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度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高自友教授的研究成果“基于行為的城市交通流時空分布規律與數值計算”獲2011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1997年度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教授(左3)團隊慶賀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2009年度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潘建偉教授在“量子信息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科學突破
2006年度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楊學明教授(左4)團隊將我國分子反應動力學學科水平提升到國際領先地位
“40K以上鐵基高溫超導體的發現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質研究”獲得201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獲獎團隊成員從左至右依次為:王楠林(“杰青”)、陳仙輝(“杰青”)、趙忠賢(院士)、聞海虎(“杰青”)、方忠(“杰青”)
1994—2013年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各年度資助人數
不同年齡段院士中“杰青”人數及比例
2000年以來國家自然科學獎中“杰青”參與項目比例
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平均資助金額變化情況
20年資助杰出青年學者3004人,資助總額44億余元;
1994-2013年間新增選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獲得過杰青基金資助的有142人,現年60歲(含)以下的院士中,81.82%曾獲得過杰青基金的資助,現年41—50歲年齡段的院士中,92.16%曾獲得過杰青基金的資助;
資助學科數量由成立之初的36門擴展到當前的67門,促進了我國優勢學科的國際化發展和薄弱學科的全力追趕;
自1999年國家科技獎勵制度全面改革以來,國家自然科學獎獲獎成果中有77%是由“杰青”主持或參與完成的,共有501位“杰青”555次獲獎,在2013年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的5名獲獎者中,有4名“杰青”。
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簡稱“杰青基金”)已到弱冠之年。自1994年設立以來,杰青基金共資助青年學者3004人,資助總額44億余元。
上世紀90年代初,國際科技競爭和人才資源爭奪風起云涌,國內高層次科研人才凸現“十年斷層”,當時的北京大學陳章良教授向時任國務院總理李鵬力薦設立“總理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響應科技界吁求,報請國務院設立專項基金,以培養和造就一批進入世界科技前沿的跨世紀優秀學術帶頭人。黨中央、國務院迅速批準這一建議,果斷決定設立杰青基金。
20年來,杰青基金的資助規模從建立之初的每年50人,增長至當前的200人左右,平均資助金額由60萬元,增長到當前的200萬元,資助范圍涵蓋了自然科學所有學科以及不同時期的前沿交叉領域。
20年來,杰青基金始終堅持用于支持在基礎研究方面已取得突出成績的青年學者自主選擇研究方向開展創新研究,吸引了一批高水平的海外青年人才回國,選拔和培育出了一批杰出的青年人才,在眾多學科前沿構筑了領軍人才“地貌圖”,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
經過20年的發展,杰青基金已經成為我國高端人才資助計劃的引領者,是科學家事業走向成功的源頭和標志之一。其成功經驗有哪些?未來,杰青基金又該如何牢牢保持人才計劃的“旗艦”地位?如何發揮資助作用,造就一批我國各學科領域沖擊世界前沿的科學大師?記者近日走訪了有關專家。
培育領軍人才,提升中國科學國際影響力
自1994年至今,杰青基金在凝練科學目標、把握科學前沿、引領學科發展、解決關鍵科技問題、搶占科技制高點、服務創新驅動發展等方面成效顯著。
在杰青基金等科學基金和科技計劃項目的支持下,杰青基金獲得者(下稱“杰青”)大多成為各自領域內的權威專家和學術帶頭人,并逐步發展成為我國科學事業發展的領軍人物。據統計,現年60歲(含)以下的院士中,81.82%曾獲得過杰青基金的資助;現年41-50歲年齡段的院士中,92.16%曾獲得過杰青基金的資助。這從一個角度彰顯了杰青基金在培育杰出青年人才方面的獨特作用和顯著成效。
同時,近日開展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院士在申報院士中的代表性成果大多來自于“杰青”期間或是杰青基金研究工作的深化。這充分表明杰青基金所選拔和培養的杰出青年確實是我國最高端人才的主要資源庫。
