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晚,“復興論壇”之歐陽自遠院士報告會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水上報告廳開講。歐陽自遠院士從人文角度為師生們解讀了中國月球探測的不凡歷程和挑戰。
揭秘阿波羅號登月
中國的嫦娥奔月、日本的女神“輝夜姬”,這些浪漫的神話緣起于月亮;如輪、如環、如弦、如弓,這些唯美的詞語出自于月亮。自古以來,這都成為人類孜孜探索月球的力量源泉。1969年美國阿波羅號宇宙飛船是否第一次成功登陸月球,引發了人類持續40年的爭論。18日晚,歐陽自遠為我們揭開謎底,阿波羅號成功登月沒有造假。
他說,月球表面處在完全真空狀態,因此當宇航員將旗子插進月球表面時,其產生的震動會一直持續很久,對照片迎風招展的質疑不攻自破。而那個飽受爭議的“腳印”是因為月球表層覆蓋著極厚的熔巖,到處都是礦物質,腳踩上去很容易留下腳印。對于照片中星星光芒太微弱的說法,歐陽院士認為很好解釋:白天月面的溫度達到零上110度到130度,陽光非常強烈,而阿波羅號登上月球的時代使用的是膠卷相機,強光源下拍攝一個黑暗的東西則需要曝光,短時間的曝光是不可能拍出清晰的星星的,光芒自然會很微弱。
“沒有花一分錢,美國就完成了對數億人維持40年的科學普及,真是太聰明了!”歐陽自遠感慨說。根據美國科學家的評估,阿波羅號探月計劃的投入產生比為1:14,引領了大批高新科技的發展和新興群體的創立,甚至一度促成美國立足世界領先地位,探月計劃獲得巨大收益。
月球乃“兵家必爭”之地
聯合國對于月球的開發有所規定:它是全世界公有的,誰先開發利用,誰就先得益。月球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如鈾礦、鈦礦等,但現在資源開發成本太高;月球表層高真空,太陽能豐富,有人曾設想環赤道鋪設大量太陽能電池板,把太陽能發的電輸送到地球上來,如此可以極大地解決地球能源問題;月球土壤里含有豐富的氦-3,無輻射,是核聚變的理想原料,而核聚變發電則是未來人類能源的理想來源;月球超高真空、無磁場、高潔凈等條件,可供開展各種新材料和生物制品的研制,地球上是沒這種地方的。
中國月面繪圖打造世界第一
月球表面的地形非常復雜,人類永遠只能看到灰暗色的一半,作為我國“嫦娥一號”的第一項科學目標,中國探月工程組首次運用各種方法獲取了月球表面影像和覆蓋全月球的立體圖像,特別是南極和北極區域的三維影像圖,及在此基礎上,對月球的地形地貌區劃、地質構造、撞擊坑分類等方面,堪稱世界第一。
2007年11月26日溫家寶總理親自揭開“嫦娥一號”衛星傳回的第一幅月面圖像,并發表講話。歐陽自遠深有感觸的說,“這些珍貴的資料我們將毫無保留地提供給從事相關研究的個人或團體,如能在此基礎上有所成就,我們將更加高興”。
探月任重而道遠
“嫦娥一號”以于2007年成功發射,“嫦娥二號”已從當年“嫦娥一號”的備份星成為“嫦娥二期”的先導星,探月組人員對原“嫦娥二號”的激光高度做了調整,而且為它配備的立體相機的空間分辨率小于10米,并將在距月球100公里的軌道上運行,比“嫦娥一號”軌道要低100公里,從而可以對月面重點地區做出精細測繪。
歐陽自遠透露,計劃于2013年發射的“嫦娥三號”將實現高度智能化,同時裝有著陸器和月球車,實現多層創新。
2007年12月12日胡錦濤主席在慶祝我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圓滿成功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首次月球探測工程,是我國開展深空探測的第一步。全體人員應繼續實現深空探測新突破,努力為促進人類科技進步、為推動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歐陽自遠對此回應道:“直面挑戰中國的月球探測”。
嫦娥六號月球探測任務5月1日上午組織發射前系統間全區合練,文昌航天發射場、北京飛控中心、西安衛星測控中心、遠望號測量船隊以及任務各測控場站等實施聯調聯控,目前各系統已經做好發射前準備工作。合練中,參試......
9月26日,“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團走進香港“科創大講堂”活動正式啟動。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歐陽自遠代表參與本次活動的院士發言。他表示,做科普是科學家的責任、義務和使命,我們的下......
前不久,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2021中國的航天》白皮書。發布會透露,“十四五”期間,我國要啟動一批新的航天重大工程,其中就包括探月工程四期。中國探月工程四期目前進展如何?具體將如何實施?全國政協常委......
隨著集成電路技術的不斷發展,芯片規模越來越大、集成度越來越高。與此同時,在設計和使用芯片時,掌握并管理其功耗就變得越來越重要。為在設計或使用過程中管理好芯片功耗,杜克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教授、杜克大......
3月11日“月球是否能種菜”這一問題日前多次登上社交平臺熱搜。全國兩會召開期間,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對此回應稱,在月球現有自然環境下種菜、種糧食并不現實......
12月8日凌晨2時23分,中國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成功將嫦娥四號探測器送上太空……在近地點約200公里、遠地點約42萬公里的地月轉移軌道上,人類開啟首次“月背之旅”。“月球背......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有“嫦娥之父”之稱的歐陽自遠25日在江西南昌表示,中國應該飛得更遠,也有能力飛得更遠。當日,以“中國航天,探索宇宙”為主題的青云·墨子論壇在江西南昌市青云譜......
30年前,美國政府啟動人類基因組計劃——一個長達13年的測序及繪制所有人類基因的研究項目。盡管項目一開始遭到了懷疑乃至反對,但是該計劃卻讓遺傳學研究領域從此煥然一新,并被認為是歷史上最成功的科學計劃之......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今年79歲的歐陽自遠,是我國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他參與制定了我國月球探測的近期目標和長遠規劃,并為2008年發射的"嫦娥一號"探測器,設計了具體的科學目標,被譽為我國"......
近日在加州一座儲存室內發現了阿波羅時代遺留的珍貴月塵樣品,這些樣品顯然已經被遺忘了在一共20個小瓶的月塵中,每一個小瓶子上都有人工手寫的標簽,日期注明為1970年7月24日美國宇航局的阿波羅11號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