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http://finance.chinanews.com/ny/2013/05-17/4828895.shtml
主持人:劉 莉 (本報記者)
嘉 賓:葉奇蓁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科技委副主任)
肖雪夫 (國防科技工業電離輻射一級劑量站副站長、博士生導師)
俞冀陽 (清華大學工物系副教授)
4月26日,是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27周年的日子,近日中國科協主辦的第26期“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活動將主題鎖定核電,與會專家與媒體記者們一起討論“清潔核能可否助力‘美麗中國’”。
從1991年中國位于浙江的秦山核電站建成以來,中國的核能事業已經走過了20多年的發展歷程,在“美麗中國”的大概念下,中國的核事業將走向何方,又將如何發展。
選擇核電源于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需求
主持人:2012年10月,國務院討論通過《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和《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11―2020),積極推動核電建設。與傳統能源相比,作為新能源的核能最大的優勢在哪里?一提到核能,公眾總會有安全的擔憂,我們為什么一定要發展它?
肖雪夫:現在全世界有65億多人口,聯合國預言,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增加到90億,到2100年可能增加到105億。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發展,對能源需求將大大增加。這不僅使地球化石燃料消耗殆盡,而且,化石燃料燃燒釋放的污染物,地球也不堪重負,人類可持續發展需要清潔能源。
2009年12月18日在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溫家寶承諾:我國2020年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0%―45%。實際上這個壓力非常大,環保的巨大壓力使人們更關注潔凈能源,也就是核電的發展。
主持人:目前我國能源領域是怎樣的狀況呢?
葉奇蓁:我國經濟發展對能源需求持續增長的情況下,面臨著國內資源環境制約日趨強化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雙重挑戰。
具體來說,我國能源發展目前面臨四個基本問題。一、供需總量平衡問題,我們的資源不夠。二、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造成了環境和生態問題。大概70%以上的發電量靠煤電。三、西煤東運、北煤南運、西電東輸造成了能源運輸問題。四、石油和天然氣方面我們進口數量相當大,造成了對國外資源依存的能源供應安全問題。
解決這些問題,改變我們的能源結構,突破資源環境的瓶頸,保證能源安全,減緩溫室氣體排放,核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國核電發展有后發優勢
主持人:目前,我國核電的發展在國際上處于什么水平?
葉奇蓁:我國核電有后發優勢,在役核電機組安全穩定運行。我們的核電多半建立在上世紀90年代以后,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國際上建設和運行核電的經驗。我們沒有發生過國際核事件分級2級及2級以上的運行事件。核電站排出物低于國家標準限值2個量級以上,沒有對環境帶來任何不良影響,全部核電機組運行水平均在國際中上水平。
我們現在在建的核電站是用當前最先進的技術來建,吸收了國內國際上的經驗反饋,運用了當前科技發展的新成果,采取了一系列改進,優于現役國際同類核電站,同時吸取福島核電事故教訓,采取相應措施,防范極端自然災害可能帶來的安全隱患。我們是目前國際上在建核電站最多的國家,也是首批三代核電建設的國家。目前我國正在開發自主的三代核電。
肖雪夫:我們起步晚,但是起點高,所以我們的安全性可以得到保障。世界各國核能源的歷史已經證明,核電及其核燃料循環是安全的、清潔的、低排碳的產業,核電、核能是清潔的能源。
葉奇蓁:我們的核電發展方針是戰略必爭。因為核電是核心競爭力的標志,所以要使我們國家具有競爭力,一定要占領能源領域的這個制高點,同時確保安全,穩步高效。
目前全球運行核電機組437座主持人: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剛剛過去不久,曾經在亞洲地區引起公眾恐慌,在我國甚至出現了搶碘鹽的風波,這是否對全球及我國的核電發展造成影響?