20年來,杰青基金培養了科學研究高端人才的一代英才,為中國科學發展打造了一支能力突出、結構合理的科研梯隊,也涌現出陳竺、白春禮、張杰、楊玉良等一批在科學界擔任重要領導崗位,引領中國科學發展的戰略家。
科技界一般將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視為基礎研究領域重大成果的標志和原始創新的重要“顯示器”之一。自1999年國家科技獎勵制度全面改革以來,國家自然科學獎獲獎成果中有77%是由“杰青”主持或參與完成的,共有501位杰青555次獲獎,在2013年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的5名獲獎者中,就有4名“杰青”。
不僅如此,“杰青”在國際學術組織或國際權威學術刊物擔任重要職務者日益增多,屢獲世界級科學獎勵,顯著提升了中國科學的國際影響力。比如,“杰青”白春禮院士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長;“杰青”聞海虎研究員擔任全球超導最權威雜志Phyisca C的編委;化學催化領域的“杰青”李燦院士曾獲得“國際催化獎”,這是國際催化協會(IACS)迄今設立的唯一國際獎項,主要獎勵在國際催化領域取得杰出科學成就的45歲以下的科學家,每四年一次,每次獎勵一人。
短短20年,“杰青”在國際學術界不斷地發出中國的聲音,整體上從以前的“個別有影響”發展成為“多點開花、齊頭并進”的良好局面。在數學、化學、物理等多個領域提升了中國科學在世界科學中的作用和地位。
推動學科發展,有效促進了學科發展的國際化
推動學科發展是杰青基金設立的初衷之一。杰青基金通過培養科學帥才,帶動了我國學科整體水平的大幅提升,有效促進了學科發展的國際化。
經過20年積累,杰青基金資助下成長起來的一大批學科領軍人才,對我國學科發展起到了重要引領作用。20年來,資助學科數量由成立之初的36門擴展到當前的67門,促進了我國優勢學科的國際化發展、薄弱學科的全力追趕。例如:在粒子物理學領域,2012年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取得重大科學成果,發現了新的中微子振蕩模式,對粒子物理學產生了深遠影響,使得我國的中微子科學研究一步跨入國際先進行列。在此領域中,有多位科學家獲得杰青基金的資助,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高能所所長王貽芳是2012年杰青基金獲得者,作為研究主體的高能所共有19名科學家獲得過杰青基金的資助。在生物學領域,2006年杰青基金獲得者楊學明研究員帶領團隊成功地解決了國際學術界30多年來懸而未決的F+H2重要化學激光體系中反應共振這一科學難題,發現了波恩-奧本海默近似在低碰撞能下在F+D2這一重要反應中完全失效,全面推進了我國分子反應動力學學科的發展,將其學科水平提升到國際領先地位。
不容否認,“杰青”們大多已成長為各自領域的權威,在許多領域把我國基礎研究與國際前沿的差距從之前的“仰視”逐漸轉變為“平視”。在結構生物學、量子信息學、金融數學等一些前沿交叉領域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一些新興交叉學科開始引領著世界科學的前沿發展。例如,在量子信息學領域,中國科技大學潘建偉教授以“量子信息科學”為題獲得2009年杰青基金資助,資助期間就取得了重大科學突破,實現百公里自由空間量子隱形傳態和糾纏分發的研究,被《自然》雜志評為2012年度十大新聞亮點,被美國《科學新聞》評為2012年度25項重大科技進展之一。在《自然》雜志的評價中,認為在量子通信領域,中國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由一個不起眼的國家發展成為現在的世界勁旅,中國將領先于歐洲和北美發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建立起首個全球量子通信網絡。此外,潘建偉教授還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八光子薛定諤貓態,首次實驗實現了拓撲量子糾錯,所發論文成為量子信息領域以中國為第一單位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的首篇“長文”,還把中國量子信息科學推向了世界科學的前沿。
著力國家戰略需求,成服務創新驅動“先鋒”
近年來,“杰青”們圍繞我國載人航天、高鐵等領域開展獨創性研究,推動了這些重大科技戰略的實施。2008年“杰青”、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房建成教授圍繞我國高分辨率對地觀測、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等重大需求中急需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在飛行器慣性導航、天文導航、組合導航與航天器姿態控制慣性執行機構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國際先進水平成果,并已在我國高分辨率航空遙感、飛行器自主導航、衛星高精度長壽命姿態控制等領域獲得重大應用,推動了我國飛行器導航技術和航天器姿態控制技術的跨越式發展。
