及院屬機構為重要支撐力量的智庫架構,敏銳把握國家需求,持續為國家重大決策提供創新思想和前瞻性建議,更好地為國家建設、社會進步貢獻自己獨特的智慧。
院士“智囊團”把脈發展大勢
什么是高水平科技智庫理應承擔的國家使命?那就是聚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相關的重大科技問題,把握世界科技發展態勢,從科學技術影響和作用的角度研究國際、國內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把綠色低碳和節能減排擺在了突出位置,努力書寫著一份高質量發展綠色答卷。2020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向世界作出實現“雙碳”目標的中國承諾。
然而,在未來的發展進程中,如何逐步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真正向低碳社會轉型,不僅面臨十分嚴峻的挑戰,也是擺在科技界面前的一個重大考驗。針對未來需求,需要系統性的科學規劃和顛覆性的創新技術儲備。
2021年,中國科學院學部圍繞我國“雙碳”目標,部署啟動了“碳中和”重大咨詢項目,百余位院士專家從排放、固碳、政策3方面分9個專題開展了咨詢研究,從技術和產業層面對我國如何實現“碳中和”作了系統研究,描繪出我國“碳中和”框架路線,明確了技術需求清單,提出了操作層面的建議。
該項目形成的1個咨詢報告和10個專題研究報告上報黨中央、國務院后,引起了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等30多個部委及地方省市的高度關注,并與科技界、產業界開展交流互動,在決策層和社會各界產生廣泛影響。
建設高水平科技智庫,服務黨和國家決策,一直是中國科學院學部的重要職能。而充分發揮院士作用,則是履行這項職能的根本保障。10年來,中國科學院學部持續為國家重大決策提供有創新思想和科學前瞻性的建設性意見,產出了大量智庫成果,其中形成院士咨詢報告、建議310余份。
在科技體制改革方面,2020年,中國科學院部署“關于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重組方略的戰略研究”重大咨詢項目,提出“一改二穩三強化”的研究方略。成果為國家編制國重重組方案、“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及制定科學技術進步法等提供了支撐。
在國家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戰略方面,2022年,中國科學院與教育部聯合開展我國科學教育改革戰略研究,圍繞科學教育有關基本問題、國際比較、體系設計、基本要素、保障機制等方面,形成了1份咨詢報告、1份研究報告和5個專題報告,直接支撐了教育部等18部門出臺《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等文件。
在國計民生重大問題方面,2022年,中國科學院圍繞中央關于“要正確認識和把握初級產品供給保障”要求,組織專家從初級產品戰略需求的安全保供、大規模進口產品的穩定保供、極端情況下的替代保供等角度,重點選取甘蔗、天然橡膠和大豆3個農產品開展咨詢研究,完成的階段性成果已獲得中央及農業相關部門的高度認可。
值得一提的是,自“四個率先”提出以來,中國科學院學部的咨詢建制化步伐不斷加快,設立了若干個學部專業研究支撐中心,開展國家科學思想庫建設,推進學部咨詢叢書制度化等。2019 年,為了強化咨詢工作的頂層設計,中國科學院還成立了科技智庫建設的領導決策機構——中國科學院科技智庫理事會。
2021年,正是在中國科學院科技智庫理事會的部署下,“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重大咨詢項目跨學科、跨領域組織 150 余位院士專家深入研究,并形成了《關于制定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的若干建議》咨詢報告,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夯實基礎、增添動力。
這些凝聚著院士專家智慧和心血的咨詢報告與建議,與國家科技規劃、科學政策、科技決策的訴求緊密呼應,在服務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摸清資源環境“家底”,助推綠色高質量發展
2023年6月20日,合肥市方面專程調研了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以下簡稱南京地湖所)。他們此行是被一份報告——《中國湖泊生態環境研究報告》吸引而來,并帶著巢湖綜合治理難題前來求助。
近年來,巢湖富營養化程度明顯減輕,重污染河流水質得到改善,可是關于湖泊的分區分類保護、生態修復、可持續治理等一系列復雜問題,從長遠來看依舊困擾著管理部門。而一直將湖泊治理作為“主責主業”的南京地湖所,在服務湖泊生態環境治理修復、保障湖泊與流域水安全方面,給合肥調研團隊吃了一顆“定心丸”。
2022年3月以來,中國科學院組織南京地湖所、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城市環境研究所、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等院屬單位,編制形成了《中國湖泊生態環境研究報告》《中國濕地研究報告》《中國山地研究與山區發展報告》《中國西北干旱區水資源與生態環境研究報告》《中國東部超大城市群生態環境研究報告》等5個資源環境領域系列研究報告,為資源與生態環境相關決策和管理部門提供了科技支撐。
2018年“生態文明”寫入憲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成為全民共識,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了歷史性、全局性改變。作為最高咨詢機構的中國科學院,在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方面,究竟能提供哪些支撐?
