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科學進展》在線發表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雷初朝教授團隊聯合四川大學考古科學中心、美國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等10家單位共同完成的關于青藏高原史前牦牛馴化與黃牛利用研究的論文。
本研究中用到的牛和牦牛樣品的地理分布。(A) 邦嘎遺址挖掘后的影像,顯示有圍欄標記的遺址挖掘工地結構(徐海倫攝)。(B) 研究中使用的邦嘎牛遺骨標本(黃牛樣品為BG-1、BG-14、BG-15、BG-33,牦牛樣品為BG-67)(陳寧博和張正為供圖)。(C) 邦嘎遺址早期和晚期(距今3000 – 2200年前)出土的牛骨骼可鑒定標本及骨骼部位頻率。(D)研究用到的青藏高原古代和現代牦牛樣品分布圖。(E)本研究用到的古代和現代家牛樣品分布圖。論文圖片
針對青藏高原牦牛和黃牛的起源馴化、犏牛的利用和黃牛如何適應高原環境等遺傳學和考古學長期關注的問題,該研究綜合運用動物考古學及古DNA分析技術,發現西藏自治區山南市瓊結縣史前邦嘎先民同時飼養、利用了牦牛與黃牛。在親緣關系上,邦嘎出土的黃牛與我國西北地區石峁遺址出土的3900年前的黃牛和現代青藏高原黃牛呈現遺傳連續性,說明史前時期青藏高原黃牛極有可能由我國西北地區傳入。
該研究還發現了邦嘎黃牛和牦牛發生雜交的遺傳學證據,證實邦嘎黃牛擁有12.1%-19.5%的家養牦牛血統,表明距今2500年前,牦牛和黃牛的雜交已很普遍,且邦嘎遺址牧民已經知道利用其雜交后代犏牛。
結合邦嘎遺址其他研究成果,該研究揭示了邦嘎史前牧民將牦牛、黃牛及其雜交后代與綿羊、山羊和馬等家養動物結合,創造了多元生計系統,廣泛利用牲畜獲取肉、奶、皮毛和糞便燃料。
雷初朝指出,“這種混合牲畜生產系統以及大麥、小麥的種植,表明距今約3000至2000年前,青藏高原南部農牧經濟的多元融合已經形成。該研究為進一步探究牦牛馴化和黃牛的高原適應性提供了遺傳學證據。”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為四川大學考古科學中心呂紅亮教授,國家肉牛牦牛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雷初朝教授,美國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人類學系Fiona Marshall教授和劉歆益副教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陳寧博副教授、四川大學考古科學中心專職博士后張正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士生侯佳雯、已畢業碩士生陳嘉磊為共同第一作者。
文章相關信息: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i6857
近日,澎湃新聞從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了解到,該院冰凍圈科學與凍土工程重點實驗室科研團隊對青藏高原東南部冰川徑流汞排放的研究發現:季風期冰川徑流中總汞濃度高于非季風期,冰川消融對區域水生生態......
1979年,郭長福、孫鴻烈、漆冰丁(左起)等人在西藏雅魯藏布江中游寬谷區開展土地資源考察。1975年,研究人員在珠穆朗瑪峰登山科考。1990年,在可可西里無人區考察時車陷在路上,考察隊隊員們一起推、拉......
近期,來自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的科學家團隊用定量地球動力學模型揭示出,青藏高原持續生長核心動力源來自從南向北的“地幔風”。該“地幔風”北向推動印度板塊和亞歐板塊的南緣持續碰撞,從而導致青藏高原幾......
青藏高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寒來暑往,中國科學院一代又一代的科研人員扎根雪域高原不懈探索,開展若爾蓋濕地生態修復、推動沙化土地治理、監測高寒草原生態狀況,在揭示環境變化機理、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
屏氣凝神,科學小記者們正在紛紛挑戰,能否以不超過1%的誤差,取出1毫升水樣。小記者們感慨著,原來在實驗室里的一項基礎操作都“這么刺激”。小記者挑戰成功。7月18日,約20位來自北京市房山區竇店鎮的中小......
7月13日,記者從西藏自治區科技廳獲悉,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參與第二次青藏科考研究團隊在青藏高原腹地取得了重大考古發現。該團隊在西藏自治區色林錯南岸的尼阿底遺址第3地點,發現了青藏高原目......
中新網北京7月4日電(記者孫自法)在中國青藏高原發現的夏河丹尼索瓦古老型人類(夏河人)研究再獲重大突破:通過對白石崖溶洞遺址發掘出土的2500余件動物骨骼進行傳統動物考古學和古蛋白組學分析,特別對其中......
日前,記者從西藏自治區科技廳獲悉,第二次青藏科考“生態安全屏障功能與優化體系”科考分隊在深入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他們成功揭示了地面儀器監測在估算青藏高原實際降水量時存在嚴重低估問題,并對導致低估的原因......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科研團隊首次獲取了青藏高原對流層大氣廓線的連續3年觀測數據,可為青藏高原天氣過程和環境變化研究、惡劣天氣臨近預報等提供數據支撐。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大氣科學進展》雜志。大氣廓線......
中新網北京6月8日電(記者孫自法)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該所科研團隊依托新組建的青藏高原對流層大氣立體觀測網,首獲連續近3年的青藏高原上空對流層大氣廓線持續觀測數據,可為惡劣天氣臨近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