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5-12-11 09:38 原文鏈接: 李醒民:根治痼疾,創造自由的學術環境

      多年來,國人從上到下,不同程度地患上了諾貝爾獎焦慮癥。正在此癥發作之際,在預先沒有多少征兆的情況下,中國本土科學家卻不期而遇獲得了諾貝爾科學獎。這次獲獎貌似突然,實際上也有某種必然性。它至少說明,諾貝爾獎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關鍵是要鍥而不舍、潛心研究,作出史無前例的創造性成果——這樣的成果遲早總是會得到學界和世人承認的。

      中國科學家獲諾貝爾科學獎,也許可以緩解國人的焦慮癥,但是要根治它,尤其是要根治科學(自然科學)研究以及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研究的痼疾,從根底改善學術(科學雖然包括技術化科學,但其根本屬性還是屬于學術性的學術科學)環境和研究生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沒有自由的學術環境和研究生態,要取得開創性的研究成果,只能是白日做夢、癡心妄想。

      竊以為,當前妨害自由的學術環境和研究生態的痼疾主要有三。現在,我們不妨以中國人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為契機,一一列舉這些痼疾,并簡析之,進而設法根治之。

      其一是毀人的課題制。多年來,中國的學人處于“課題化”生存狀態——有課題,一有百有,而無課題,不僅做不了事,晉不了級,而且連飯碗也保不住;無課題,做出重大研究成果(投入產出比為無限大),考核依然不合格;有課題,做不出像樣的研究(投入產出比為零或接近零),依然受到表彰(用課題費的多寡衡量貢獻)。在這一指揮棒的引導下,不少學人絞盡腦汁填寫申請表,還未研究便異想天開,把前景和預期成果吹噓得天花亂墜,以打動當權者的心。在撈得課題后,不是惟日孜孜,埋頭鉆研。而是一方面苦思冥想,怎么巧立名目,能夠把這個錢花光,同時千方百計搜羅單據、虛開發票和買賣發票,設法報賬以中飽私囊;另一方面則東拼西湊,甚至剽竊抄襲,以對付驗收和應付交差。這種毀人的課題制把學人變為課題的奴隸,使他們往往圍著自己也不感興趣的課題團團轉,失去研究的自由;或者,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沒有自己終生為之堅守和奮斗的“根據地”。這樣不僅浪費納稅人的錢財,而且也敗壞了一兩代學人的學風乃至人格,嚴重制約科學發展和學術進步,亟須予以改革。多年前,我就提出,除了一些具體的應用性和對策性研究以外,在基礎科學研究和其他純學術研究領域,廢止現行的課題制,最好實行“誠信資助制”和“事后收購制”。前者指對那些學術水平高,醉心學術研究,以學術為生命的學人給予定期資助;后者指對已經作出突出研究成果的個人和團隊給予足夠的獎金,支持他們自由研究,無須申請、匯報和驗收。

      其二是僵化的考核制。現在,在不少大學和研究機構,學人變成生產隊或人民公社的社員,校長、所長、院長、系主任和科研管理部門的職員變成記工員。這些記工員按照你有幾個課題,賺了多少錢,在特級、一級、二級雜志發表多少文章,給你記“工分”,年終按照工分“分紅”。這種考核制實在太可笑了!這種考核連小學生都能夠計算,要那一大幫“高級知識分子”管理,豈不是屈才了?這種考核辦法實在是缺乏常識:課題多、進賬多難道就水平高、成果大?發表在所謂高級別雜志的論文難道就是高質量的論文?數量多難道就等于質量好?在這種指揮棒的揮舞下,學人出盡洋相:上躥下跳,送禮行賄,拉扯關系,打通關節,挖空心思撈取課題者有之;把一篇論文拆分為數篇發表者有之;親戚朋友互搭便車,共同作為署名(屬于亂署名或假署名)作者有之;霸占他人成果為己有的有權、有錢、有勢的“江洋大盜”和剽竊抄襲的“學術小偷”有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這種僵化的考核制攪得學界烏煙瘴氣,民不聊生,豈能任其繼續危害、蔓延?

