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至6日,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陳曉亞院士和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所長薛紅衛研究員帶隊,植物分子遺傳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上海)、所科研管理處的科研和管理人員等一行9人赴揚州大學開展水稻遺傳育種學術交流。揚州大學副校長范健教授、農學院院長郭文善教授、973計劃專家組成員顧銘洪教授等接待了植生生態所人員。
學術交流會由揚州大學農學院副院長劉巧泉教授主持。陳曉亞和郭文善分別致辭,希望能通過此次研討增進了解、促進雙方實質性合作。薛紅衛研究員介紹了植生生態所概況、科研方向、人才隊伍、科研成果等,并重點介紹了植物分子遺傳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最新情況和國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上海)的建設進展;顧銘洪教授詳細介紹了揚州大學農學院在水稻遺傳育種方面的工作以及植物基因功能基因組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研究進展情況。植生生態所林鴻宣院士和揚州大學梁國華教授等分別介紹了各自研究組科研工作最新進展。
交流期間,植生生態所科研人員還參觀了揚州大學農學院的校內試驗農場。
此次交流是揚州大學與植生生態所為尋求優勢互補,力求提升科研創新能力,而開展的全方位的戰略合作對話與學術交流。通過此次交流,雙方有了更加深入、全面、系統的互相了解。揚州大學的研究偏向于實際應用,在水稻種質資源、新品種的選育推廣上具有優勢;植生生態所的研究偏向于基礎研究,在水稻功能基因組的研究中具有很好的積累,因此雙方具有很強的互補性。雙方希望在國家植物基因中心(上海)的框架下,在近期進一步組織深入的學術研討,加強兩個單位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尋找具體的合作切入點,爭取共同開展一些創新性、長遠性研究課題,為雙方今后的長期戰略性和實質性科研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萬建民院士團隊發現一個耐高溫的關鍵基因,該基因編碼精氨酸甲基轉移酶,該轉移酶通過甲基化茉莉酸信號抑制子來調節茉莉酸信號強度,進而維持水稻小穗在高溫等惡劣環境下的正常發......
校企攜手,賦能新質。近日,北京首通智城科技創新有限責任公司與北京物資學院舉行校企合作簽約儀式,促進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助力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北京物資學院相關負責人介紹了信......
5月9日,第五屆全國野生稻大會在廣州開幕。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旭和萬建民,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和劉耀光參加開幕式。其中,萬建民、謝華安和劉耀光分別就水稻雜種不育、種業創新與糧食安全、野敗型恢復基因等作主題......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萬建民團隊與北京大學教授賈桂芳團隊合作,在《分子植物》(MolecularPlant)發表了研究論文。該論文揭示了RNA結合蛋白通過m6A途徑介導的相分離過程調控......
中新社陜西楊凌5月10日電(記者阿琳娜)記者10日從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獲悉,該中心育種團隊已培養出含油量為66%的油菜種質資源,這是目前已知的中國乃至世界上含油量最高的油菜種質。據了解,陜西省雜交......
記者7日從中國農業科學院了解到,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抗逆牧草育種與利用創新團隊日前順利取回中天系列苜蓿和燕麥等5份種質材料。這些材料已在中國空間站空間輻射生物學暴露裝置上經歷了11個月艙......
昌平區南口鎮“三大廠”正在華麗變身,曾經的“北京工業改革窗口”將通過城市更新,迎來清華大學10余家全國重點實驗室入駐,未來將建成國內集聚度最高的全國重點實驗室科研基地。4月29日,“共建北京清華前沿交......
糧食安全是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如何用世界8%的耕地,養活世界20%的人口?種子是農業的“芯片”,育種創新是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2018年1月8日,北京人民大會堂,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
為了加強自然資源部礦山生態效應與系統修復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學術交流與合作,吸引和鼓勵相關領域的科研人員利用實驗室平臺開展基礎性、前沿性和創新性研究,依據《自然資源部礦山生態效應與系統修復......
京津冀創新協同是深入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重要著力點,是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應有之義。在昨天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走深走實——科技創新協同”專題新聞發布會上,市科技局局長朱玉兵介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