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08-08-22 08:02 原文鏈接: 武夷山:也說科技工作者管理中的兩難

    管還是不管,這是個問題

    最近,科學網上圍繞“人才重要還是規則重要”有一系列的討論,這促使我再一次思考社會管理中的種種兩難問題。

    規則遵守的兩難。“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對于個體來說,養成守規矩的習慣是怎么強調也不過分的。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在其自傳《我的履歷書》中說,他的文盲母親教導他:你一定要好好上學,即使你上學幾年沒有學到任何知識,但是,只要通過上學養成了不遲到的習慣,那就沒有白上!這位文盲母親多么有見識!我們在教育孩子守規矩的時候,不會對他們說:“不合理的規矩可以不遵守”,因為他們還沒有適當的判斷力。而且,如果給予他們例外,他們就難以形成守規矩的自覺習慣。對于他們,不管合理不合理,是規則就要遵守,否則,不養成守規矩的習慣,害苦的是他們自己。另外,由于違反不合理的規則而受罰,倒霉的也是他們自己。即便日后破除了不合理的規矩,對原先的被處罰者給予平反處理,也是根本補償不了損失的。

    可是,對于社會、對于由無數個體形成的整體,如果永遠沒人違規,就體現不出那些不合理規則的不合理性,那么就永遠不會有人去企圖改變那些規則。因此,違規未必就錯了。舉一個小例子:很多單位在修好漂亮的草坪后,都會豎一塊牌子,寫著“禁止入內!”或“小草青青,踏之何忍”之類。但是,只要這些草坪妨礙出行,多半沒人理睬那些牌子,慢慢地,人們就踩出一條有利于出行的“草間小路”來。據說,國外一些人明白了這個道理,就不是事先設計好草坪與路徑的位置,而是聽憑人們踩出一條路來。以后,將人們踩出的路(自發秩序)給鋪好,就不會再發生踐踏草坪的事了。在此例中,那些踐踏草坪者是對還是錯?那就要看從什么角度看問題。為了培養和鞏固好習慣,應該不踩草坪;為了形成自發秩序,則需要踩草坪。因此,對于個體而言,遵守規則,還是不遵守規則,還真是個問題!回答這個問題,并不比漢姆雷特回答自己提出的那個問題更容易。

    科學與藝術事業發展方式的兩難。法國科學家彭加勒說過:我認為,科學對我們有用,并不在于它教會我們造機器。我認為,機器對我們有用,在于它能省出我們更多的時間來搞科學。這說明,彭加勒看重的是科學的內稟價值,而不是科學作為生產力的價值。應當說,從長遠眼光看,堅持“為藝術的藝術”,才更可能搞好藝術(當然我們不否認實用工藝品的藝術價值),堅持“為科學的科學”,才更可能搞好科學(當然我們也不否認“巴思德的象限”的存在——既解決實際問題又有學術價值的選題)。而優秀的科學和藝術成果又可能帶來難以想象的巨大的經濟價值。法國興建凡爾賽宮,用了6年;中國興建頤和園,花了14年;明故宮的興建也歷時14年。這些建筑藝術精品都不是以掙錢為動機搞出來的。但現在,它們都是旅游收入的搖錢樹。另一方面又得看到,科學和藝術事業所需投資都是巨大的,在當代社會,作為主要投資者的政府不得不考慮短期收益,否則就沒有科學和藝術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注意短期收益的結局是,不容易創造出高水平成果。這是又一個悖論。

