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第五屆全國野生稻大會在廣州開幕。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旭和萬建民,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和劉耀光參加開幕式。其中,萬建民、謝華安和劉耀光分別就水稻雜種不育、種業創新與糧食安全、野敗型恢復基因等作主題報告。
大會現場。鄒文平供圖
本次大會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和廣東省農業科學院主辦,旨在通過匯集全國的專家力量,共同研討和探索野生稻種質資源的保護和利用策略,為我國的野生稻資源的更好保存和利用提供科學依據,進一步促進我國在全球農業遺傳資源保護工作中的地位和影響力。
開幕式上,廣東省農業科學院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吳亞玲簡要介紹了該院種質資源保存利用、種業科技創新等方面的工作成效,希望各位專家學者通過大會交流,共享成果、共話發展、共謀良策,共同開展稻種資源深度鑒評利用和生物育種等研究工作,科技支撐糧食安全。
廣東省農業農村廳二級巡視員何國威表示,野生稻科技工作者要以本次大會為契機,持續做好野生稻的資源保護和利用工作,為種業振興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新的貢獻。
據介紹,野生稻是水稻育種和遺傳改良的重要戰略資源,種質資源是農業的“芯片”,是種業創新的源頭。廣東是國內開展種質資源收集與創新利用最早的省份之一,廣東省委、省政府歷來高度重視種業發展,堅定不移支持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和創新利用研究。
現場,劉旭希望野生稻科技工作者繼續秉承前輩的科研精神,踔厲奮發,力求在安全保護我國珍貴野生稻資源的同時,充分發揮野生稻的基因優勢,使野生稻在水稻產業、水稻育種等發展中再創輝煌。
萬建民則表示,年輕科學家們要充分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大數據信息技術等深入研究野生稻工作,進一步拓展野生稻的研究領域、廣度與深度,為水稻的遺傳育種作出更大貢獻。
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曹永生就下一步野生稻種質資源工作提出建議:要開展高數量收集、高質量保護、高精準鑒定、高水平研究、高效率創新和利用。
值得一提的是,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一直致力于農作物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鑒評和創新利用工作,現已收集保存國內外栽培稻資源19738份、野生稻資源5210份;同時育成在生產上累計種植超1000萬畝的品種40余個,創造出“中國秈稻、廣東種芯”的粵稻現象。
5月9日,第五屆全國野生稻大會在廣州開幕。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旭和萬建民,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和劉耀光參加開幕式。其中,萬建民、謝華安和劉耀光分別就水稻雜種不育、種業創新與糧食安全、野敗型恢復基因等作主題......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萬建民團隊與北京大學教授賈桂芳團隊合作,在《分子植物》(MolecularPlant)發表了研究論文。該論文揭示了RNA結合蛋白通過m6A途徑介導的相分離過程調控......
糧食安全是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如何用世界8%的耕地,養活世界20%的人口?種子是農業的“芯片”,育種創新是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2018年1月8日,北京人民大會堂,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
4月26日,由廣州市科協、廣州市教育局、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主辦的2024年廣州“院士專家校園行”活動走進華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的課堂,讓師生進一步了解我國現代農業發展歷程。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
4月16日,哥倫比亞托利馬大學、國家水稻種植聯合會代表團到訪華南農業大學,共同為中哥水稻聯合中心揭牌。華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李鳳亮接待了代表團一行。座談會上,李鳳亮指出,華南農業大學水稻學科歷史悠久、實......
4月9日,由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下稱國創中心)牽頭,聯合相關科研單位、優勢企業發起成立的國家耐鹽堿水稻產業聯合會啟動大會在海南省三亞市崖州灣科技城召開。據介紹,聯合會的成立將進一步加強產業鏈與......
稻瘟病田間為害癥狀。受訪者供圖■本報記者李晨被稱為“水稻癌癥”的稻瘟病是一種毀滅性真菌病害,每年給我國造成的糧食損失高達30億公斤,嚴重制約我國主糧作物的穩產、高產和優產。為了攻克稻瘟病,......
植物是復雜的生物系統。植物體內基因的表達受到多種水平的調控,如轉錄水平、轉錄后水平、DNA甲基化/去甲基化等,從而對基因表達進行精密高效的調控。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張勁松研究組篩選OsEI......
在水稻生長發育過程中,苗期和孕穗期是兩個對低溫脅迫非常敏感的階段,但鮮有關于同時調控兩個時期的分子模塊的報道。解析水稻低溫信號調控網絡、挖掘關鍵調控基因以及開展分子設計育種,是解決水稻耐低溫脅迫的有效......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團隊在水稻無人農場建設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提出了一種非線性系統下水稻自主收獲中的運輸車輛精準定位控制方法,以及一套主從式協同作業系統和相關控制策略。相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