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救人,李連達主動向醫院提出,要利用業余時間來研究中藥注射劑。
沒有實驗設備,沒有實驗室,沒有可供試驗的動物……這一切都難不倒李連達。他四處找人,借來有關實驗設備,然后騎著自行車買來幾只兔子做試驗。
醫院里有人向領導打“小報告”,說李連達膽大妄為,居然敢殺兔子,而且還不止一只。還有人說,李連達這是在變相消滅中醫,想要把中醫藥變成西醫西藥。
李連達在辦公室接受本報記者采訪。
他的從業經歷多次轉向,從西醫大夫到中醫藥專家,從兒科醫生到藥理學者。
他首先建立起“中藥藥效學評價標準及技術規范”,使我國中藥研究與新藥審評走上標準化、規范化及現代化發展的新階段。
他與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可冀共同領銜的“血瘀癥與活血化瘀研究”,至今仍然是中醫界唯一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的成果。
針對社會熱點事件,他敢講真話勇于發言,盡管某些觀點頗有爭議。
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李連達。
近日,《中國科學報》記者前往西苑醫院,試圖全面還原這位中醫藥理學專家的“醫道人生”。
醫藥世家
與世界最大的皇家園林頤和園比鄰而建的這家大型綜合性中醫醫院,路邊幾棟青灰色建筑分外顯眼。
炎炎夏日,西苑醫院新門診樓前,擠滿了全國各地慕名前來就診的患者。
1956年,距該院成立不到一年的時間,剛剛大學畢業、面帶青澀的青年李連達走進這所醫院的大門。沒有人想到,他在這一待就是57年。
辦公室內,除了一墻書架,幾乎別無他物。在與記者的交談中,李連達敞開胸懷,開始講述自己的年少時光。
1934年,李連達誕生于一個醫學世家,祖父是一名老中醫,父母都是西醫。
他之所以選擇從醫,與少年時父母的影響關系很大。
那時,醫生的社會地位高,很受人尊重。少年李連達經常看到形形色色的病人前來就醫。每當治好一個病人,父母都會特別高興,“父母之間永恒的話題就是治病救人”。
包括李連達在內,李家的9個兄弟姐妹有7個學醫。“所以我經常開玩笑,我們家這7個兄弟姐妹,再加上配偶、子女,大概夠綜合醫院的編制了,各科都全了。”李連達笑言。
李連達堅信“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也許自己不是最優秀的,但一定要通過扎扎實實地學習,刻苦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
1951年,李連達如愿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現北京大學醫學部),跨入了他向往已久的“神圣醫學殿堂”。 “當時大學的錄取率是16個人中取1個,比現在激烈多了。”
進入大學,李連達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當時在北京大學醫學院有幾位聲望卓著的醫學大師,學風都很嚴謹。
“當時有一位馬文昭教授,治學態度非常認真,都八十歲了,節假日也不休息,一定待在圖書館里。他總是盯著顯微鏡作研究,眼睫毛都不知道磨壞了多少臺顯微鏡。”李連達跟記者講起當年的求學故事。