肖雪夫:到現在為止(2013年4月),聯合國統計的數據顯示,盡管2011年出現了日本福島事故,但對核電的發展并沒有產生嚴重影響,國際上現在仍然在運行著437座核電機組,之前是440座。
我們可以看一下發達國家的核電比重,許多發達國家的核電占國家發電總量相當大的比重。2006年統計數據表明:法國核電占全國發電量的 78.5%,瑞典占46.7%,瑞士占32.1%,比利時占55.6%,德國占31%,保加利亞占44.1%,烏克蘭占48.5%,俄羅斯占15.8%,美國占19.3%,英國占19.9%,加拿大占14.6%,日本占29.3%,韓國占44.7%。
葉奇蓁:世界上核電占發電總量的平均水平是16%,我國現在離這個數字還很遠。
肖雪夫:據統計,截至2012年底,我國已建成投入運行的核電機組16座,核電發電量980億千瓦時,還不到全國發電總量49774億千瓦時的 2%。即使按照國家發展規劃目標,截至2020年,我國核電裝機總量也僅占全國電力裝機總量的4%。所以我國發展核電,改善電力結構,實現2020年的減排目標,任重而道遠。
從已有事故中吸取經驗十分必要
主持人:提到核電的安全問題,人們總會提到歷史上發生的幾次核事故,它們的發生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俞冀陽:找到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并從中吸取經驗教訓,是十分必要的。
1979年3月28日發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三哩島核電廠事故,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重大的核電廠事故。引起這次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一些設備的故障和人為操作的失誤。事故發生后,如何提高核電設備的質量和可靠性得到了全球核工業界的重視。美國西屋公司開始著手開發非能動先進壓水堆AP600,并在此基礎上開發了AP1000。AP1000最大的特點就是充分利用諸多“非能動的安全”理念,提高了安全性。
1986年4月26日,前蘇聯的切爾諾貝利核電廠四號反應堆發生爆炸。核電廠由四個百萬千瓦級反應堆RBMK-1000組成。從此事故的教訓來看,在設計核電安全方面,一些落后的技術必須被拋棄。提高核電的設計技術,排除設計上的安全隱患對核電至關重要。此外,運行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安全因素也十分重要,必須加強核安全文化的教育。
2011年發生的日本福島核事故與前兩次不同,它是由外部事件引起的——九級大地震加上15米高的海嘯。福島核電廠在地震發生后自動安全停堆,地震破壞了外電網,但核電廠有自己的應急柴油機組,因此九級地震并未給核電廠造成實質性的傷害,緊急停堆后安全保護系統都隨時待命。但由于大約一小時后到達的15米高的海嘯遠遠超過了設計基準,柴油發電機廠房被淹沒,致使核電廠無法載出堆芯內的衰變熱,導致堆芯融化燒毀。
從福島核電廠事故來看,我們必須加強核電廠的選址工作,避免外部事件引起的核電廠事故。從選址上看,針對不同廠址條件,應該使用不同的安全標準。例如對福島這樣的廠址,安全標準應該定的高一些,例如應該具備防海嘯20米的能力,而不是原來的10米。此外,還應看到場外應急的重要性。
肖雪夫:應該注意到,早先的原型核電站是存在較大潛在風險的,前兩次核事故主要是由于人為原因導致,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有設計安全冗余考慮不足且多重特大自然災害疊加影響所致。由于社會對核安全的重視,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使這種潛在風險降低到很小。
俞冀陽:核電運行至今已有50多年的歷史,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在其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改進提高,尤其是在幾次核電廠事故后,各國更是對核電廠進行了全面的反省,深入詳細的分析了可能出現的不安全因素,采取了有效措施,核電廠將會更加安全可靠的得到發展。
山東省委書記林武日前在煙臺市調研核電產業發展情況,他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重要講話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擔當,......
中新社北京7月11日電(記者龐無忌)1983年,中國提出“熱堆-快堆-聚變堆”的核能“三步走”戰略。在這一框架下,40余年來,中國核能領域發展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多位院士專家在日前舉辦的核能“三步走”院......
記者10日獲悉,由國家電投集團開發建設的廣東廉江核電2號機組核島第一罐混凝土澆筑(FCD)圓滿完成,共澆筑混凝土6686立方米,標志著項目一期工程進入雙機組建設新階段。廉江核電項目在國內首次采用海水二......
4月10日9時58分,位于海南昌江的多用途模塊式小型堆科技示范工程“玲龍一號”首臺DCS(分布式控制系統)機柜就位并啟動安裝調試工作。“玲龍一號”全球首堆“神經中樞”開始安裝。海南核電供圖全球首個陸上......
2024年1月1日出版的第1期《求是》雜志將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2023年7月17日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講話的一部分《以美麗中國建設全面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在核電領域,我們已經實現了從跟跑、并跑到逐步轉向領跑。核電研發設計、建造能力、裝機規模、運營業績達到了全球領先水平。”中核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余劍鋒在8月22日舉行的兩核重組五周年新聞發布會上說。據......
在福建省南部,有一座名叫云霄的小城。中核國電漳州能源有限公司在這座小城誕生、成長,它承載著中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從并跑到領跑的戰略使命,始終以安全為中心。“華龍一號”的批量化建設首個項目——......
楊長利認為,我國核電目前已具備實現更大目標、更高質量發展的扎實基礎,他向大會提交提案:進一步加大力度,在確保安全前提下,未來十年保持每年核準開工10臺以上機組;拓展空間布局,在清潔基荷電力供應保障能力......
今天(2月17日)上午9:30,位于福建漳州的“華龍一號”首個批量化機組完成外穹頂吊裝。“華龍一號”是我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三代核電技術,它的建設對我國實現由核電大國向核電強國跨越具有重要意義。......
2022年是極為重要的一年,是我國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一年。全國空氣質量指標在歷史性達到世界衛生組織第一階段過渡值后,空氣質量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