“一方面要站在國家的高度了解資源與環境全局現狀,另一方面要預先把握動態變化趨勢,驅動具有儲備性、前瞻性的科學研究,最終要為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提供科技支撐。”南京地湖所所長張甘霖表示,這也是作為智庫成果的資源系列研究報告的核心目標所在。
智庫是服務決策的,圍繞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戰略決策包含了諸多復雜的綜合性問題,橫跨多個學科和領域。這就需要智庫把重大戰略決策分解為不同領域的問題,在充分掌握各學科知識的基礎上,予以有效地綜合集成和歸納,最后上升為對戰略咨詢問題的研究。(下轉第2版)
“中國科學院之所以能夠承擔起這項使命任務,首先是因為各個研究所在各個學科領域都做了大量長期性、系統性的科學研究工作,而這些具有專業性和科學引領性的研究成果,很大程度上為智庫研究的科學性和證據性提供了源泉和支撐。”張甘霖告訴《中國科學報》,這一系列研究報告是對系統性的凝練與總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他還強調,相關研究擁有較為完備的全國性生態系統監測網絡和數據中心,而長期持續的相關數據積累是生態環境現狀統計和趨勢預測的重要基礎,也是中國科學院獨一無二的優勢所在。
“此外,體系化、建制化一直是中國科學院區別于其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特征。”張甘霖坦言,每一份研究報告都是由牽頭研究所聯合院內多支研究隊伍,經過多輪次研討,集體撰寫完成。“資源環境領域的重大問題不是靠某個學科或單個研究所就能解決的,需要打破學科與學科、所與所之間的界限,形成跨領域解決方案。”
“我們不僅是解決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一股力量,也是推動國家治理的一股力量。”張甘霖表示,生態環境建設是一項長期且系統的工程,還有許多問題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國家隊”“國家人”將持續擔當作為,為新時代美麗中國建設、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為《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落地“保駕護航”
9月1日,《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這部國內全新的法律將正式實施。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亞洲水塔,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生態保護地位特殊,立法意義重大。這部法律從提出、起草到頒布僅用時兩年多,其中由中國科學院專家團隊起草的《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草案建議稿和《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重點問題研究報告》,為《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的制定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科學院關于青藏高原生態系統與生態安全問題的研究積累長達幾十年,《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是這些長期系統性研究成果的一次重要轉化。”起草工作組組長、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歐陽志云說。
青藏高原問題不僅是生態環境問題,更是關乎經濟社會和民族發展的重大問題。2017年8月,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以下簡稱第二次青藏科考)正式啟動。除了摸清變化規律、評估與預測未來變化趨勢,第二次青藏科考還有一項重要目標就是為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及國家可持續發展提供決策咨詢和政策建議。
作為第二次青藏科考任務三“生態系統與生態安全”的負責人,歐陽志云清楚地知道青藏高原生態保護面臨的諸多挑戰。
由于青藏高原生態脆弱、長期的資源開發與利用,加上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青藏高原生態系統質量低、生態功能退化、草地沙化、水土流失問題仍然嚴峻,冰川退縮、凍土消融、地質災害等生態風險正在加劇。保護與發展的矛盾仍然突出,鞏固和提升生態保護工作成果的任務還很艱巨。
在歐陽志云看來,智庫的功能不是憑空假設問題,而是根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作出預判,提前研究,厚積才能薄發。對于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而言,讓青藏高原生態保護修復有法可依,用嚴密的法制促進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建設是長久以來研究的問題。
