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病例應包括兩部分:肝臟疾病及肝性腦病的臨床表現。
肝臟疾病的臨床表現,查體除黃疸、肝臟縮小外,不同病期有不同體征,早期輕度腹脹,進入肝昏迷則以神經系統癥狀為主。
肝性腦病的臨床表現:肝昏迷的分級對判斷病情嚴重程度及治療反應與預后有重要參考意義。根據精神神經表現及腦電圖檢查有4級和5級分類法。國內一般采用5類分級法。
Ⅰ級:患者嗜睡,性格輕度改變,欣快或物欲,無撲翼樣震顫,腦電圖無明顯異常。
Ⅱ級:明顯性格改變,嗜睡或睡眠節律顛倒,定向和理解能力減弱,出現神經系統異常,其中撲翼樣震顫最具特征,腦電圖出現異常電波。
Ⅲ級:較重的精神紊亂和定向障礙,木僵、四肢肌張力增高,錐體束征陽性。腦電圖明顯異常,出現Q波和三相慢波。
Ⅳ級:淺昏迷,對刺激有反應,腱反射和肌張力亢進。
Ⅴ級:深昏迷,對臨床無反應,各種反射消失,瞳孔散大。
肝性腦病合并腦水腫發生率可達70%,約25%~30%的腦水腫患者可形成腦疝。這是重型肝炎的直接死亡原因。腦水腫單純臨床指征,早期有血壓特別是收縮壓持續或陣發性升高,收縮壓常超過20kpa,肌張力增加,伴有磨牙;晚期為去大腦強直,過度換氣,瞳孔異常變化,對光反射遲鈍,局灶性或全身性肌陣攣,牙關緊閉,角弓反張,惡心、頭痛,心動過緩、視乳頭水腫等。但憑這些指征認識腦水腫尚有一定困難,應及時觀察顱內壓(intracrania1 presum, ICP))當有ICP升高時,除神志改變外、還可因腦干受損而產生各種癥狀。但有ICP升高的急重肝患者,如果存活,一般無神經系統后遺癥。
影象診斷:B型超聲波。
實驗室診斷:肝炎病毒指標檢查。
血液生化指標 包括T/D Bi1、PA、ALT、AST、A/G、血脂(TC、TG)、乳酸脫氫酶等可作為輔助診斷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