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下旬的西安,秋風瑟瑟,窗外樹上的葉子開始掉落,室內,雖然有暖氣供應但溫度并不很高,已經82歲高齡的李佩成院士正在鏡頭下侃侃而談。
他從自己的童年講起。先生講話語速舒緩、風趣而幽默。他說自己出生在陜西乾縣,因為缺水,也叫“干縣”。他曾做過一個夢,夢到了與水有關的事情,少年時期就知道水利專家李儀祉,也是從小受他的影響,后來報考了楊凌西北農大的水利專業,立志要解決家鄉的缺水問題,為國家的水利事業作出貢獻!
李佩成先生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從小學到大學,他的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直至大學畢業被國家選中,成為最早的留學蘇聯的副博士。由于當時國內國際形勢的風云變幻,求學過程也一波三折,充滿艱辛,但他從未放棄過對科學知識的渴望和追求。
一個多小時的初次采訪,使我們對李佩成先生的身世、童年、求學過程有了大略的了解。這樣的采訪在前后5個月時間里經歷了3次,影像記錄近4個小時。從出生談到求學成長、從教學談到科研,談學習、談工作、談人生、談社會、談科學技術、談哲學思想,從他紛繁的人生經歷中,我們仿佛看到了一位老科學家從幼苗成長為參天大樹的過程。豐富的人生閱歷,刻苦學習、孜孜不倦追求知識的頑強精神,時時處處為國家和人民利益、為別人著想的高尚品質造就了他對所從事職業的熱愛,也為日后能成就大的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和很多科學家不同的則是李佩成先生在水利工程和科學研究中閃爍的哲學思想,這一點我們在采訪他人的過程中不斷被提及。他一生中待過幾所大學,無論在哪里,無論學什么內容,他都刻苦認真。作為一個理工科出身的工程院院士,他不但精通本學科的知識,而且興趣廣泛、博覽群書,對哲學也有著深刻的理解和研究,通過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形成了自己深遂的哲學思想,并把它靈活地應用在自己的工程實踐中。譬如治理水患中,他堅持“天人合一”的理念,以疏導為主,堵漏為輔,因地制宜,治理水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作為我國著名的水利專家,這也是他不同于其他同行的獨特人格特征。
2017年4月19日至21日,攝制組一行五人用了3天時間來到楊凌農林科技大學進行采訪。這里曾是李先生就讀的大學,也是他作為領導、擔任副校長工作過的地方,在這里我們分別采訪了現任副校長、先生的博士生、現任教授、圖書館長等七人。
在他們的印象中,李佩成先生作為導師,要求嚴格,對待他(她)們的實習作業、畢業論文從格式到內容,論點、論據都要求翔實準確,決不允許弄虛作假、敷衍潦草,從來都是要經過幾上幾下、反復修改、反復實踐才能獲得通過;作為領導他又和藹可親,無論是對學生、老師或者同事,都是能幫就幫,生活中的關懷無微不至,在工作中的要求認真負責、一絲不茍。
給我們印象最深刻的則是圖書館長對李佩成先生的評價。他說:“在理工類科學家中,能認真研讀哲學、把工程實際與哲學思想結合起來,并且不斷地從古代水利工程中汲取營養,用人文思想和精神總結經驗、拓展思維的,李佩成先生這樣的很少見,他是有大家風范的人!”