2021年底,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接到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委托函,便迅速組織相關專家團隊,分析了青藏高原生態系統類型、分布及其近40年的變化趨勢,提出了青藏高原生態安全格局總體架構。他們還進一步分析了青藏高原主要生態問題,評估了生態保護措施與政策的成效以及面臨的問題,確立了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思路,并針對青藏高原不同類型的生態系統提出保護修復的法律要求與規定,以及水土流失、沙漠化、石漠化、草地退化等生態問題的防治對策與措施。
時間緊、任務重。在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檀棟的統籌協調下,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所、植物研究所、南京土壤研究所、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昆明動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等紛紛貢獻了在森林、土壤、濕地、草地、荒漠以及生物多樣性等領域的科研力量和研究成果。
“特別痛快、特別配合,不求回報。”歐陽志云坦言,沒有兄弟單位的學術支持,就不會有《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草案建議稿的順利完成,“這充分發揮了中國科學院多學科長期積累以及建制化的優勢”。
就歐陽志云個人而言,參與《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的起草,為國家生態保護重大規劃與科技規劃貢獻力量是一種常態。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0/531421.shtm10月11日,科幻電影《749局》科影融合特別場在京舉行。電影主創團隊與科技領域相......
10月11日,甘肅省迎來了職業教育領域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大學正式揭牌成立。這一歷史性時刻標志著歷經六十八載發展的甘肅省唯一一所林業類高等院校,正式邁入了本科教育的新階段,開啟了新的征......
”標志性科考活動獲系列重大突破 “第二次青藏科考標志性科考活動守護水塔‘一原兩湖三江’科考主體任務已經基本完成,這次科考從天到地、從冰到水取得了全方位的進展。”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中國科學......
關于確定2024年國家環境健康管理試點名單的通知北京市、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遼寧省、黑龍江省、江蘇省、浙江省、江西省、山東省、湖北省、湖南省、廣東省、重慶市、四川省、貴州省、陜西省、青海省生態環境廳......
10月8日,華中農業大學果蔬園藝作物種質創新與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藥用植物資源可持續利用團隊梅之南教授和楊慶勇教授課題組,發布了首個專門面向菊科植物的多組學數據庫平臺——AsteraceaeMulti......
實驗桌上堆放著精密儀器和焊接工具,電腦上是正在運行的電路圖,一頁頁寫滿了數據、畫滿了圖樣的紙張在桌面鋪開,各式或大或小的電子元件前,南京郵電大學工程實驗教學部創新中心副主任郝學元正在埋首研制電工電子實......
近日,記者從中國計量大學獲悉,該校生命科學學院蜜蜂與蜂產品學研究團隊主持的兩項推薦性國家標準《GB/T44349-2024 蜂花粉總多酚的檢測福林酚試劑比色法》和《GB/T44350-202......
10月10日,由廣東省機械行業協會組織并主持召開的“面向軟性物料的多級賦碼追溯柔性包裝生產線研制與應用”項目科技成果鑒定會議在廣東佛山舉行。經專家鑒定,該項目成果總體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記者獲悉......
近日,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橡膠研究所組培與轉基因團隊在全球率先獲得了橡膠樹CRISPR/Cas9純合基因編輯橡膠苗。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經濟作物和產品》(IndustrialCropsandProd......
近日,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熱帶生物技術研究所香(大)蕉栽培生理生態研究組從森林鏈霉菌2-6中分離獲得抗枯萎病菌(FocTR4)的活性物質FluvirucinB6,解析了該抗真菌物質的抑菌作用位點及抑菌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