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慶存院士當選美國氣象學會榮譽會員,對于中國氣象學界來說,這是一份來自國際社會的高度認可。
出生于1935年的曾慶存先生今年已是79歲高齡,齡近耄耋,雖偶抱病恙,但腰桿仍直,思維敏捷,依然孜孜不倦地在自己的崗位上發光發熱。
本年歲初,各大科技網站紛紛刊載消息——“曾慶存院士當選美國氣象學會榮譽會員”。對于這位45歲便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后稱院士),同時也是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的氣象學家來說,多一個頭銜或許并沒有什么值得大驚小怪的,但是對于中國氣象學界來說,這是一份來自國際社會的高度認可。
記者有幸在大氣物理所鐵塔分部的安靜園區這里采訪到曾先生,敲門進入時他正伏案為學生修改文章。背陰的辦公室里光線并不是很好,簡樸辦公桌上的日光燈發出淡淡的白光,到處摞著的資料默默述說著主人多年來的故事。
“堂堂七尺之軀,有骨頭,有血肉,有氣息,喜怒哀樂,激昂與敬慕,成功與挫敗,苦難與甘甜,人皆有之,我也一樣,老百姓一個。”這是曾慶存的自描,擲地有聲,亦文采斐然。
談到自己的啟蒙老師,曾先生回答說毫無疑問是自己的父親。幼年家貧,但父親卻始終勤勤懇懇,與鄰為善,母親也是恭勤良儉,悉心照顧曾家兄弟姐妹。一日,父親去往城里挑肥,偶遇小學校長。校長見曾父雖為農民,舉止投足之間卻透露著一股文雅浩然之氣,遂上前交談。
“談話中校長了解到父親有兩個適齡讀書的兒子,囑咐父親說一定要讓孩子讀書。”曾先生說,其實父親自己也非常向往課堂,無奈沒有機會。聽了校長的話之后,曾父決心一定要讓兄弟倆讀書。自此,曾慶存便跟在哥哥身后,日日往返于田野學堂,因為知道機會來之不易,兄弟倆都倍感珍惜。
一邊勞動、一邊讀書,本來覺得能考上中學便是幸運之事的曾慶存,從沒想到自己有朝一日會在大學深造,并且將科研作為自己一生奮斗的事業。1952年,響應政府號召,他報考了北京大學物理系,順利考取之后被分配到了氣象學專業,至此展開了自己的科研人生。
在他的故鄉廣東陽江,鄉親們都說:曾慶存如果不做氣象學家,就會成為一名文學家。
放牧于田,少年曾慶存會唱山歌來解悶,開始讀書之后,他開始正式了解中國古典詩歌的博大精深。放學歸家,曾氏兄弟復習功課,曾父也在旁共同學習,吟詩頌詞,抑或在地上練習寫“大字”。土地上的活計十分繁忙,除卻愉快的晚間時光,另外一個可以全家在一起享受詩詞之樂的時間便是連日陰雨之時。
觀屋外雨串,曾父吟出一句“久雨疑天漏”,曾慶存接上曰“長風似宇空”。“父親雖不無贊賞地說有幾分少年英氣,卻嫌對欠工整。”后父子聯手,成詩一首:“久雨疑天漏,長風似宇空。丹心開日月,風雨不愁窮”。曾父極為喜歡這首詩,83歲高齡時,親筆將這首詩題于紙上,這也是曾慶存最為珍惜的一件紀念品。
被問到為何會喜歡上詩歌時,曾慶存回答說是因為博大的中華文化和秀美的祖國山川。他愛學問,不管是科學還是詩歌,甚至開玩笑說,“若要我從政,也許會是一個賢明公正的好官”。
1957年底,曾慶存被選拔赴蘇聯深造,師從氣象學大師基別爾。基別爾建議他從事應用原始方程作數值天氣預告的研究,盡管知道這是一個十分困難的題目,曾慶存最終還是聽取了老師的意見。
歷經三年的時光,曾慶存細致總結了老師以前的工作,中間經歷了多次失敗,苦思冥想之后,在1961年首創了“半隱式差分法”。該方法至今仍不失為一個好的研究方法。曾慶存說,自己雖然時有中斷,但一直仍在用功研究。
在蘇聯曾立志要攀登上大氣科學的珠穆朗瑪峰的曾慶存,自評雖未登頂,但大概已經在8600米海拔處建立了一個營地,供后人休憩、前行。
1972年,曾慶存當時工作的團隊收到了強制解散的命令。這讓他和同事們痛心不已,同時自己的工作、生活也陷入了十分艱難的處境。他大病一場,同時失去了自己摯愛的哥哥,身體和精神都受到了嚴重的打擊。
在給自己四姐的信里,他形容自己當時的情況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十二級臺風”似乎有吹毀一切的架勢。重重壓力下,不少人選擇放棄,他卻逆風行走。
談到當時的情況,曾慶存先讓記者誦讀了《史記》中他最喜歡的、支撐他熬過那段歲月的段落:“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
“人生在世,就得與天地共同奮斗,推動社會向前進。”曾慶存說,當下社會人們的價值觀似乎已經偏離了中國傳統價值觀中“大同世界”的內核。面對不公,與其怨天尤人,不如腳踏實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享受工作的樂趣。
在惡劣的環境下,他仍然出色完成了之前交給他的編寫任務、出版巨著《大氣紅外遙測原理》和《數值天氣預報的數學物理基礎》。
即使當時兄長病重,萬緒千頭,他仍強迫自己專注于思考、寫作。談到自己最喜愛的作家,曾慶存回答有三——司馬遷、毛澤東、奧斯特洛夫斯基。在這之中,太史公其人其事對于曾先生的人格養成影響最為巨大,其行文風格也深受《史記》影響。
遙跨千年,承史公之勵。曾慶存寫下這樣的詩句:“家有難事任務多,千頭萬緒絞心窩。未成著作咬牙抵,燈冷蚊叮夜揣摩。”
早在31年前,曾慶存就在一篇文章中寫道說做科研需要“勇敢、嚴謹、堅韌”。時至今日,他依然堅持這樣的看法。
“不敢就不能創新,錯失了‘正確’的萌芽;不嚴謹就會根據不足,為錯誤開了門戶;不堅韌就可能達不到循此路本可達到的正確的地方。”