同時,“杰青”們屢次取得重大原創突破,不斷解決世界級難題,備受國際關注。通過基礎研究的重大原始創新,不斷地震動世界科學界,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誘導多功能干細胞、鐵基超導等領域都取得重大進展,而這其中“杰青”的貢獻不容小覷。比如,2013年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獲獎項目“40K以上鐵基高溫超導體的發現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質研究”,激發了物理學界新一輪的高溫超導研究熱,其研究成果令世界學術界震動,使國際學術界對中國超導研究領域刮目相看,在獲獎的5名科學家中,陳仙輝、王楠林、聞海虎、方忠等4人獲得過杰青基金資助。
2013年,被稱為“諾貝爾獎級”科研成果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研究團隊,其主要貢獻者中就有8位是“杰青”。可以說,這些重大科學突破是以“杰青”為主完成的,充分顯示了“杰青”是我國科學研究中原始創新的主要力量,具有強勁的重大原始創新能力。
尊重人才成長規律,營造寬松環境
在廣大科學家的積極支持和參與下,杰青基金20年來在開展成功探索與實踐、取得顯著成績的同時,也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堅持戰略定位,服務人才強國。杰青基金始終著眼于遴選和培育學術領軍人才的資助工作定位,堅持海外延攬與本土培育并重。20年來,杰青基金不僅為人才強國戰略吸引了一批海外杰出青年人才,還瞄準培育領軍人才,為我國科學事業造就了一大批拔尖創新青年人才。
調查顯示,科學家通常會大致判斷本學科哪些最好水平的年輕科學家可能獲得“杰青”。獲得杰青基金資助的絕大多數都被公認是各學科領域內最優秀的青年人才,也只有那些在學科領域內最有潛力的人,或是在領域內取得最優秀成果的青年學者才會獲得杰青基金的資助。
——嚴格質量標準,科學公正評價。杰青基金始終堅持科學共同體所公認的、衡量高層次科技人才的高質量、高標準,以“學術價值”判斷為準繩,堅持創新面前人人平等。“杰青”評審注重青年人才的科研實績、當前實力、未來潛力和提練解決問題的科學性和前沿性,而不是片面地以申報者發表多少SCI論文、出版多少專著、獲得多少獎勵作為主要指標,不是用簡單的定量指標統計去評價科學研究的價值。
嚴謹、科學、公開、透明的遴選機制與程序,也確保了杰青基金評審工作的公正合理。事實證明,始終堅持程序的公平公正、嚴格堅持評審的質量標準是保持杰青基金品牌的重要原因。
——保持競爭擇優,發揮激勵作用。杰青基金始終堅持競爭機制,將其作為遴選優秀人才的重要制度保障。只有競爭,才能選拔更好的人。
——營造寬松環境,促進潛心研究。與其他以“引智”和“大規模人才隊伍培養”為目的的人才資助計劃不同,杰青基金倡導“杰青”自由選題、自主探索科學前沿領域,通過營造寬松的研究環境,使得“杰青”能夠更加自主、自信地重新規劃學術生涯、理性和深入地思考未來長遠研究方向和前沿科學難題,進而醞釀重大的原創突破。
2009年中科院物理所“杰青”翁羽翔認為,杰青基金不僅立足于提供經費,還在于該項目體現了支持科學家成長的規律,所提供寬松的自由探索空間,避免了浮躁心態,為其沖擊科學難題營造了良好環境,是潛心科研的“定海神針”。
多年來,杰青基金充分尊重科研規律,特別是尊重高端人才的成長規律,支持以科學家自主選題、自由探索為核心的資助模式,鼓勵科學家挑戰重大科學難題,心無旁騖、潛心堅持,不斷產出重大原創性研究成果。
打造杰青基金升級版,淬煉更具公信力的“杰青品牌”
從世界格局來看,國家間科技競爭正呈現出“關口前移”的趨勢,高端人才已經成為國家能否處于世界前列的決定性因素。誰能夠擁有一批國際級的拔尖人才,誰就能占據科技創新的制高點。
曾經的杰青基金獲得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楊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國仍然面臨發達國家占有科技人才優勢的壓力。應當看到,我國科技人才發展與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需求還不相適應,杰青基金資助工作與培育學術領軍人才的需求還不相適應。我們要堅持尊重科學研究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準確把握戰略定位,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基金資助管理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取得更大發展。要不斷提升杰青基金定位的戰略高度,面向世界科學前沿,努力遴選與培養國際科技領軍人物。要拓展杰青基金的效能廣度,激勵獲資助者勇攀科學高峰,產出原創成果,服務創新驅動發展。要加大杰青基金的開放力度,始終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我國高層次科技人才隊伍發展。要夯實杰青基金的品牌信度,打造資助管理升級版,淬煉更具公信力的人才品牌。要圍繞培育新一代學術領軍人才的戰略方向,深化杰青基金資助管理體制機制改革,不斷完善高層次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加大拔尖創新人才資助力度,不斷開創科學基金人才培養工作的新局面。
