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馬約拉納(Majorana)零模是一類定域準粒子,科學家普遍認為馬約拉納費米子將會為拓撲量子計算帶了巨大的前景。科學家常常利用隧道光譜學來識別馬約拉納零模的存在,如果該模型在微電導中是一個零偏置峰,就確認為馬約拉納零模。在0 K溫度時,Majorana零偏壓峰的高度被預測為量子化普通電導值(2e2/h),這就是著名的馬約拉納對稱性預測,該預測的直接結果是:粒子是它自身的反粒子。Majorana對稱性同時也保證了量子化不受隧道耦合中無序、相互作用和變化的影響。

      然而,先前的實驗大多顯示零偏壓峰比2e2/h小得多,該值遠小于馬約拉納對稱性理論預測值。因此通過實驗直接觀測馬約拉納零偏壓峰值高度接近2e2/h是實現馬約拉納零模量子化的關鍵,也是對馬約拉納對稱性預測的一個最直接的證明。

      2018年3月28日,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張浩(現在清華大學任職副教授)等人在Nature 在線發表題為“Quantized Majorana conductanc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捕捉到迄今為止最令人信服的證據,即在一種特殊的超導體中潛伏著不尋常的粒子。這一結果證實了近十年前首次作出的理論預測。這種量子化電導平臺的觀測不僅再一次強有力的證明了馬約拉納零模(Majorana zero-modes)的存在,而且為今后的實驗設計提供給了一個平臺。該項成果進一步地促進拓撲量子計算的發展。

       2020年4月29日,Nature 在線發表了題為“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 Quantized Majorana conductance”的關注文章,文章作者提醒Nature文章數據有問題,這將對可靠得出的結論產生影響。Nature 正在與作者合作解決此問題,但與此同時,告誡讀者不要使用本研究的結果。

      2021年3月8日,該文章被撤稿,撤稿聲明指出:

      我們報告了在2e2/h的電導達到平穩狀態,我們將其解釋為存在Majorana零模式的證據。但是,Sergey Frolov和Vincent Mourik指出,在提供給他們的原始測量數據與論文中發表的數據之間存在一些不一致之處。因此,我們為原始測量重新分析了所有現有的原始數據,并重建了原始實驗設置以重新校準電導值。我們建立了兩個圖中的數據(圖2a和擴展數據圖4b)已針對電荷跳變進行了不必要的校正(本文中未明確提及的校正),并且圖中的一個軸未正確標記(圖4b)。新的電導率校準將平穩值偏移了8%,高于2e2/h,這會影響所有數據。

      當在整個參數范圍內重新繪制數據時,包括先前無法使用的范圍,則點在2 sigma誤差線之外。因此,我們不能再要求觀察到量化的Majorana電導,而是希望撤回該文章。在通知Nature 這項決定之后,Nature 啟動了撤回程序。

      參考消息: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252-6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ature26142

      https://www.delta.tudelft.nl/article/landmark-article-qutech-researchers-under-scrutiny

      https://qutech.nl/2020/05/16/expression-of-concern-about-quantized-majorana-conductance-publication/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3373-x


    相關文章

    大腦也會秋后算賬!Nature:揭秘機體大腦“十年怕井繩”的機制

    你是否曾經歷過這樣的場景?某次不小心誤食了變質的海鮮,結果上吐下瀉,之后哪怕只是看到類似的食物,甚至聞到一絲相關氣味,都會感到強烈的惡心和不適。這種“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現象,其實是大腦中一種深......

    中國學者Nature發文:發現新型抗真菌抗生素

    多重耐藥致病真菌的全球傳播對人類健康構成了嚴重威脅,因此有必要發現具有獨特作用模式的抗真菌藥物。然而,由于已知化合物的高頻率重新發現和缺乏新的抗真菌藥物靶點,傳統的基于活性的篩選先前未描述的抗生素受到......

    投稿3個月被接收!這項研究改寫教科書經典理論

    “超乎想象!”《自然》(Nature)審稿人在論文評審意見中說。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高書山告訴《中國科學報》:“他們(指審稿人)大概都覺得太顛覆了,給我們的評審意見都是這樣的調調:你......

    NatureCommunications:尿液蛋白質組學研究新突破——標準操作流程(SOP)與全流程質控(QC)體系助力多平臺尿液蛋白質組學研究

    2025年1月26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醫學科學與工程學院劉超團隊和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孫偉團隊聯合北京理工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北京兒童醫院、北京協和醫院、國家蛋白質科學中......

    薛其坤院士,Nature最新研究成果

    據新華社深圳2月18日報道,由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薛其坤院士領銜的南方科技大學、粵港澳大灣區量子科學中心與清華大學聯合研究團隊于2月18日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自然》)發表研究成果,發現常......

    Nature:2025年值得關注的9大事件

    2025年,科學領域將迎來一系列備受矚目的突破與挑戰,從新一代抗肥胖藥物的問世,到改變未來的太空探索任務,再到關乎全球氣候政策的關鍵會議,這些發展不僅影響著科學研究的前沿,也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近......

    Nature首發!πHuB計劃即將引領生命科學新變革

    近日,國際頂級科學雜志《自然》在線發布了中國科學家領銜發起、十八位兩院院士和十八國科學家團隊聯合署名的人體蛋白質組導航國際大科學計劃(ProteomicNavigatoroftheHumanBody,......

    Nature|科學家設計出一種培育冠狀病毒的新方法

    冠狀病毒已經在本世紀引發了三次重大疾病爆發,包括COVID-19大流行,科學家們懷疑潛伏在自然界中的其他家族成員威脅著人類。但是,這些病原體中的許多都很難在實驗室中生長,這使得在它們襲擊之前研究它們并......

    你知道中國人在Nature上發表的第一篇論文是什么嗎?

    能夠在CNS(Cell、Nature和Science)等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對于科研人員可以說是夢寐以求的,其實,早在140年前的清朝末期,中國人就在Nature上發表了第一篇論文——《考證律......

    我國學者發表國際首個通用CART治療成果

    中國學者關于CAR-T細胞療法的研究登上Nature(自然)官網頭條。10月5日Nature官網首頁,頭條文章關注中國學者發表的國際首個通用CAR-T治療自身免疫病成果。網站截圖10月5日,澎湃新聞記......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