有師如此,弟子也不敢懈怠。
不僅學習艱苦,李連達和同學還要面臨被淘汰的壓力:“一旦考試有兩門不及格,就讓直接走人。”
李連達堅持了下來,大五分科時,他選擇了兒科,因為“從學生時代開始,就喜歡小孩子”。
從西醫到中醫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中醫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很不受重視。即便在醫學院,很多同學也都不愿意從事中醫工作。
在畢業分配時,學校征詢學生意見,盡管學的是西醫,但李連達還是表示自己愿意轉向中醫,“當時我覺得,只要能治病救人就可以,沒想太多”。于是,他被分配到西苑醫院,在兒科工作。
李連達所在的班級有150多人,畢業分配到中醫院的只有4人,“最后還跑了兩個,都干西醫去了”。
工作期間,李連達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的“西醫學習中醫”,參加了脫產學習班,系統地學習中醫知識,此后又拜老中醫趙心波為師,在其指導下從事中醫兒科研究工作。
趙心波對李連達的影響很深。有一次,他跟隨趙老參加一名患兒的會診,這名兩歲的幼兒被確診為腺病毒肺炎合并金黃色葡萄球菌敗血癥,高燒40攝氏度,已持續四周,幾乎請遍了專家會診,用遍了各種中西藥,病情仍然沒有好轉。
在趙心波的細心診治下,采用甘寒清熱的中醫治療法,用藥兩日便見體溫下降,一周正常,很快痊愈出院。這件事情讓李連達意識到,在某些方面,中醫能夠做到西醫做不到的事情。
李連達的兒科大夫生涯持續了17年,已成為主治大夫的他,在國內中醫兒科學界小有名氣。但他決定,要從臨床轉到基礎研究,多年臨床實踐使他意識到,僅有臨床研究是不夠的。“臨床可以證實中醫是否有效,但較難說明為什么有效;可以積累豐富的臨床經驗,但較難上升到現代科學水平,走向世界。因此,中醫臨床研究應該密切配合中醫基礎理論研究和實驗研究。”
李連達轉行的另一個原因是:“有些小孩的病情危重多變,發展非常快,不給搶救時間,有時候幾十分鐘就不行了。”
當時正值全國麻疹大流行,因為沒有疫苗,幾乎每個孩子都要染病。加之腺病毒肺炎同時大規模暴發,麻疹合并腺病毒肺炎,死亡率最高時曾高達30%。
看到這些情況,李連達想要研發一種速效、強效的注射劑,能夠保護患者的心血管,防止小孩出現急性循環衰竭。他解釋道:“當時有這樣的中藥,但問題是要熬成湯藥,病人來了現開方子、現抓藥、再熬湯,藥還沒有熬好,孩子就沒了。而且就算提前準備好,孩子也根本不吃,灌也灌不進去。”
身為臨床大夫,李連達白天的工作十分繁忙。但為了救人,他主動向醫院提出,要利用業余時間來研究中藥注射劑。“那時候沒有科研經費,我提出用自己的工資,不要醫院出錢。”
沒有實驗設備,沒有實驗室,沒有可供試驗的動物……這一切都難不倒李連達。他四處找人,借來有關實驗設備,然后騎著自行車買來幾只兔子做試驗。
李連達的試驗開始了,但上世紀50年代的特殊氛圍給他造成了很大困擾。醫院里有人向領導打“小報告”,說李連達膽大妄為,居然敢殺兔子,而且還不止一只。還有人說,李連達這是在變相消滅中醫,想要把中醫藥變成西醫西藥。
“不理解我為什么這么干,覺得我是瞎胡鬧。”李連達說,當時的領導下命令封了實驗室,“還挨了一頓批。”
馬桶上的實驗室
實驗室封了,李連達很傷心。眼看著患兒在等死,自己卻無能為力,該怎么辦?