      其三是浮躁的心態。在以上兩種體制的威逼和引誘下,學人的心態日益浮躁,追名逐權之心惡性膨脹,甚至惶惶不可終日。即使在社會穩定和物質充裕的今日,也往往難以安放一張平靜的書桌。按理說,好名本是人之常情,否則怎有“人過留名,雁過留聲”一說。而且,正當地追求好名聲,也不失為促人向上的一種動機和動力——盡管不是最積極的動機和動力。而且,一個正常的社會和學界也應該盡可能做到使學人實至名歸,實名相副——當然,真正的學人大可不必因為沒有得到應有的名聲而牢騷滿腹,甚或耿耿于懷。現在學人追名,是重名而不重實,是追名不副實之名,聲聞過情之名。甚至為了達到某種虛名,其手段無所不用其極:自我吹噓,互相追捧,攀龍附鳳,狐假虎威,沽名釣譽……真可謂:凡所應有,無所不有;只有你們想不到的,沒有人家做不到的。至于逐權,實在是社會官本位制在學界的投射:有權名利雙收,有權便有一切。于是學人身處學界,心縈高官好爵。至于學術和學問,或被置之腦后,或被當做梯榮致顯的敲門磚。一旦得手,便將學術棄之若敝屣。在這種追名逐權之風的污染下,學界淪落為追逐名利的角斗場,學人墮落為追逐名利的角斗士。如此學術環境和研究生態,科學家怎么能搞好科學研究,學術人又如何能出產學術成果?

      綜上所述,切望盡快治理學界的霧霾,根除學人的痼疾,盡早形成自由的學術環境和研究生態,并呼喚和期盼光風霽月的學人和冰清玉潔的學界橫空出世。

    相關文章

    諾獎得主也翻車?被曝54篇論文涉嫌造假,剛撤回4篇PNAS

    截至2022年9月3日,GreggL.Semenza至少糾正了6篇文章,撤回了5篇文章。其中,在2022年9月2日,GreggL.Semenza撤回了4篇PNAS文章。2019年,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聯......

    物理學家也是哲學家丨維爾切克訪談

    弗蘭克·威爾切克和阿道夫·普拉森西亞在訪談中當今的科學領域中充滿了科學家和人文學者之間的對話和互動。新知識的前沿是跨越傳統學科界限合作的產物。我相信,新知將在不同研究背景的科研人員一起解決具體問題時碰......

    有錢有船有兩座諾貝爾獎?英國最牛啃老族敢對女王說No

    2013年11月19日,《泰晤士報》、《紐約時報》、《自然》雜志都登了同一條訃告。諾貝爾委員會官網也放上一張黑白照,以示悼念。這個普通的日子里,因他去世,世界顯得格外灰暗。他叫弗雷德里克·桑格。一個鮮......

    剛剛,2021諾貝爾化學獎公布!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2021年諾貝爾化學獎于北京時間10月6日17點45分正式揭曉,由來自德國的BenjaminList和來自美國的DavidMacMillan兩位位科學家共同獲得,以表彰他們在不對稱......

    20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3位科學家共同獲獎

    諾貝爾物理學獎新聞發布會: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將20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真鍋淑郎(SyukuroManabe)和克勞斯·哈塞爾曼(KlausHasselmann)、喬治·帕里西(GiorgioPar......

    “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揭曉,光遺傳學會不會獲諾獎?

    北京時間2021年9月25日零點,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拉斯克獎(theLaskerAwards)公布,三位在光遺傳學領域作出重要貢獻的科學家獲得阿爾伯特·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獲獎理由:發現了可以激......

    因疫情影響2020年諾貝爾獎頒獎儀式改為線上舉行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文學獎以及經濟學獎頒獎儀式因新冠疫情10日改為線上舉行,活動地點也首次改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政廳。獲得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是英國科學家羅杰·彭羅斯以......

    諾貝爾獎獲得者2020世界大會將在京召開

    記者11月23日從諾貝爾獎獲得者世界大會組委會獲悉,以“科學無邊界、科技共同體”為宗旨的“諾貝爾獎獲得者2020世界大會”將在北京召開。大會在中國科協指導下,由諾貝爾獎獲得者科學聯盟、中國國際經濟技術......

    諾貝爾獎獲得者2020世界大會將在京召開

    記者11月23日從諾貝爾獎獲得者世界大會組委會獲悉,以“科學無邊界、科技共同體”為宗旨的“諾貝爾獎獲得者2020世界大會”將在北京召開。大會在中國科協指導下,由諾貝爾獎獲得者科學聯盟、中國國際經濟技術......

    “地震”來臨?諾獎得主涉嫌造假論文達40篇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L.Semenza)涉嫌學術不端事件持續發酵。截至10月20日上午,知名學術打假網站Pubpeer上曝出的爭議論文已增至40篇,......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