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北半球近50%的陸地生態系統經歷季節性積雪覆蓋和土壤凍結。由于積雪或冰凍層的絕熱作用,主要影響植物生理生態活動的土壤氮素礦化作用仍在進行。傳統觀點認為,落葉植物在冬季進入休眠狀態并停止吸收養分。然而,已有研究證實亞北極灌叢、北方森林和溫帶森林中常綠和落葉植物根系在冬季均具有顯著活性。溫帶森林落葉植物在冬季是否可以吸收利用氮素尚不明確。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仁忠研究組以我國溫帶森林為研究對象,利用13C15N雙標同位素示蹤,揭示出溫帶森林中喬木、灌木及草本植物的冬季氮吸收能力及氮利用策略。研究發現,落葉喬木和灌木在整個冬季的氮吸收能力與常綠植物相當,而草本植物僅在融雪期才開始利用氮素。不同功能型植物均可以利用無機氮和簡單氨基酸,只有喬木可以利用復雜氨基酸。溫帶常綠和落葉喬木在冬季吸收的銨態氮和甘氨酸顯著高于硝態氮和酪氨酸,而落葉灌木和草本植物在冬季吸收硝態氮顯著高于其他形態氮。研究人員結合北半球植物氮吸收能力的相關研究,進一步提出了季節性積雪覆蓋生態系統冬季氮吸收的概念模型。該模型認為土壤微生物、常綠植物和落葉植物在冬季存在強烈的氮競爭,且不同功能型植物氮利用策略不同。上述發現為理解溫帶生態系統氮循環模式提供了新視角。
相關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Journal of Ecology上。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資助。
季節性積雪覆蓋的生態系統冬季氮吸收概念模型。(A)傳統的冬季氮吸收概念模型;(B)修正后的冬季氮吸收概念模型。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濕地生態與環境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潘應驥、芬蘭奧盧大學博士JorgeGarcía-Girón、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助理教授LarsL.Iversen合作,在TrendsinP......
在國家杰出青年基金項目、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等項目的資助下,中科院華南植物園鼎湖山站陳洋博士在閆俊華研究員、王應平研究員的指導下,揭示森林生態系統碳氮磷留存時間的時空規律。相關研究發表于《農業與森......
科技日報北京12月7日電(記者張夢然)200萬年前的世界什么樣?科學家通過分析迄今恢復的最早的古代環境DNA,繪制了格陵蘭北部約200萬年前生態系統的樣貌,包括曾存在的動物和植物物種。該結果發表于7日......
近半個世紀以來,極端氣候事件在全球范圍內發生的頻次和規模逐漸增加。這些極端事件不僅顯著影響當年的草原生產力,還會產生遺留效應,影響下一年的草原生產力。揭示極端氣候事件的遺留效應及其驅動機制對于認識和預......
中國55%以上的紅樹林納入了自然保護地,紅樹林面積已由21世紀初的2.2萬公頃恢復到2.7萬公頃。紅樹林有著“海岸衛士、鳥類天堂、魚蝦糧倉”的美譽,是最重要的藍碳生態系統之一,在凈化海水、防風消浪、維......
草地生態系統是我國面積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約占國土面積的41.7%,且主要分布在我國北方溫帶地區及青藏高原,具有極其重要的生態功能和生產功能。土壤細菌和真菌在調節草地生態系統功能與服務方面發揮著十分關......
2日,記者從青海省林草局獲悉,日前,該省申報的青海木里草原和青海西寧城市森林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獲得新建批復。至此,青海省已有6個生態系統類型的定位觀測研究站,分別是青海湖濕地、大渡河源森林、貴南荒......
秦嶺是中國地理分界帶、氣候分區帶和生態屏障帶,也是黃河、長江的重要水源涵養地,被稱為中國的“中央水塔”和“中華綠芯”。作為中國中央屏障帶,其生態屏障功能對于維系整個中國的生態安全至關重要。然而,在氣候......
目前,中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威脅本地物種和生態系統向外來物種入侵說“不”一種名叫“鱷雀鱔”的怪魚讓專業人員圍捕了好幾天;看起來明艷的加拿大一枝黃花卻有“生態殺手”的綽號;“個頭比田螺大,產......
一項新研究發現,全球變暖可能已經使格陵蘭島冰蓋發生不可逆轉的融化。圖片來源:FELIPEDANA/APIMAGES從融化的冰蓋到巨大的珊瑚礁,全球變暖正以明確的方式改變著我們的世界。但是,確定“臨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