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4-07-26 09:07 原文鏈接: “有點不務正業”,一個985副教授的非典型學術路徑

    6月20日,記者在成都見到鄧黎的時候,他剛從福州回來。

    在福建醫科大學召開的某藥劑學教材修訂會議上,他受邀作了一個學術報告。與會的一些老師感慨:“鄧老師,今天終于見到真人了,我們偷偷用你的視頻素材教學好幾年了,就怕你去告我們。”

    這句話的背景是,鄧黎拍攝了各種化學藥品在模擬人體環境中崩散消解的過程,然后把這些視頻放到了B站。鄧黎是四川大學華西藥學院副教授,他還有另一個身份——B站知名科普UP主“Initial_Pharmacy”,擁有超過15萬粉絲。

    在鄧黎的鏡頭里,有的藥片會在數秒內崩解,有的藥片的膨脹、溶解則需要經歷十幾個小時,晦澀的藥物溶解理論在這里變成了美輪美奐的大片。

    鄧黎趕忙勸這些與會的教授放寬心——當年開始做視頻的時候他就想過,這些視頻可以拿來輔助教學。

    其實鄧黎有個更大的野心,他想把在中國上市的數千種化學藥一網打盡。換句話說,就是構建藥物崩解的可視化數據庫。如果建成,那將是一件獨一無二的功績,為中國藥品評估提供重要考量。

    在一些人看來,他有點不務正業。而他的正業,應該是他的官方介紹中排在第二位的微針遞藥系統研究。

    鄧黎說,微針遞藥系統研究其實是為了讓研究生完成畢業論文,他的主要心思放在了藥物可視化研究上。

    圖片

    鄧黎在實驗室檢查試劑。孫滔/攝

    眼見為實

    如同藥品可視化研究非主流的地位一樣,鄧黎的實驗室坐落在藥劑學系二樓的一個角落,那里原本是一個廢棄空間。他們花了7萬元把這個空間裝修一新,并作了隔音處理。

    走進鄧黎的實驗室,也給人一種非典型實驗室的即視感:拍攝器材擺放得滿滿當當,一大批桶裝純凈水擺放在實驗臺上下,墻上則貼滿了他們拍攝過的花花綠綠的各種藥物的包裝盒。

    兩個研究生正在24小時不間斷拍攝藥片崩解過程,每組裝置有2臺相機分別在頂機位和側機位同時拍攝。這些相機每隔30秒拍攝一張照片,也就是說每個藥片在24小時內將產生5760張照片,總共大概有55個G大小。然后,鄧黎會把這些照片進行對齊裁剪,分別生成頂機位和側機位的視頻。

    他們用到的主要試劑就是純凈水,這些水需要進行酸堿度的調配,以模擬腸胃的不同環境。

    在拍攝中,鄧黎有不少發現。比如對于釋放比較緩慢的治療帕金森病的鹽酸羅匹尼羅緩釋片,其3層崩解控速結構設計在視頻里一覽無余:上下兩個阻滯層阻擋了中間的含藥層與液體的接觸面積,從而完美控制了藥物的釋放速度。這正體現了他一直提倡的Seeing is Believing(眼見為實)理念。

    他們需要解決一系列操作上的難題。比如配置的溶液由于拍攝時間過長會變綠,那是細菌的污染擴散了,因為模擬體溫的37℃是細菌滋生的天堂。

    另一個麻煩是拍攝的對焦問題。這些藥丸或藥片在崩解過程中會發生膨脹、崩塌等形變,這會導致鏡頭失焦,這時候就需要操作者不時手動對焦。

    這些藥物還會隨著崩解在溶液中發生漂移,如果將藥物固定,則容易影響頂機位的拍攝。

    鄧黎還希望做一些定量分析的工作,也就是把他以前最擅長的藥物分析技能結合到可視化拍攝中來。他求助一位師弟定制了一套新的裝置:盛放藥片的器皿接了6根橡膠管,并連上電腦,這樣就可以通過定時控制來分時段收集液體,進而用高效液相色譜定量分析出藥物崩解的速度。鄧黎說,這套裝置花了2萬元。

    圖片

    正在拍攝中的鏡頭。孫滔/攝

    圖片

    鄧黎拍攝的鹽酸羅匹尼羅緩釋片的崩解。源自網絡

    巧克力豆的啟發

    鄧黎跨行攝影,純屬偶然。

    1998年高中畢業時,他本來打算去考飛行員,但在川大望江校區體檢時,被認定視力有問題而遭拒錄。于是,他就來到了原華西醫科大學藥學系,在2006年本校碩士畢業后留校擔任輔導員。那是一段波瀾不驚的歲月,那幾年他的最大成就是所有學生都按時畢業了。

    之后,鄧黎選擇了在職讀博。等他拿到博士學位,已經年近40歲。這時候,他還是四川大學華西藥學院的講師。

    跨行的機緣是不期而遇的。藥劑學系教授詹先成有一門爆款公共選修課,叫做“照相機原理及選購”。他在退休之際希望鄧黎傳承衣缽,把這門課教下去。于是鄧黎購置了不少攝影設備,在B站關注了很多UP主,開始自學攝影。

