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潘慶民團隊揭示了草原生產力對極端降水變化的非線性響應及其驅動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功能生態學》。
隨著全球降水波動的加劇,極端干旱和極端濕潤年份出現的頻率增加是未來全球氣候變化的顯著特征。草原生態系統生產力對降水變化十分敏感,揭示草原生態系統如何對極端降水變化做出響應對于理解和預測未來氣候變化對陸地生態系統的影響至關重要。目前,預測草原生產力對降水變化的響應多基于線性模型,但是隨著極端干旱、濕潤程度的加劇以及極端降水年份出現頻次的增加,草原生產力對降水量變化是否仍遵從線性響應規律及其背后的驅動機制,迄今尚不清晰。
對此,潘慶民團隊基于在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生態系統國家站開展的降水控制實驗,結合長期觀測數據,發現草原生態系統生產力對極端干旱和極端濕潤處理的響應是非對稱的;極端干旱處理下草原生產力的降低顯著大于極端濕潤處理下生產力的增加。隨著降水量從極端干旱水平增加到極端濕潤水平,草原生產力呈現出非線性響應特征。
通過進一步研究,他們發現,在極端干旱處理下,水分是最主要的限制性資源;而在極端濕潤處理下,土壤養分變為最主要的限制性資源。限制性資源的轉換是驅動草原生產力產生非線性響應的主要機制;與此同時,草原群落結構的改變(即不同植物功能群的變化)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該研究表明,極端干旱和極端濕潤事件的增加可以導致草原限制性資源的轉變和群落結構的改變,進而引起草原生產力的非線性響應。
由于氣溫升高和降水變化,干旱和半干旱生態系統的干旱加劇,給區域環境、水資源和農業都帶來巨大影響。近些年來,位于干旱和半干旱區的蒙古高原(MP)正在經歷著嚴重的干旱,易發生荒漠化和土地退化等問題。降水是......
近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潘慶民團隊揭示了草原生產力對極端降水變化的非線性響應及其驅動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功能生態學》。隨著全球降水波動的加劇,極端干旱和極端濕潤年份出現的頻率增加是未來全球氣......
近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潘慶民團隊揭示了草原生產力對極端降水變化的非線性響應及其驅動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功能生態學》。隨著全球降水波動的加劇,極端干旱和極端濕潤年份出現的頻率增加是未來全球氣......
近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潘慶民團隊揭示了草原生產力對極端降水變化的非線性響應及其驅動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功能生態學》。隨著全球降水波動的加劇,極端干旱和極端濕潤年份出現的頻率增加是未來全球氣......
2023年4月16日9時36分,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風云三號G星(風云三號G星即風云三號07星),作為風云衛星家族中的第20星,風云三號G星在國際上首次采用雙頻主動降水測量雷達與被動微波、光學遙......
近日,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湯秋鴻團隊發現近30年西北地區正在由變濕向變干轉型。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水文學雜志》。中國西北地區在過去60年經歷了以氣溫上升(變暖)、降水增加(變濕)為主要特征......
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周天軍課題組與英國氣象局哈德萊氣候中心的合作者指出,中高緯地區極端降水預估模式間不確定性與模式模擬的歷史氣候降水變率,即降水事件的波動幅度或振蕩范圍,存在顯著相關。相關論文近......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萬世明團隊與瑞典隆德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和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合作,在CommunicationsEarth&Environment上在線發表了晚第四紀東亞季風降水......
中國天氣網訊今起三天(1月10日至12日),我國中東部大部仍將處于明顯偏暖的天氣格局中,東北、江南不少地方最高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超10℃,體驗初春般的暖意。本周后半段,隨著強冷空氣登場,上述地區將上演......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鼎湖山站博士后杜悅在導師閆俊華研究員等指導下,研究揭示了全球降水頻率變化對土壤呼吸及其組分的影響。相關研究發表于《全球變化生物學》(GlobalChangeBiology)。全球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