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的研究人員在 Diabetes Care 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題為 Timing of Moderate to 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Mortality,Cardiovascular Disease,and Microvascular Disease in Adults With Obesity 的研究論文。
研究顯示,晚上6點以后進行運動,或最有助于延長壽命,心血管疾病、微血管疾病、全因死亡風險最低。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 UK Biobank 數據庫中29836名參與者,平均年齡為62歲,參與者平均BMI大于等于30,其中2995名參與者還被診斷患有2型糖尿病,通過佩戴的手腕加速度計測量了運動情況,分析了有氧MVPA與心血管疾病(CVD)、微血管疾病(MVD)、全因死亡風險之間的關系。
根據不同運動時間段,將參與者分為3組:上午(6-12點)、下午(12-18點)和晚上(18-24點)。
有氧MVPA定義為,持續大于等于3分鐘的MVPA發作。對照組為每天有氧MVPA少于1次的參與者。
在平均8年的隨訪期間,共記錄了1425例死亡、3980例心血管事件和2162例微血管事件。
研究發現,每天在晚上進行有氧MVPA,對健康有最大益處,心血管疾病、微血管疾病、全因死亡風險最低。
具體來說,與對照組相比,晚上進行有氧MVPA的人,與死亡風險降低61%相關;下午進行有氧MVPA的人,與死亡風險降低40%相關;上午進行有氧MVPA的人,與死亡風險降低33%相關。
此外,對心血管疾病、微血管疾病分析發現了類似的結果。
與對照組相比,晚上進行有氧MVPA的人,與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36%相關;下午進行有氧MVPA的人,與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16%相關;上午進行有氧MVPA的人,與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17%相關。
與對照組相比,晚上進行有氧MVPA的人,與微血管疾病風險降低24%相關;下午進行有氧MVPA的人,與微血管疾病風險降低16%相關;上午進行有氧MVPA的人,與微血管疾病風險降低21%相關。
接下來,研究人員分析了肥胖且患有2型糖尿病的人,與對照組相比,晚上進行有氧MVPA的人,心血管疾病、微血管疾病、全因死亡風險最低。
有趣的是,研究人員還發現,運動的頻率似乎比總持續時間對健康更重要。
研究人員表示,雖然運動不是解決肥胖危機的唯一方法,但這項研究確實表明,那些能夠在一天中的特定時間運動的人,可能會獲得最大的健康收益。
盡管如此,研究人員強調,這是一項觀察性研究,無法確認因果關系,由于觀察設計,不能完全排除潛在的反向因果關系。
除了最佳運動時間段,運動的類型也尤為重要。
早在2016年,《英國運動醫學雜志》上發表了一篇題為" Associations of specific types of sports and exercise with all-cause and cardiovascular-disease mortality:a cohort study of 80306 British adults "的研究論文。
研究顯示,對于降低全因死亡最佳的運動類型依次是:揮拍類運動、游泳、有氧運動,死亡風險分別降低47%、28%、27%;
對于降低心血管死亡風險最佳的運動也是:揮拍類運動、游泳、有氧運動,死亡風險分別降低56%、41%、36%。
在新能源材料領域,如何實現更高能量密度、更安全、更持久的鋰金屬電池,一直是科研界的一大難題。記者9月6日從云南大學獲悉,該校材料與能源學院的郭洪教授團隊設計了一種新型酰氨基功能化聚合物電解質,為鋰金屬......
在新能源材料領域,如何實現更高能量密度、更安全、更持久的鋰金屬電池,一直是科研界的一大難題。記者9月6日從云南大學獲悉,該校材料與能源學院的郭洪教授團隊設計了一種新型酰氨基功能化聚合物電解質,為鋰金屬......
日本筑波大學近日發布新聞公報說,以該校研究人員為主的一個團隊研究發現,定期進行一些低強度運動就足以促進恐怖記憶消退。這項發現有望用于預防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公報介紹,PTSD是一種由嚴重的心理......
近日,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的研究人員在DiabetesCare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題為TimingofModeratetoVigorousPhysicalActivity,Mortality,Cardiova......
近日,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的研究人員在DiabetesCare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題為TimingofModeratetoVigorousPhysicalActivity,Mortality,Cardiova......
西南大學資源昆蟲高效養殖與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教授代方銀團隊發現了調控壽命的新基因OSER1,并在家蠶、線蟲、果蠅等多物種研究中揭示了其延緩衰老和延長壽命的機制。日前,相關研究成果在《自然-通訊》在線發......
據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官網最新消息,該機構量子計量實驗室的物理學家在使用激光設計核鐘方面取得突破:成功捕獲了釷-229離子,特別是帶有3個正電荷的釷-229離子,并使用激光精確測量了它們的衰......
中新網北京7月27日電(記者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古生物學研究論文稱,小型早期哺乳動物的壽命和發育期可能比體重相近的現代哺乳動物更長。這項發現基于在蘇格蘭發現的一個小鼠大小的生物......
科技日報記者張夢然最新一期《自然》雜志發表了一項抗衰老研究重磅成果:科學家首次報告了促炎蛋白IL11在動物中的衰老效應。研究發現,抑制該蛋白能改善老年小鼠的健康狀況,顯著延長小鼠的健康壽命近25%。目......
中新網北京7月18日電(記者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衰老研究論文稱,研究人員發現了促炎蛋白IL-11(一種介導炎癥的信號傳導蛋白)在小鼠中的衰老效應。這項研究結果表明,抑制該蛋白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