楊衛表示,我們常說十年樹木,百年育人,又說十年樹木,百年育林。從一批出色的年輕科學家到一片年輕科學家組成的浩瀚森林,這個之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當前是“人才引領創新”“人才成就偉業”的時代,我們要準確把握杰出青年基金的戰略定位,加大資助力度,面向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戰略需求,不斷拓寬對人才的資助,形成最具有廣泛的學科覆蓋度、最具有人才適度性的資助譜系。發現和培養新一代學術領軍人才,“為早日實現兩個百年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更大貢獻。
“杰青”講述
薛其坤: 杰青基金給了我精神和物質兩個層面的幫助
國家杰出青年基金對我個人成長的作用從兩個方面來講:第一個是精神層面的。當時我們都在國外學習,已經初步具備了獨立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國家及時推出了這個基金,給我們創造了非常好的歷史的機遇。我們必須抓住這個機會,承擔起歷史賦予我們這一代責任。同時,獲得杰青基金給了我強大的榮譽感。科學家最看中的就是科學界同行,尤其是水平比較高的同行對你在學術上的認可。這種認可更大的是一個啟迪。在物質層面上,這一點對我也非常重要。因為我是從事實驗物理的,我們需要實驗的條件,要建立實驗室,當年杰青基金給了我們60萬元,當時是一個比較大的經費支持,給了我們一個最基本的建設實驗室的條件。
杰青基金在我們國家人才計劃中有一個非常好的品牌效應。我覺得應該繼續把它發揚光大,加強在這方面的經費和政策方面的支持。
樊代明:杰出基金是我們科研生涯的“第一個饅頭”
我是第二批拿到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下稱“杰青基金”)的,這對于我們學科,對于我本人和我們團隊的成長,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是從事消化病研究的,消化病在醫學上是很常見的病,有些是非常難治的。得到支持后,我們組織了團隊,2001年我們的這支學術隊伍成為全國醫學界第一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批準的“創新研究群體”,團隊中后來又出現了5個杰青。有了這個團隊,我們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消化病醫院,研究成果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我自己也當上了中國工程院的院士,以后也當上美國醫學院外籍院士。現在回想起來,杰出青年基金可以說是我們科研生涯的“第一個饅頭”。
陳鵬:杰青基金讓我們更加安心和自由地進行潛心研究
獲得杰青基金支持是一個非常高的榮譽。我在比較年輕的時候成為了“杰青”,對我來說是莫大的榮幸,同時也感到非常大的壓力。化學生物學是一個交叉學科,也是我現在從事的學科,它是我國正在推進的很多交叉項目研究當中的一個。在全球也是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我們經常說,年輕的教授當上“杰青”,就相當于國外的教授獲得了大學的終身教職,這樣可以使我們在一個更加廣闊的天地里,集中精力,更加安心和自由地從事一些前沿的,尤其是具有原創性的研究工作。
我希望杰出基金項目繼續作為基礎研究領域里面的標桿性的榮譽,為我國基礎領域輸送更多的優秀人才。
付保華:杰青基金是我們邁向更高平臺的基石
我1995年入大學,1998年出國,一直想著回到中國。從2008年回國到2012年獲得杰出青年科學基金支持,這中間有一個過程,開始我不知道我的工作能不能被國內同行認可,杰出青年基金的獲得,是別人對我工作深度和廣度的一個承認,給了我更大的信心。在我看來,杰出青年基金是一個基石,借助這個基石,我們往更高的平臺邁進,有更深一步的發展,比如說我們可以建設自己的團隊,培養更多的年輕人,做出更多的成果。
何雅玲:杰青基金不可替代
我是2004年杰青基金的獲得者,彈指一揮間已經10年了。可以說自從獲得了杰青基金,我本人和我的團隊,乃至我們學科,完全就是上了一個新的臺階。我感覺最深的一點是,在“杰青”這個精英所在的群體,自己的定位發生了很大的改變,覺得自己應該是一個學科,或者一個團隊的引領者,責任感油然而生。另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合理的機制,使得我們能夠快速地進入一個快車道,眼界和眼光跟以前也不一樣了。在這樣 “杰青”的行列里,我深深的感覺到,它確實是一個特別好的培養人才的機制,對于年輕人的快速成長,確實是別的不可替代的。
劉加平:杰青基金廣為學界認可
杰青基金是我國人才計劃中間,比較公正、被學界廣為認可的一個。原因在于它的評審機制,它的程序比較公正,比較正義,采取自由申報,專家評審的方式,沒有過多的行政干預。由于得到了杰青基金的支持,我才能把我們做的社會公益事業研究,比如說建設節能事業,才能夠堅持下來,使得在西部的建筑節能、傳統建筑、生態建筑的經驗的提取以及在綠色建筑生態建筑的示范中得以應用。同時我們的團隊得以壯大,現在成為了國家創新研究群體,在西部的城鎮化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田永君:增加了我對科研能力和潛力的自信
