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5-12-29 14:32 原文鏈接: 曹雪濤院士亮點推薦Nature重要癌癥研究

      曹雪濤(Xuetao Cao)院士是國際著名的免疫學家。其現任職浙江大學醫學院、中國醫學科學院、第二軍醫大學,主要從事腫瘤免疫治療和分子免疫學方面的研究,曾在樹突狀細胞的免疫學和腫瘤的免疫與基因治療研究方面獲得重要成果,以通訊作者的身份在Nature Immu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Immunity等國內外知名雜志發表論文200多篇。2013年當選為Cell雜志的編委。

      12月25日,曹雪濤院士在《Cell Research》雜志上發表了一篇題為“Organotropic metastasis: role of tumor exosomes”的文章,為我們亮點推薦了近期發布在《自然》(Nature)雜志上的一項癌癥新成果。在這篇文章中,來自美國Meyer癌癥中心的研究人員證實表達獨特整合素(integrins)的腫瘤外泌體(exosome)可通過它們的整合素介導與器官特異性定居細胞融合來準備轉移前微環境,由此決定了器官性特異性癌癥轉移(延伸閱讀:Nature佐證百年癌癥“種子土壤”學說 )。

      腫瘤轉移是腫瘤惡性進展至關重要的一步,與大多數癌癥治療失敗有關。癌癥轉移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在一些細胞及分子程序的控制下,某些類型的癌細胞優先定植及轉移至特異器官處。當前許多的研究都主要將焦點放在鑒別這種器官特異性癌癥轉移的細胞內在決定因素上,包括癌細胞表達的基因和趨化因子受體。一些粘附及胞外基質分子,如整合素、細胞粘合素(tenascin)和骨膜蛋白(periostin)也被證實促進了轉移癌細胞定植。

      2005年,Lyden博士和同事們提出了一個叫做“轉移前微環境”的術語來描述原發腫瘤可通過招募骨髓源性細胞到遠端器官處,建立支持性的轉移微環境來促進自身轉移。此外,也有研究報道腫瘤源性可溶因子如賴氨酰氧化酶(lysyl oxidase)通過在某些位點形成轉移前微環境誘導器官特異性轉移。但目前對于器官特異性癌癥轉移的機制仍然不是很清楚。

      近年來,有研究證實腫瘤源性外泌體促進了癌癥進展。外泌體是包含著一些功能生物分子(包括蛋白質、RNA、DNA和脂質)的有膜結構的小囊泡,它們可以將這些生物分子水平傳遞給接受細胞。例如,腦星形膠質細胞源性外泌體可以通過將靶向PTEN的microRNA-19a傳遞給這些癌細胞來促進腦轉移癌細胞生長。盡管如此,對于腫瘤外泌體上的一些分子是否決定了器官特異性轉移仍是個待解的問題。

      在這篇Nature文章中Lyden和同事們給出了答案,證實腫瘤外泌體整合素可通過與器官特異性定居細胞融合來建立轉移前微環境,決定器官特異性癌癥轉移。他們從已知主要轉移至肺、肝和腦器官處的小鼠和人類乳腺癌及胰腺癌細胞系中分離出了外泌體,證實它們優先與預計目的地的定居細胞,即肺成纖維細胞與上皮細胞、肝枯否細胞(Kupffer cell)和腦內皮細胞融合。

      器官特異性細胞攝取腫瘤源性的外泌體從而準備好轉移前微環境。研究人員證實用來自肺轉移傾向腫瘤的外泌體進行處理,可以讓有骨轉移傾向的腫瘤細胞轉移重定向。外泌體蛋白質組揭示出了不同的整合素表達模式:外泌體整合素α6β4和α6β1與肺轉移相關,外泌體整合素αvβ5與肝轉移相關。靶向整合素α6β4和αvβ5可以減少外泌體攝取,并分別抑制肺轉移和肝轉移。Lyden和同事們還證實定居細胞攝取外泌體整合素激活了Src磷酸化和促炎癥S100基因表達。他們的臨床數據表明可以利用外泌體整合素來預測器官特異性癌轉移。

