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細胞通過突觸彼此交流。近日,發表在《Nature》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蘇黎世大學神經信息學研究所和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Kevan Martin實驗室的研究團隊發現,這些聯系似乎比以前認為的要強大得多。突觸越大,傳遞的信號就越強。這些發現將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大腦功能以及神經系統疾病是如何產生的。
新皮質是大腦的一部分,人類用它來處理感官印象、儲存記憶、給肌肉發出指令以及計劃未來。這些計算過程之所以成為可能,是因為每個神經細胞都是一個高度復雜的微型計算機,可以與大約10000個其他神經元進行通信,這種交流是通過突觸的特殊連接進行的。
這項研究首次證明,突觸的大小決定了其信息傳輸的強度。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首先測量了兩個相連神經細胞之間突觸的電流強度。為此,他們準備了小鼠的大腦切片,在顯微鏡下將玻璃微電極插入相鄰的新皮質神經細胞中。這使得研究人員可以人工激活其中一個神經細胞,同時測量另一個細胞產生的突觸脈沖強度。他們還將染料注入兩個神經元中,以在光學顯微鏡下三維地重建其分支過程。
由于突觸非常微小,研究人員利用高分辨率電子顯微鏡來可靠地識別和精確測量神經元的接觸點。首先,在光學顯微鏡重建中,他們標記了在傳遞信號過程中,轉發信號的神經元細胞與接受信號的神經元細胞過程之間的所有接觸點,然后在電子顯微鏡下識別了兩個神經細胞之間的所有突觸。他們將這些突觸的大小與其之前測量的突觸脈沖相關聯。研究人員發現,突觸脈沖的強度與突觸的大小直接相關。這種相關性可以根據測量到的突觸大小來判斷信息傳遞的強度。研究人員解釋說,這可以讓科學家們使用電子顯微鏡來精確繪制新皮質的“線路圖”,然后在電腦上模擬并解釋這些線路圖中的信息流。這類研究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大腦在正常情況下是如何運作的,以及“線路缺陷”是如何導致神經發育障礙的。
該研究團隊還解決了神經科學領域另一個長期存在的難題:到目前為止,傳統的理論是,當突觸被激活時,只有一個充滿神經遞質的囊泡被釋放。研究人員使用一種新的數學分析來證明每個突觸實際上都有幾個位點,可以同時釋放囊泡,這意味著突觸要復雜得多因此,整個大腦皮層的計算能力和存儲能力似乎比以前認為的要強大得多,今后我們也可以更動態地調節信號強度。
成為母親在生理和心理層面上都是一個變革性的事件。懷孕時,荷爾蒙充斥身體,引起生理和行為變化。英國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對小鼠的研究表明,雌二醇和孕酮這兩種妊娠荷爾蒙通過附著在大腦中的受體上,重塑了大腦......
研究表明,某些負責色覺的神經細胞回路是人類獨有的。色覺領域的研究發現了新的證據,表明與猴子相比,人類有能力檢測更廣泛的藍色色調。據研究人員稱,"在人類視網膜中發現的獨特連接可能表明最近的進化......
英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室制造出了由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的人工神經細胞,這項創新有朝一日可能會被用于合成組織,以修復心臟或眼睛等器官。相關研究發表于近日出版的《自然·化學》雜志。神經元細胞是神經系統最基本的......
澳大利亞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對調節受損神經修復至關重要的分子,它可以幫助人們從神經損傷中恢復。這一發現是使用秀麗隱桿線蟲進行的。研究發表在《科學進展》上。昆士蘭大學腦研究所的馬西莫·希利亞德教授及其團隊......
近日,復旦大學腦科學轉化研究院彭勃課題組、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毛穎課題組和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袁逖飛課題組,利用活細胞成像、嚴謹譜系追蹤和藥理學等多種手段對NeuroD1介導的小膠質細胞—神經元重編程現......
據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ST)網站消息,大阪大學蛋白質研究所、東京都健康安全研究中心等機構的科研人員共同組成的研究團隊發現胚胎母體體溫控制與胚胎神經細胞發育之間的關聯。該項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Nan......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胚胎學研究論文,科研人員對人類發育的早期階段——一個處于原腸胚形成階段的人類胚胎進行詳細的細胞和分子研究,發現神經系統的細胞特化在這個發育階段尚未開始。該論文稱,原......
美國猶他大學約翰·莫蘭眼科中心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撰文指出,他們在哺乳動物的視網膜中發現了一種新的神經細胞,有助科學家們更好地理解中樞神經系統。該研究負責人、猶他大學田寧(音譯)博......
神經膠質細胞生態系統內的信號傳遞對神經元和大腦健康至關重要。盡管人們越來越清楚這些相互作用或影響在阿爾茨海默氏癥(AD)治療上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的研究還不清楚神經膠質細胞在AD患者大腦中β-淀粉樣蛋......
近日,科學家在實驗小鼠上開展的一項“間歇性禁食”研究表明,隔日禁食可以改善長期記憶,促進成年小鼠的大腦海馬體產生新的神經細胞。研究人員希望,這一發現有助于我們找到減緩老年人認知下降的方法。圖片來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