天無絕人之路。西苑醫院調來了新領導,院長嚴榮是老紅軍,曾擔任過開國元勛李先念的保健護士,懂得治病救人的重要性。黨委書記齊雷也來自軍隊,擔任過團職干部。這兩人對李連達的支持讓他深受感動:“我到現在還感謝這兩位領導,他們不點頭,我就干不了。”領導還給了他400元作為啟動資金。
醫院給李連達安排了一個廁所作為實驗室,但總務科下令不準改動廁所里原有的東西。
“我的研究總算合法了。”李連達記得,不讓改動廁所,他就把馬桶蓋合上,成了現成的板凳;把木頭板子搭在洗澡盆上,就是實驗臺。“我就坐在馬桶上,在大浴盆的木板上開始了第一個實驗。”
這個只有幾平方米大的廁所,就是西苑醫院基礎醫學研究室的前身,現改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基礎研究中心。如今,這個中心已經成為實力很強的科研團隊。
然而一開始,只有李連達一個人在戰斗。經過他的多次實驗,研究終于獲得成功。他據此寫成的論文《冠心2號對大鼠應激性心肌小血管內血小板聚集的影響》發表在醫學期刊《中醫雜志》上,證明中藥確實有治療作用。
這一成果轟動了中醫界,“它推動了用現代科學的方法來研究中醫藥”。領導開始加大支持力度,給他配備了一個護校畢業的助手做技術員,買來了相關實驗設備。李連達的科研工作終于邁上了正軌,而且越來越順。
在李連達的科研生涯中,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可冀對他幫助很大,二人也是很好的搭檔。陳可冀是心臟病專家,李連達告訴記者:“他負責臨床研究,我負責實驗研究,合作了四十多年,配合非常好。”
此后,李連達完成了多種中藥新藥的研制或藥理學研究工作,獲得多種新藥證書,此外還創立了我國中藥藥效學評價標準及技術規范,得到學術界公認并成為國家標準。
2003年度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名單上,出現了李連達的名字。這一年,他已經69歲。
“雜家”的優勢
在李連達的科研生涯中,還有兩件事值得一提。
2002年,國際上“運用干細胞移植治療冠心病”還處于實驗研究階段,李連達和科研人員經過反復研究,將胚胎干細胞移植改為自體骨髓干細胞移植,將異體移植改為自體移植,將手術移植改為導管移植,由此形成了中國小型豬冠狀動脈介入心肌梗死模型,建立了自體骨髓干細胞經心導管移植于心臟的新方法。
李連達帶著三個博士研究生和一個實習生,在防護條件較差的普通X光機下進行操作。為了不影響放射科的正常工作,他們就在夜里或節假日進行動物實驗。
就這樣,他們首創的“中藥與自體骨髓干細胞經心導管移植治療冠心病”方法,解決了供體不足、排異反應、手術風險、費用昂貴等不足。同時,中藥與干細胞移植合用,可以促進心肌細胞及心肌小血管新生,解決了醫學界長期以來未能解決的“心肌細胞不能再生”難題,為冠心病治療開創了新領域,也為干細胞移植新療法的臨床應用奠定了基礎。
該實驗研究結果于2003年3月發布。同年6月,有醫院報道了冠心病患者利用此方法治療初步成功的消息。此后,多家醫院先后報道70多例臨床應用成功的病例。
“嚴格來講,干細胞移植不是我的專業,我是搞點副業。”談起其中緣由,李連達表示,當時國外干細胞研究正處于高峰階段,但胚胎干細胞的來源不好解決,此外還涉及倫理問題,胚胎干細胞也有轉化成癌細胞的風險。
李連達獨辟蹊徑,用自體骨髓干細胞治療自己的疾病,解決了倫理道德的問題,也沒有致癌、排異反應。“同時我們還發現,單獨的干細胞移植對心肌缺血有保護作用,單獨用中藥也有保護作用,而使用中藥的同時進行細胞移植,效果最好。”
李連達和陳可冀研發的“活血化瘀冠心2號”,其意義不僅在于對冠心病治療確有療效,對中醫傳統理論的現代化亦有價值。此后,全國的中醫中藥用現代科學的方法進行研究有了新發展。
今天用于治療冠心病的中藥,大部分是從冠心2號演化來的。“所以我們開玩笑講,冠心2號是‘祖方’。目前治療冠心病的中藥大部分是他的子子孫孫。”
李連達坦承,自己的研究也有弱點。“我是雜家不是專家,原來是西醫現在是中醫,原來是臨床大夫現在搞基礎,再后來搞中藥。”
但他認為,正因為自己是“雜家”,所以考慮問題比較全面,中西兼通、臨床與基礎兼通,醫藥兼通,對中醫研究很有幫助。
閑不下來的人
盡管已是八十歲高齡,但在接受采訪時,李連達依然精神抖擻、聲音洪亮,和記者交談了兩個小時也沒有絲毫倦態。
“我本身的工作就是賣苦力的。”談及自己的好身體,李連達表示,由于實驗的需要,他經常從早上7點一直干到晚上12點。“像殺狗、宰兔這樣的事情,都需要親自去做,跟屠夫差不了多少,工作本身就是在鍛煉身體。”
他至今保持著每天5點起床,8點以前到單位上班的習慣,風雨無阻,天天如是。“只要不出去開會,我一定每天都來上班。”
