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獲悉,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學考察研究中,科研人員在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的青藏高原東部邊緣貢嘎山東南坡,發現了“失蹤”百年的極度瀕危植物——尖齒衛矛。
1908年,英國植物學家威爾遜在四川西部曾采集到3份處于果期的尖齒衛矛標本,此后110多年間,再無人發現該物種。
“我很幸運。有的研究衛矛科植物的專家找尋它十多年,也有科研人員為了找它摔下山受了傷,但都沒有結果。”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胡君說。
2021年8月,胡君帶隊開展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學考察研究專題“森林和灌叢生態系統與資源管理”川西片區考察任務時,在貢嘎山東南坡一條峽谷懸崖上發現約15株疑似尖齒衛矛的種群。
為了確保科研準確性,科研人員對影響植物分類的萼片、花瓣、雄蕊數量等關鍵信息進行仔細野外觀察,為其繪制科學手繪圖;野外科考結束后,進一步對該植物樣本以及形態上與其相近的刺葉溝瓣樣本,進行了分子遺傳信息實驗比對,最終確認所發現植物為尖齒衛矛。
通過本次發現,科研人員首次描述和闡明了尖齒衛矛的花部特征,填補修正了多項屬性信息。相關研究成果論文最近也在國際植物分類學期刊《PhytoKeys》上刊發。
在20世紀70年代開展的第一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中,作為證明青藏高原隆升歷程和幅度的重要證據之一,三趾馬(Hipparion)化石發現于西藏吉隆縣沃馬盆地和比如縣布隆盆地的中新世地層。進入新世紀,根......
12月13日,《科學進展》在線發表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雷初朝教授團隊聯合四川大學考古科學中心、美國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等10家單位共同完成的關于青藏高原史前牦牛馴化與黃牛利用研究的論文。本研究中用到的牛和......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30日發布消息稱,該園古生態研究組在青藏高原南部的拉孜縣柳區晚古新世植物群中發現迄今全球最早的羊蹄甲屬化石,為解析羊蹄甲屬植物的起源及其傳播路線提供了新線索。相關研究成果于......
青藏高原生物種質資源庫建設(三重四級桿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超高效液相色譜儀三重四級桿液相色譜質譜聯用儀、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全自動提取濃縮設備、六通道多列包裝機)設備采購招標公告招標編號:SYZB......
10月1日,2023年卓奧友峰科考18名隊員成功登頂世界第六高峰卓奧友峰。據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檀棟介紹,目前卓奧友峰綜合科考已經獲取了一批珍貴的樣品和數據,科考隊將進一步深化分析研......
青藏高原雅魯藏布江流域凍土濕地土壤有機碳儲量豐富,并對氣候變化頗為敏感。在全球氣候變暖的作用下,青藏高原地區永久性凍土層消融面積不斷擴大,加劇了凍土濕地土壤有機碳不穩定性。CO2排放速率的增加,促進了......
生物圈釋放的大氣一次生物氣溶膠(PBAPs)在地球系統中廣泛存在,阿拉伯糖醇、甘露醇、葡萄糖和海藻糖是主要的生物源組分,并作為示蹤物應用于PBAPs的表征和解析。有研究指出PBAPs對大氣棕碳有重要貢......
從中國氣象局獲悉,兩架“海燕號”氣探型高空大型無人機日前在四川省自貢市完成交付,并成功實現青藏高原東南邊緣氣象精細化垂直探測首飛。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主任李良序介紹,這意味著國家級機動觀測業務正式啟......
23日中午,我國13名科考隊員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這是2023年珠峰地區綜合考察研究中的峰頂科考。記者從第二次青藏科考隊辦公室了解到,本次科考順利完成了極高海拔氣象站技術升級、雪冰樣品采集、冰芯鉆取、......
青藏高原生長是新生代最為波瀾壯闊的造山運動,也是驅動東亞氣候系統和生態環境演變的關鍵因素。近幾十年來,不同學科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了深入研究,加深了關于新生代青藏高原生長對東亞氣候系統、水汽循環和生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