曾慶存將自己的科研創新擴展到了科學與文學交界的地方。確實,他不僅wt 研究是一把好手,在科學院更是因為寫得一手好詩好文章而有著“詩人院士”的美譽。他解釋說寫作于自己是一種愉快的體驗,同時也希望將這種愉快的體驗傳遞給讀者。事實上也確實有很多人反饋說,不管是讀他的文章、詩歌,抑或是專業論文,都有爽快的閱讀體驗。
在美國氣象學會(AMS)年會上,大會會刊登載了曾慶存《帝舜〈南風〉歌考》以及他寫作的七言絕句《圖桑之春》《京郊四季》的中英文版本。
《南風》歌是世界上最早記錄夏季風的文獻,成文于公元前22世紀至23世紀的舜帝時代。“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全詩寥寥26字,卻十分生動形象地闡釋了華夏子孫與東亞夏季風之間的緊密關系。
曾慶存完整地解釋、追尋了這首詩歌的內容和起源,用科學知識解讀了中國古典藝術;與此同時,他也反其道行之,用詩歌展現了科學之美,《詠億年前古樹硅化石》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在這首詩中,曾慶存從硅化木的形成聯想到宇宙生生不息的運動規律,詠物托情,行文大氣渾厚。更值得一提的是,這首詩甚至入選了中小學練習題,學生們從文學、科學兩層角度進行鑒賞,收到了許多積極的反饋。
雖然許多人將科學和藝術看作兩個完全不同的領域,但他卻指出無論科研還是寫作,都離不開理性思維和形象思維二者的相互配合。“寫詩雖受心血來潮的靈感沖動所引起,但其意境或其形象的演變與發展過程以及其表達,則是理性思維的范疇。”在曾慶存看來,做學問也是要講求美的,“枯燥無味的學問不是好學問”。
曾慶存愛山水,相比人世浮華,更喜觀天地浩然。早年雖行程萬里,但因工作所累,多無法閱山賞水。現在職務略減,每到一地,他都盡力記下見聞,也因此拾得不少佳作。
“霏霏雨,藍天晴,康定彎彎溜溜城。”這是曾慶存眼中的康定城。七十載鑄丹心、開日月,他至今仍然保持了一顆赤子之心——“天欲白,興猶酣,鼓難停,抒不盡,古今中外情。”
新年伊始,北京懷柔科學城迎來發展新篇。1月3日,該區域舉行了2025年重點項目集中啟動儀式,標志著22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項目正式開工。這些項目涉及科研、產業及配套服務三大關鍵領域,總投資達到78.......
科學家為特朗普第二次入主白宮作準備當選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1月20日才上任,但他一再承諾縮減政府規模和削減開支,這已經讓美國研究界感到不安。他的幾位提名人已承諾重組他們即將監管的科學機構,其中包括美......
新年伊始,作為目前國內金額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資助計劃之一,第七屆“科學探索獎”申報工作于2025年1月1日正式啟動。2025年“科學探索獎”仍設置10個領域,包括數學物理學、化學新材料、天文和地學、生......
科學技術普及法完成首次修訂12月2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表決通過新修訂的科學技術普及法,該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新修訂的科學技術普及法從原法的6章34條增加到8章60條,其中規定,每年9......
12月5日,以“數字科技創新驅動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的第二屆數字地球青年創新論壇在香港中文大學召開。會上頒發了國際數字地球學會“青年科學家獎”,河海大學長江保護與綠色發展研究院教授直偉、新加坡科技研究局......
“在這個從氣候變化到公共衛生危機等方面均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全球性挑戰的時代,科學在尋找可持續解決方案方面的作用從未像現在這樣重要。”12月5日,2024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在北京開幕,聯合國教育、科......
12月1日,由科學技術部、中國科學院主辦,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承辦的第七屆全國科學實驗展演匯演活動暨頒獎典禮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高新校區圓滿落下帷幕。來自全國57個推薦單位的166支代表隊為公眾呈現了一場精......
12月5日,由深圳市人民政府主辦的光明科學城論壇·2024在光明云谷國際會議中心拉開帷幕。論壇以“聚力”“聯動”“揚帆”為主題,匯聚國內外科技、教育以及產業領域各界人士,共議科技前沿發展趨勢。據了解,......
中國國家博物館內,“率真與真實——卡拉瓦喬的藝術世界”展覽正在展出。展覽的唯一主角,是意大利畫家卡拉瓦喬晚期藝術杰作《沉醉中的抹大拉的馬利亞》。《沉醉中的抹大拉的馬利亞》“以一幅真跡作品為中心而展開的......
2024年11月9日至11日,首屆分析科學與儀器大會“8分會-質譜科學與儀器”在成都天府國際會議中心成功舉辦。本分會由中國分析測試協會主辦、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張玉奎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