    在拍了很多校園風光后,一位藥劑學系的同事給了鄧黎一個關鍵的建議。美國化學會有一些兒童科普視頻素材,比如巧克力豆在不同溶劑里的溶解過程,觀賞性極強,可以照搬過來試試。鄧黎很快依葫蘆畫瓢,用了不到一個月就把能買到的巧克力豆拍完了。

    接下來做什么呢?鄧黎想到自己的專業是藥劑學,其中固體制劑如片劑是臨床使用非常廣泛的一類劑型。這些藥片和巧克力豆相似,都是片狀,但藥片的設計比巧克力豆更復雜更多樣化,自己或許可以結合藥劑學專業來拍攝,藥物的崩解過程拍下來想必也是驚艷的。

    這就是鄧黎的起點。

    剛開始,他的目的格外單純,只是為了把藥物崩解拍得好看一點,后來發現,這些視頻正印證了處方工藝會影響藥物釋放速度的說法,這也是藥品里quality by design(質量源于設計)的理念。那么,那些原研藥是怎么釋放出來的?它的釋放是快是慢?是先快后慢,還是勻速釋放?鄧黎想,這或許可以用來評估仿制藥的崩解特性是不是跟原研藥類似,那將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他接下來的事情就是去市場上買藥,或者通過跟醫院、制藥廠合作獲得樣品,進行拍攝。

    中國自2016年開始要求國產仿制藥必須通過一致性評價,也就是說,仿制藥應該與原研藥在質量、療效上一致。

    鄧黎的拍攝為仿制藥的一致性評價找到了鐵證。以治療高血壓的替米沙坦片為例,原研藥之所以釋放得更快,是因為其特殊的設計。替米沙坦片在酸性環境中不容易溶解,于是設計者在藥片里加入了堿性物質,當遇到滲透進來的酸性溶液(胃液)就會發生反應,此時藥片微環境pH值升高從而加速藥物溶解。缺失了這個設計的仿制藥會很難溶解,以致難以發揮藥效。

    圖片

    實驗室張貼的拍攝完的藥品包裝。孫滔/攝

    墻內開花墻外香

    在川大官網上鄧黎的12篇代表作中,有2篇與可視化有關,其中一篇是綜述,另一篇是教學研究論文。

    那篇綜述發表在藥劑學領域頂級期刊《控制釋放雜志》(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鄧黎發現,大多數學者專注于藥物崩解的非連續性記錄,比如采用CT成像或拉曼成像來記錄,鄧黎團隊則是極少數運用光學進行藥物可視化的研究者。

    鄧黎說,在評估藥物溶出度時,工業界一般是測量一定時間內藥物釋放到溶液中的量,這種方法是上世紀60年代發明的,至今沒有太多更新。鄧黎提出,為什么不考慮用現代的計算機技術、攝影技術來進行固體藥物崩解釋放全過程記錄和評估呢?至少它可以作為一個輔助手段。

    《藥學研究》(Pharmaceutical Research)論文《眼見為實:延時宏觀成像技術在固體制劑形態變化中作為教研工具的應用》的發表則是出于偶然。美國普渡大學工業和物理藥學系教授Tonglei Li主動聯系鄧黎稱,他對鄧黎的視頻拍攝工作很感興趣,認為后者的工作在工業界意義非凡。 Li正是《藥學研究》的主編,希望鄧黎能夠把相關工作作一個總結,然后發表出來。

    鄧黎說,這篇文章的英文編輯和潤色都是Li親自操刀,后來作為封面文章刊發。

    鄧黎對科普的熱愛也是他出圈的重要因素。2023年年底,鄧黎在格致論道講壇作了一個科普報告。今年6月份,一名當年帶過的學生告訴鄧黎,他們的公司在用鄧老師的視頻給員工做培訓。鄧黎才知道,他的那個科普報告出圈了。

    有藥企來找鄧黎想拍宣傳片,他們想把生產的100多個藥物品種全部拍出來,做成一個產品的時空走廊,試圖打造科技感爆棚的宣傳。只是這個規劃最后不了了之了,不過鄧黎也很慶幸,否則他的團隊這兩年就只能做這一件事情了。

    可惜的是,這個方向雖然是自己獨有,但尚未得到學術圈的青睞。

    圖片

    鄧黎在對拍攝的素材進行后期處理。孫滔/攝

    鄧黎的野心

    沒有頂刊,也沒有好的基金項目,想評教授是艱難的。不過鄧黎并沒有執著于此。

    其實鄧黎的一些朋友反而很羨慕他目前的狀態,因為傳統的藥劑學研究已經呈白熱化競爭之勢,大家紛紛講各種新故事才能拿到基金項目,而鄧黎靠與企業的橫向課題也可以讓課題組順利運行。