獲得杰青基金支持,對我的幫助是非常大的。這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它增加了我對科研能力和潛力的自信心,敢于對重要的科學問題進行挑戰。我是從事超硬材料領域研究工作的,在這個領域有一個長期沒有解決的難題,就是如何對新型超硬材料進行理論設計。我和組里的老師、同學們一起沉下心來,針對這一難題開展研究,并取得了重要進展。第二,增強了我的責任感。我所在的燕山大學是一所省屬的高等院校,我是這個學校第一個“杰青”。除了做好正常的科學研究以外,我的肩上自然要擔負我們學科建設、團隊建設、基地建設和人才培養的重任。可以說,杰青基金的影響滲透到了我們單位的方方面面,甚至影響到燕山大學的辦學定位和辦學水平。第三個方面,我覺得,它開拓了我的科研視野,從同行那里,我獲得了更多的科研靈感。
韓斌:杰青基金的資助對我影響最大
我回國以后,獲得過大大小小各種研究項目很多個,但是杰出青年基金的資助對我影響最大,因為這使我在國內學術界作為一個青年人才的地位得到認可,同時我在青年學者當中的影響力也大大增強。我這個研究需要吸引大批計算機科學、生物信息學和分子生物學研究的人才,獲得杰青基金以后,我們的團隊得到了加強,實際上我很多重要的成果,都是在成為“杰青”以后獲得的。我2013年當選了中國科學院院士,這離不開我這個團隊,我自己就是起到了一個學術帶頭人作用。團隊中30—40個年輕人的功勞是功不可沒的。
我覺得國家杰出青年基金也設立已經20年了,我真的希望這樣一個優秀的、成功的人才基金,能得到更大的支持。經過嚴格評審選出來的優秀人才,應該給他們強度更大的支持,讓他們更專心地做自己的研究,現在4年只有200萬的經費資助,相對弱了點。
葉酸是人體生長發育必需的維生素。由于不能自身合成,人們主要通過飲食攝入葉酸。有效利用基因編輯技術精準調控作物葉酸代謝通路,是農業前沿科學研究的熱點和難點。2024年9月,我國科研團隊在上述問題上取得突......
“盾構機”是隧道挖掘的關鍵設備,曾被國外壟斷多年,每臺的美元售價曾達到以“億”為單位計算的級別。多年來,我國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持續攻關,突破了一系列核心技術,成功造出了國產盾構機,售價也降到了每臺不到......
12月27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中國科學技術館和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承辦的第十一屆全國青年科普創新實驗暨作品大賽正式啟動。啟動環節之后,項目命題專家楊毅教授和張桂鳳老師分別就創意作品項目和科普......
2024年12月20日上午,中山大學2024年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管理工作會議在南校園生命科學樓1號樓124國際廳召開。邰忠智副校長,科技部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中心赫運濤處長,學校設備與實驗室管理處、......
生態環境部辦公廳、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發布關于公布第二批通過評估的清潔生產審核創新試點項目名單的通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生態環境廳(局)、發展改革委: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
當前人工智能技術和產業有哪些熱點?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呈現怎樣的特點?12月12日舉行的中國科學院人工智能產學研創新聯盟2024年會,為這些問題提供了答案。本次年會以“人工智能助力科研范式變革(AIf......
近年來,聚焦群眾生命健康需求和關鍵問題,國家衛生健康委等相關部門提升創新能力,圍繞構建科技創新工作體系、凝練攻關任務、健全專業服務等10個方面,出臺了促進衛生健康科技創新的50條具體措施,打造政產學研......
2024世界生命科技大會12月7日至12月8日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舉辦,第十一屆樹蘭醫學獎在大會開幕式上揭曉。同時,大會還舉行了生命科技創新聯合研究中心簽約儀式、抗感染促健康聯盟揭牌儀式、國家呼吸醫學......
2024年12月6日至7日,由北京藥學會主辦,北京藥學會臨床研究與轉化專委會承辦,中日友好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北京中關村生物醫藥創新協會、中國優生優育協會精準檢驗工作委員會、北京醫學獎......
國際知名學術出版機構施普林格·自然11月28日向媒體發布消息說,其近日在2024北京·昌平生命科學論壇上發布中文版《全球生命科學集群創新發展報告2024》,通過分析全球生命科學的創新趨勢及發展機遇和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