這樣的評價在我們以往采訪過程中也是少見的。
2017年4月20日,我們去禮泉、乾縣一帶農村采訪,主要了解李院士當年在那里的工作情況。無論是同時期和李院士一起工作過的老師,還是當地農民都對李先生的為人、處事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尤其是談到他在深入農村調查水資源以及完成科研任務的過程中,能吃苦、不擺教授架子、勇于克服困難、能以身作則的精神給他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在采訪過程中,一位當年和李先生一起工作過的農村干部回憶起當時在一起工作的情景,不禁熱淚盈眶。他感嘆當年工作和生活條件的艱苦,更感嘆教授與農民能打成一片的魚水之情和精神。
正因為有這樣的精神和群眾基礎,李佩成先生在那里的科研項目取得了重大成果,解決了當地旱澇不均、水災和干旱并行的矛盾。
采訪過程中一項最有意義的事情就是找到了李先生當年在那里進行科學研究時使用的水泵,那臺設備雖然不大,已經銹跡斑斑,并且被廢棄在一家農民的后院里,但他們并沒有把它當作廢銅爛鐵賣掉,原因很簡單,就是覺得這件器物不應該賣,冥冥之中覺得它可能還對李教授有用,還會派上用場。作為采訪者,我們感到很吃驚,也很感動,因為我們正在尋找這類實物,確實也派上了用場。
從去年10月到今年6月,我們在省內外已采訪近20人次,從專家、學者、教授、博士到政府、學校、農村的干部、農民,凡是與李佩成先生在工作、學習、生活上有過交集的,重大事項、重要生活的親歷者都經過了錄音、錄像、照片拍攝、文字記錄等,也收集到了很多實物,這些工作也都得到了中國科協的肯定和表彰。
2017年8月,我們攝制組一行三人赴新疆石河子李佩成先生的節水灌溉和水利氣象科研基地采訪,在那里我們不僅看到了他的科研成果為新疆農業建設兵團作出的成績和貢獻,也看到了大數據、衛星導航、測控技術在水利監測方面的應用。他帶領的的團隊已經為新疆的水利事業、農業增產增收作出了突出的成績。
雖然采訪的過程很辛苦,從方案的制定、人員聯系、時間地點的約定到查詢天氣預報、交通工具的確定、具體實施采訪和拍攝,項目組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采訪和拍攝中所遇到、看到、聽到的許多人和事帶給我們的卻是更多的感動。
通過采訪,我們深深體會到,作為一名水利科學家,不僅要有淵博的專業知識,還要有堅強的意志、勇于吃苦、敢于吃苦、攻克難關的鉆研精神,還要有對各種知識的融會貫通、合理應用的科學態度以及人文精神、哲學思想等,只有具備了這些優秀品質,才能從一個普通科研工作者、教師成長為科學界的參天大樹,才能稱之為對國家建設、人類生存作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
其實,在社會這所大學堂里,只要你愿意留心觀察,凡是能為社會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人,他的品質、人格、人生一定不同于常人!他們所經歷和處置的不管是小情大事,都會帶給你思考,就像一粒種子,它的生根、開花、結果一定會影響周圍的土壤。通過對李先生的生平、成長過程、教學科研以及和他有關人物的采訪,我們不僅感受到他的科學成就,也感受到了他的人格魅力,并且學到了他用哲學思想觀察現實社會、解決社會矛盾以及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問題的思維方法。同時,也感受到一位老科學家人性的善良、快樂和感動!
雖然我本人已經退休幾年,進入一般人眼里的“六十耳順”之行列,按理也該安享晚年,但是看到80多歲的李院士還如此好學、如此勤奮,我就覺得,和他相比,我還“小”呢,還可以干很多事情。我做該項目的攝影攝像師,拍攝了不少照片和影像資料,但我覺得,我在這個課題組最大的收獲是因為近距離接觸李院士得到的心靈升華!
據長安大學發布消息,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水文地質、水文生態及農業水土工程專家,長安大學教授李佩成因病醫治無效,于2024年2月23日22時36分在西安逝世,享年90歲。李佩成資料顯示,李佩成,19......
2016年11月下旬的西安,秋風瑟瑟,窗外樹上的葉子開始掉落,室內,雖然有暖氣供應但溫度并不很高,已經82歲高齡的李佩成院士正在鏡頭下侃侃而談。他從自己的童年講起。先生講話語速舒緩、風趣而幽默。他說自......
李佩成李佩成,男,陜西省乾縣人。1956年畢業于西北農學院水利系并留校任教,先后曾在西安交通大學、陜西工業大學工作,并曾在蘇聯莫斯科地質勘探學院留學;1988~1989年在列寧格勒理工學院進修開展合作......
李佩成,男,陜西省乾縣人。1956年畢業于西北農學院水利系并留校任教,先后曾在西安交通大學、陜西工業大學工作,并曾在蘇聯莫斯科地質勘探學院留學;1988~1989年在列寧格勒理工學院進修開展合作研究。......
地球上千變萬化的生態系統是如何形成的?什么是其基本影響因素?為什么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上說“水是生態之基”?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長安大學水資源與環境專家李佩成闡述了自己的觀點。李佩成三年前開始主持......
“近年來的氣候變化,可能只是長期變化過程中的一個波動階段,其變化幅度并未超出歷史記錄范圍。因而,人為因素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的說法還值得深入探討。”在西安近日召開的“防旱抗旱確保糧食及農村供水安全戰略”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