作為科學家,李連達的業余生活可謂單調,甚至可以說幾乎沒有休閑時刻。在進高中以前,李連達還喜歡踢足球,但自從進了高中,課業繁重,就“從此和足球說再見了”。
前幾年,李連達對古董收藏產生了興趣,“但眼力不夠,一般買的都是假古董”。他笑稱,自己以前還會去潘家園市場逛逛,如果看中了自己喜歡的就會買下,“買的時候我也不當是正品,不會花很多錢買個假貨”。但現在年事已高,工作緊張,他已經好久沒有去過了。
李連達笑言,對他來說節假日比工作日還累。因為其他機構、組織的邀請者專挑節假日來舉辦活動。
對于全國各地都在爭相創建的院士工作站,李連達也有著自己的看法:“現在各省市都在搞,研究所、大學、企業,太多的邀請,但實在沒時間去。”他告訴記者,凡是自己參加的院士工作站,就一定前往當地進行指導,幫助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幫他們把握研究方向,對于那些只需要掛名不需要工作的工作站邀請,他則一律拒絕。
對于自己的子女,李連達并沒有刻意要求學醫。他的孩子在從事計算機相關的工作,“實際上現在的醫生都不愿子女學醫”。他認為,國家應該在保障醫生的合法權益方面,作出更多的努力。
文|鄭金生01年初,本草學術界迎來一大喜事:當代本草史研究的開山之作、日本著名本草學家岡西為人的《本草概說》中譯本終于出版了。我是該書最早受益者之一。1978年,我就讀碩士研究生,選擇本草史作為主攻方......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杜靈杰團隊利用極端條件下的偏振光散射技術,在砷化鎵量子阱中對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的集體激發進行了測量,進而在全球首次觀察到引力子激發(引力子模)——引力子在凝聚態物質中的新奇準粒子。3......
分析儀器是一種用來測量、分析和監測物質性質和組成的工具。它們通常由硬件設備和軟件程序組成,可以用來檢測和分析各種物理、化學和生物學參數。常見的分析儀器包括光譜儀、質譜儀、色譜儀、電化學分析儀、生物分析......
近日鐘南山團隊發布的一項國際多中心研究表明,連花清瘟膠囊對輕至中度新冠肺炎(COVID-19)患者的癥狀恢復顯示出顯著效果。該研究在中國、泰國、菲律賓和越南的17個研究點進行,共納入410名接受連花清......
11月5日,為促進我國中醫藥科研領域廣泛交流,全面提升中醫藥科研能力,加快推動中醫藥科技成果轉化,以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助力中醫藥事業振興發展,“第三屆中醫藥科創大會”中醫藥科技創新與現代科學實驗論壇成......
10月28日,石家莊以嶺健康城舉行了一場重要的啟動會——絡病理論創新轉化全國重點實驗室啟動會暨第一屆學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此次會議標志著絡病理論創新轉化全國重點實驗室的正式啟動,并宣布中國工程院院士吳......
澳大利亞廣播公司報道,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RMIT)將于2024年取消其本科中醫課程,最后一批學生將于2030年畢業。該決定遭本校學生強烈抵制。除了每周舉行抗議活動來反對這一決定外,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北京時間2023年10月26日11時14分,搭載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七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約10分鐘后,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
“在線拍下舌象照片,點點問卷,就有了詳細的體質報告和個性化保健方案,跟著穴位按摩、飲食調養建議試了兩天,感覺舒服多了。”杭州市民萬女士近日在手機上體驗了杭州市中醫治未病線上服務系統后贊不絕口。作為浙江......
2023年7月20日至22日,中華中醫藥學會中藥分析分會第十三次學術會議暨換屆選舉會議在陜西漢中成功召開,同期舉辦了漢中中醫藥高質量發展大會。會議由中華中醫藥學會主辦,中華中醫藥學會中藥分析分會、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