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中的物種如何維持共存是生態學研究中的經典問題。密度制約假說描述當同種物種聚集在一起或者靠近母樹時,更容易遭受專一性天敵或者病毒的損害,進而降低了幼苗的存活率,為其他物種提供了生存的空間和資源,從而促進了物種共存。該假說結合了生態位分化的確定性過程和中性理論的隨機作用,是解釋群落物種共存的重要機制。
螞蟻可以與植物形成互利共生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植物為螞蟻提供食物或者巢穴,螞蟻則可以幫助植物抵抗植食者的侵害。螞蟻與植物的互利共生在熱帶雨林中非常普遍且成功,以致于具有花外蜜腺的植物往往可以成為建群種。傳統的生態學理論認為,植物的密度制約效應是由植食者直接作用于植物進而影響植物的存活和生長,而螞蟻與植物之間的互利共生關系是否可以介導群落水平上的密度制約目前尚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植被生態學學科組以湖南八大公山亞熱帶山地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和西雙版納熱帶季節雨林動態監測樣地為研究平臺,分別研究了螞蟻與植物的相互作用對密度制約的影響。在亞熱帶山地森林動態監測樣地中,科研人員研究了螞蟻與植物的共現關系對植物同種密度制約的影響,通過螞蟻與植物的共現強度,將植物分為螞蟻偏好類型的植物和螞蟻非偏好類型的植物,結果顯示螞蟻對幼苗的存活具有顯著的正效應;在熱帶雨林動態監測樣地中,將具有花外蜜腺的植物定義為螞蟻偏好類型的植物,沒有花外蜜腺的植物定義為螞蟻非偏好類型的植物,結果顯示螞蟻對幼苗及大樹的生長均具有顯著的正效應。兩項研究均發現螞蟻可以緩解植物的同種密度制約效應,拓展了自上而下的生態調控理論(植食者-植物),為研究物種共存理論提供了新的思路。
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總體環境生物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和《生態學》(Ecology)上。兩項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支持。
群落中的物種如何維持共存是生態學研究中的經典問題。密度制約假說描述當同種物種聚集在一起或者靠近母樹時,更容易遭受專一性天敵或者病毒的損害,進而降低了幼苗的存活率,為其他物種提供了生存的空間和資源,從而......
群落中的物種如何維持共存是生態學研究中的經典問題。密度制約假說描述當同種物種聚集在一起或者靠近母樹時,更容易遭受專一性天敵或者病毒的損害,進而降低了幼苗的存活率,為其他物種提供了生存的空間和資源,從而......
近來,常有發現新物種的消息見諸媒體。例如,安徽大學、南京師范大學、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等單位的研究者日前在國際學術期刊《動物》上,發表了一種“喜歡咬人”的壁虎新物種。這一物種被命名為“大別山壁虎”......
4月19日,由中國科學探險協會主辦的“物種進太空”科學探索工程在國家體育館新聞發布廳舉行了啟動儀式。該工程由中國科學探險協會聯合石探記科學家團隊、航天專家、教育專家,以“物種探秘搭乘飛天夢想”載荷艙的......
南岳老鴉瓣是2022年3月確定的新物種,也是南岳衡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特有物種,具有較高的科研價值。近日,南岳衡山的南岳老鴉瓣進入了結果期。4月15日在南岳衡山拍攝的南岳老鴉瓣果實。周翔宇攝南岳老鴉瓣果......
近日,在湖南省衡陽市南岳區,南岳樹木園的工作人員在開展“南岳衡山模式植物的收集與栽培”項目野外調查時,通過形態性狀研究分析,再次發現了在南岳衡山匿跡了65年的毛柄金腰。毛柄金腰時隔65年再度現身南岳衡......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生態與演化》最新發表一篇環境研究論文指出,研究人員基于分布在北美20座城市725個不同地點的相機陷阱的數據分析顯示,氣候變化或加劇城鎮化對當地野生動物的影響。該論......
上周,由于國際海底管理局(ISA)未能達成協議,導致國際水域海底采礦環境法規(以下簡稱環境法規)最終。觀察人士對此表示擔憂:針對電動汽車行業所需金屬的采礦作業,可能會在不受監管的情況下展開。研究人員也......
“水葫蘆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繁殖能力特別強,是公認的外來入侵物種。”中國農業大學附屬小學四年級學生梁以沫是一名小小講解員,她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詳細介紹了這一入侵物種的危害。在近日舉行的中國農業......
瑞典科學家研究發現,亞馬孫森林樹木對干旱的耐受取決于不同物種,這影響到它們對水環境變化的耐受。這些發現表明,過去對于干旱之于森林的的長期影響可能估計不足。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自然》。由于氣溫上升、降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