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尼安德特人已經滅絕了近3萬年,但他們的某些基因卻保留在現代人類身上。近日科學家們表示現代歐洲人與尼安德特人共享某些涉及脂肪堆積的基因,而這些基因并未出現在亞洲人和非洲人身上。據稱這種古代基因或可能幫助歐洲人更好地適應寒冷的氣候,為他們提供了某種進化優勢。
“這是我們首次觀察到脂質濃度之間的差異。”德國萊比錫城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中國中科院(CAS)和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協會(MPG) 計算生物學伙伴研究所的菲利普·凱多維奇(Philipp Khaitovich)這樣說道。“脂質的不同可能是因尼安德特人DNA所致。”
2013年12月,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對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組進行測序,目前他們正將這種古代DNA與現代人類的DNA進行對比。據稱尼安德特人在離開非洲之后曾與某些早期人類雜交。科學家們相信現代歐洲人和亞洲人可能繼承了1%至4%的古代基因,且這些基因的某些變體導致了糖尿病、克羅恩氏病和紅斑狼瘡。
凱多維奇博士和他的研究小組調查了尼安德特人DNA變體在來自非洲、亞洲和歐洲的11個群體的基因組里的分布。他們發現現代人類和尼安德特人共享的DNA序列尤其富含那些涉及脂質代謝分解的基因。這種基因常見于現代歐洲人身上,這或許給予他們了一種選擇性優勢。
凱多維奇博士表示,涉及處理脂質的尼安德特人基因的數量差異非常“巨大”。“這些序列顯示出近期積極選擇的跡象。”然而科學家們并不理解尼安德特人基因變體的功能,他們正通過檢測14名歐洲、非洲和亞洲后裔以及14只黑猩猩的前額皮質的大腦組織,試圖揭開這一謎題。凱多維奇博士相信尼安德特人的基因會影響整個身體的脂肪組成,但目前他們的研究小組正集中研究大腦組織,因為獲取大腦組織樣本較為容易。
凱多維奇博士說道:“我們并不知道脂質濃度的改變將對大腦造成什么影響,但發現尼安德特人基因變體會改變我們大腦構成的事實具有有趣的啟示意義。”研究小組正在調查脂肪酸對大腦的影響,以及濃度的差異會如何影響它的功能。“我認為它具有非常強烈的效應,會產生意義重大的生理學變化,否則我們也不會調查腦組織里脂質的濃度。”
凱多維奇猜測脂肪酸基因幫助現代歐洲人適應寒冷的環境,增加了身體的代謝以快速分解脂肪獲得能量,從而在低溫環境里存活下來。
阿爾茨海默病(AD)是老年神經退行性疾病。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生發展受多種遺傳因素的影響。目前,基于大規模病人-對照人群的遺傳學研究,特別是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已鑒定到近百個可靠的AD遺傳風險相......
大約700萬年前,人類從我們最接近的動物親戚黑猩猩那里分離出來,在進化樹上形成了我們自己的分支。在此后的時間里---從進化的角度看是短暫的---我們的祖先進化出了使我們成為人類的性狀,包括比黑猩猩大得......
成語畫蛇添足,常用于形容做事多此一舉,因為蛇并無腳。但爬行動物領域的研究學者認為,蛇的祖先是蜥蜴,在遠古時期,蛇也是有腳的,只是在演化過程中失去了。近日,這一說法得到了進一步證實。經過長達五年的研究,......
華中農業大學牽頭多家科研單位,通過基因編輯創制了一個新基因RBL12,可在穩產基礎下,顯著提高水稻稻瘟病抗性等級,對推動作物抗病育種、植物病害綠色防控具有重要意義。RBL1工作模型相關研究成果于14日......
近日,復旦大學、西安交大、中國醫學科學院等26家單位聯合發布了中國人群泛基因組聯盟(CPC)一期研究進展。6月14日,相關成果以《基于36個族群的中國人泛基因組參考圖譜》為題發表于《自然》(Natur......
近日,華南農業大學林學與風景園林學院教授葛良法和農學院教授年海合作,在大豆主效基因的克隆和分子驗證取得新進展。他們利用自然群體和雙親群體精細定位克隆到高油高產基因MOTHER-OF-FT-AND-TF......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遺傳學》最新發表一篇遺傳學論文稱,研究人員開展的一項小鼠研究發現,21號染色體上的干擾素受體(IFNR)基因簇的三個拷貝可能和唐氏綜合征的一些性狀有關。今后仍需開......
幾年前,蘇格蘭婦女喬-卡梅倫被發現是一個醫學奇跡,她幾乎感覺不到疼痛、恐懼或焦慮,而且傷口愈合更快,這要歸功于一個特定的基因突變。現在,科學家們已經進行了更詳細的研究,以弄清這一點是如何運作的,希望能......
人們普遍發現,與男性相比,抑郁癥在女性中更為普遍,女性被診斷為抑郁癥的可能性是男性的兩倍。麥吉爾大學最近一項基于性別的研究發現,男性和女性的基因存在差異,以及它們與抑郁癥的關系。這項涉及27萬多名參與......
據世界衛生組織稱,自2005年以來,全世界發生中風的幾率增加了50%,而另一份由世界卒中組織發布的報告指出,每年有多達1200萬"新"中風患者。總而言之,這些數據表明,全球大約四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