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馴化和遺傳改良,在人類從游牧狩獵到定居的生活方式過渡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高粱是谷類作物,具有多種用途,如食物、飼料、釀酒、制糖和生產生物燃料等。面對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和應對氣候環境的挑戰,揭示高粱馴化和改良過程的基因組選擇,探索種間雜交以及平行/趨同進化的遺傳機制至關重要。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景海春研究組依據種質資源馴化改良所處階段與育種用途兩個維度,對全球445份高粱種質資源開展群體基因組學分析。研究發現,不同亞群的血緣關系相對獨立,但存在明顯的混雜情況,各亞群之間存在廣泛的基因流,這表明高粱具有頻繁的種內和種間雜交。研究還顯示,多個亞群之間存在大片段的相似染色體連鎖區塊,同樣可以作為各群頻繁基因流動的佐證。
科研人員通過正選擇掃描分析挖掘出14.68%(~107.5 Mb)的高粱基因組在進化過程中受到選擇,涉及馴化階段、籽粒高粱改良和甜高粱改良過程中的3649、4287和3888個基因。研究總結出,馴化基因從野生到地方小種再到改良高粱過程中的8個不同的單倍型變化模型,Sh1和SbTB1兩類基因分別代表兩種重要的模型——弱選擇及多起源模式、強選擇及單馴化模式。此外,研究還證明了在籽粒高粱改良過程中對高粱莖稈含汁性關鍵調控轉錄因子Dry基因的無意識選擇。該研究為揭示高粱馴化歷程和高粱遺傳改良奠定了分子基礎。
1月5日,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Molecular Plant上。研究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等的支持。
由山西農業大學高粱研究所分子育種研究室于2019年育成的多抗、高產、優質釀酒專用高粱新品種汾粱30近日成功實現轉移轉化,該品種使用權以200萬元價格轉讓給山西糧滿倉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經營。登記編號為GP......
9月5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和寧夏大學等單位共同主辦高粱大豆新品種及間作模式示范觀摩會。在寧夏農業育種專項“寧夏適生優質飼草新品種選育與良種繁育”項目支持下,經過多年選育,遺傳發育所培育......
8月8日至10日,走進汾酒第一車間——全國主流媒體原糧基地行活動在甘肅省張掖市山丹軍馬場舉辦。山西農業大學高粱研究所研究員、國家谷子高粱現代產業體系崗位專家平俊愛受邀作為育種科技專家參會并向嘉賓做了品......
作物馴化和遺傳改良,在人類從游牧狩獵到定居的生活方式過渡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高粱是谷類作物,具有多種用途,如食物、飼料、釀酒、制糖和生產生物燃料等。面對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和應對氣候環境的挑戰,揭示高粱馴......
樣品經乙醚除去脂肪及乙醇除去可溶性糖類后,其中淀粉用酸水解成具有還原性的單糖,然后按還原糖測定,并折算成淀粉。......
9月23日,Cell雜志社舉行的全球新聞發布會介紹了中國科學家揭曉麻雀選食不同高粱的分子機制的研究成果。相關研究成果在Cell子刊MolecularPlant在線發表。在作物灌漿期到成熟期,大量麻雀遷......
記者從近日召開的國家谷子高粱產業技術體系機械化品種原始創新及產業融合發展現場會上獲悉,針對谷子高粱糜子種植繁瑣、缺乏適宜除草劑、不適合機械化收獲、產業鏈短等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難題,國家谷子高粱產業技術......
禾本科(Poaceae)21.8%的物種起源于雜交事件,重建低拷貝核基因系統發育關系為闡明物種雜交起源提供直接證據。高粱屬(SorghumMoench)隸屬于禾本科高粱族(Andropogoneae)......
據日本茨城大學研究人員正在嘗試在荒廢的耕地上種植高粱,使之成為“植物油田”,以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高粱是僅次于玉米的第二大生物燃料作物。據日本媒體日前報道,高粱適宜在比較貧瘠或荒廢的耕地上生長,不與......
日本茨城大學研究人員正在嘗試在荒廢的耕地上種植高粱,使之成為“植物油田”,以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高粱是僅次于玉米的第二大生物燃料作物。據日本媒體日前報道,高粱適宜在貧瘠或荒廢的耕地上生長,不與多數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