    對科技工作者管理合適程度的兩難。科學研究是探索真理的過程,從原則上說應該是不受約束的。科研需要科學家馳騁想象力,從心理上說也不應該過多約束他們。但是,現代社會越來越信奉“權力意味著腐敗”這樣的道理。好些人覺得,任何人(無論是官員還是科學家)都不可信任,誰都不允許有過大的自由(包括科研選題的自由),否則“漢芯”造假之類的事件就會層出不窮。于是,各種考評手段、預算規則、審計規定、監督措施紛至沓來,搞得科技人員頭都大了。管理到了這種程度,一定走向了反面:也許,嚴格的審計堵住了潛在漏洞,使潛在的違規人員不敢犯事,為國家避免了X億元的損失。但是,由于受到嚴格管理的不僅是少數潛在的違規人員,還包括許多清清白白做人的科學家,這些繁瑣、嚴苛的管理規定壓抑了他們的科學創造性,那么,這意味著多少億元的損失?誰能估計出來?從政府方面說,公共財政是納稅人的錢,花出去就要有所交代,當然要理直氣壯地考核、評估。政府錯了嗎?沒錯。被管死了的科研人員嘖有煩言錯了嗎?沒錯。這還是一個悖論。

    我們各級各類管理者都應該充分認識這些兩難問題,以便不斷建立、探索合理的管理方式并對實踐證明為不合適的管理方式進行調整,這樣才能做到不事與愿違。

    (作者為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研究員;原題《管還是不管,這是個問題——也說社會管理中的兩難》)

    相關文章

    《科學》等雜志連發21篇論文,公布史上最大的人類腦細胞圖譜

    12日,同時發表在《科學》《科學進展》和《科學·轉化醫學》雜志上的21項研究,公布并詳細解釋了迄今為止最全面的人類腦細胞圖譜。這些研究對3000多種人類腦細胞類型進行了特征分析,闡明了某些人類腦細胞與......

    2024年度赴英參加傳染病的生態學與演進國際學術研討會項目指南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英國國家科研與創新署(UKRI)和以色列美以兩國科學基金會(BSF)每年在“傳染病的生態學與演進()”領域聯合征集合作研究與合作交流項......

    第四屆智庫科學與工程研討會在京舉行

    9月24-25日,由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以下簡稱戰略咨詢院)、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共同主辦,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智庫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智庫專委會)承辦的第四屆智......

    第四屆廣東省全民科學素質大賽線上競賽圓滿結束

    記者從廣東省科協獲悉,由廣東省科協主辦的第四屆廣東省全民科學素質大賽線上競賽已于8月15日24時圓滿結束。據統計,本屆參賽總人次突破990萬。線下總決賽將于今年10月在廣州舉行,屆時現場將決出第四屆廣......

    8位學者獲2023未來科學大獎,首次出現90后!

    8月16日上午,2023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揭曉。柴繼杰、周儉民獲得“生命科學獎”;趙忠賢、陳仙輝獲得“物質科學獎”;何愷明、孫劍、任少卿、張祥雨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單項獎金約725萬元人民幣......

    2024年度面上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申請工作通知

    按照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年度工作計劃,現啟動2024年度面上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申請工作,詳細信息如下:一、2024年度改革調整事項(一)面上項目面上項目主要資助科技人員在2024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學基......

    科學家精神進校園活動

    記者從中國科協獲悉,中國科協、教育部日前聯合印發通知,共同實施“科學家(精神)進校園行動”,旨在構建開放協同工作模式,將科學家精神從抽象符號轉化為生動的科學家故事,引導廣大中小學生走近科學家,了解科學......

    讓“玄學”為科學家開腦洞

    100年前,中國思想文化領域發生了一場影響深遠的“科玄論戰”,又稱“科學與人生觀論戰”。2023年2月10日,本報邀請科學史家劉鈍發表署名文章《“科玄論戰”百年祭》,對這一場科學派、玄學派和唯物史觀派......

    中科大:發現迄今最高超導轉變溫度元素超導體

    記者24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陳仙輝教授團隊的應劍俊特任研究員等人與南京大學孫建教授課題組合作,通過超高壓技術手段,發現元素鈧在高壓下具有高達36K的超導轉變溫度,刷新了元素超導最高轉變溫度紀......

    在太空播下科學、夢想和友誼的種子

    尼日利亞青年普羅斯珀·丹尼亞的獲獎作品《共同愿景》。丹尼亞供圖2022年9月6日,在尼日利亞阿布賈,當地青少年通過網絡視頻與正在中國空間站執行任務的神舟十四號航天員進行“天宮對話”活動。新華社記者郭駿......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