    在常規研究耕耘多年,鄧黎有自己的判斷:花那么多錢,養那么多細胞,做那么多動物實驗,最終的結果不外是一篇篇論文。尤其是,他在為一個新發明的納米遞送系統拍攝視頻的時候發現,論文中完美設計的系統在遇到生理鹽水時,立即就發生了沉淀,這與研究者的預期相去甚遠。這讓他對僅僅靠發表論文來換取功名產生了一絲動搖。

    他有自己的打算。除了前文提及的將藥物分析結合到可視化拍攝中來,他還把目光瞄向了人工智能。

    有個新招的研究生對人工智能很癡迷,于是鄧黎就想派他去學習這方面的新技能,說不定可以嘗試用機器學習的方法來獲得藥物膨脹的面積、溶出過程中的體積變化率等數據,那樣就能做一些更有說服力的研究。

    如今的鄧黎想明白了一個關鍵問題,他需要一些耐心。為什么目前的可視化工作的科學創新度似乎還不夠?只有這個工作的覆蓋面足夠廣,才會找到足夠深入的方向,而“這個領域沒有任何人來競爭,完全就是我們在做”。

    教研室的老師和同事們是鄧黎的堅強后盾,給了他不少激勵。有位老師鼓勵他去申報基金項目,“你可能拿不到,但可以通過這個申報去梳理一下你自己的工作,去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去看看有沒有走偏,以及有沒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去改進。”

    在2020年邁入40歲之際,鄧黎終于評上了副教授。當時有個同事跟他開玩笑,“我覺得你到達了人生巔峰。”

    鄧黎對此不置可否。一位相熟的同事如此評價他:“教授,恰飯的一個職業而已,我看他現在自由又專注的狀態就挺讓人羨慕的!”

     


    相關文章

    “有點不務正業”,一個985副教授的非典型學術路徑

    6月20日,記者在成都見到鄧黎的時候,他剛從福州回來。在福建醫科大學召開的某藥劑學教材修訂會議上,他受邀作了一個學術報告。與會的一些老師感慨:“鄧老師,今天終于見到真人了,我們偷偷用你的視頻素材教學好......

    “有點不務正業”,一個985副教授的非典型學術路徑

    6月20日,記者在成都見到鄧黎的時候,他剛從福州回來。在福建醫科大學召開的某藥劑學教材修訂會議上,他受邀作了一個學術報告。與會的一些老師感慨:“鄧老師,今天終于見到真人了,我們偷偷用你的視頻素材教學好......

    “有點不務正業”,985副教授的非典型學術路徑

    文|《中國科學報》記者孫滔6月20日,記者在成都見到鄧黎的時候,他剛從福州回來。在福州醫科大學召開的某藥劑學教材修訂會議上,他受邀作了一個學術報告。與會的一些老師感慨:“鄧老師,今天終于見到真人了,我......

    康復大學與四川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記者從天津大學獲悉,該校新能源化工團隊成功研發出成本低廉、對環境友好的新型丙烯催化劑,為低碳烯烴生產技術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科學基礎。7月19日,該研究成果在《科學》雜志刊發。丙烯是世界上產量最大的化工......

    四川大學能源電氣材料與智能裝備實驗室揭牌

    7月13日,四川大學能源電氣材料與智能裝備實驗室揭牌。該實驗室圍繞清潔能源電力裝備及先進電工材料這一核心領域,著力開展重大基礎理論研究與技術創新,助力四川省打造具有世界級競爭優勢的清潔能源裝備產業。揭......

    四川大學擬撤銷31個本科專業

    近日,四川大學發布《2024年度擬新增本科專業、預備案專業、擬撤銷本科專業公示》,擬撤銷31個本科專業,以下為公示原文:四川大學2024年度擬新增本科專業、預備案專業、擬撤銷本科專業公示根據《教育部高......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開啟智能骨科新時代

    4月24日,由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以下簡稱華西醫院)主辦的《國產關節手術機器人臨床應用的安全性與有效性評價》項目啟動會暨問策華西-智能骨科前沿發展大會在成都舉行。會議由華西醫院骨科黨支部書記兼副主任閔理......

    北京一律所發文拒聘川大畢業生?

    “鑒于四川大學在最近處理張姓學生不當行為中的表現,該校的治學態度顯然不高,該校畢業生的品質難以讓社會信服。本所即日起向全社會通告:本所不再招聘四川大學的畢業生,請持四川大學畢業證的求職者勿再向本所投遞......

    四川大學依規依紀處理“地鐵偷拍”事件涉事學生

     四川大學發布情況通報:2023年6月7日,我校2022級碩士研究生張某在其個人社交賬號發布其所拍他人視頻及不當言論,造成嚴重不良社會影響。事情發生后,學校密切聯系事發地警方和當事學生溝通了......

    四川大學最新回應!稱將依規依紀處理

    近日,廣州地鐵8號線“大叔被疑偷拍自證清白后仍被曝光”事件引發關注。6月11日,該女子@注冊不了張z 公開道歉。記者今天從四川大學了解到,學校對此高度重視,已密切聯系屬地警方及當事學生了解核......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