      在文章的最后,曹雪濤院士指出Lyden和同事們的這項研究擴展了我們對于器官特異性癌癥轉移一機制的認識,也突出強調了外泌體在促進腫瘤轉移中至關重要的作用。

    相關文章

    2021年首次撤稿!張浩等人Nature發表的顛覆性成果被撤稿

    馬約拉納(Majorana)零模是一類定域準粒子,科學家普遍認為馬約拉納費米子將會為拓撲量子計算帶了巨大的前景。科學家常常利用隧道光譜學來識別馬約拉納零模的存在,如果該模型在微電導中是一個零偏置峰,就......

    世界首富馬斯克參與新冠研究,論文登上Nature子刊

    最近,世界首富埃隆·馬斯克成了一篇新冠抗體研究論文的作者,論文還發表在了最近一期Nature子刊NatureCommnications雜志上。這是怎么回事,難道身兼多職的馬斯克在百忙之中參與了研究?看......

    科技部通報曹雪濤、裴鋼院士等論文涉嫌造假調查情況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近日,科技部發布了有關論文涉嫌造假調查處理情況的通報,公布了南開大學曹雪濤院士、中科院裴鋼院士、中科院上海藥物所耿美玉研究員、首都醫科大學饒毅教授、武漢大學李紅良教授等的相關論文涉嫌造......

    熱烈祝賀!華人學者Nature上發表最新成果

    人工神經網絡廣泛應用于人臉識別、語音翻譯、醫療診斷、自動駕駛等重要領域,其性能主要由硬件算力決定,目前所廣泛應用的神經網絡硬件都基于數字電子架構。然而,該架構的兩個本質局限—馮諾曼依瓶頸與電子速率瓶頸......

    Nature&Science論文年度盤點!這些高校表現亮眼

    在過去的2020年,Nature和Science(后文簡寫為N&S)兩期刊總計刊出原創論文(類型為Article的論文)1702篇,相比2019年增加了102篇。中國內地高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

    《Nature》評選年度十大科學發現:中國女博士入選

    2020年,注定是不同尋常的一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給全世界帶來沉重打擊,如今疫情已經持續一年,卻仍未見停止的趨勢,面對疫情,我們既感受到了人類身體的渺小,也感受到了科學精神的偉大。荀子曰:君子生非異......

    又一篇Nature文章被撤稿!原因竟是數據處理存在重大問題

    石墨烯納米帶(GNR)的性質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寬度,長度和邊緣結構。現有用于合成GNR的自下而上的方法無法同時實現對這三個參數的控制,并且由于分步聚合的性質,長度控制特別具有挑戰性。2019年6月2......

    澳洲科學家榮獲自然科研與騰訊的聯合大獎!

    第二屆“自然科研全球影響力大獎(NatureResearchAwardsforDrivingGlobalImpact)”于昨日揭曉,獲獎者為澳洲流行病學家及公共衛生研究人員JoshuaVogel博士。......

    曹雪濤/侯晉揭示非編碼RNA調控肝細胞癌的潛在機制

    肝細胞癌(HCC)是一種致命的惡性原發性肝癌,在與癌癥相關的死亡中排名第四,在全球突發事件中排名第六,其5年生存率低。持續的肝損傷會引起慢性肝炎和反復代償性肝細胞增生,最終導致肝癌的發生。肝癌發生的潛......

    這所高校Science、Nature發文接連被撤稿打破中國2項記錄

    在快速發展的質子陶瓷燃料電池(PCFC)領域中,將半導體調諧為快速質子導體是一種新興策略。PCFC研究人員面臨的主要挑戰是配制在低溫(300至600°C)下電導率高于0.1Scm-1的質子傳導電解質。......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