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09-12-01 17:53 原文鏈接: 氣候變化的影響

      據世界氣象組織宣布,1998年至2007年是有記載以來最暖和的十年。沒有人知道氣候變化的影響在多大程度上才能算是“安全”,但我們卻清楚知道全球氣候變化為人類及生態系統帶來的災難:極端天氣、冰川消融、永久凍土層融化、珊瑚礁死亡、海平面上升、生態系統改變、旱澇災害增加、致命熱浪等等。現在,不再是科學家在預言著這些改變,從北極到赤道,人類已開始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下掙扎著求生存。

      但這一切只不過是氣候變化的影響之序幕,我們正在經歷危險的氣候變化,升溫的車輪越轉越快。要阻止這場災難,我們必須馬上行動。

      我們能看得到的氣候變化的影響:

      ·地球溫度上升導致喜馬拉雅等高山的冰川消融、對淡水資源形成長期隱患;

      ·海平面上升,上海、廣州等人口密集的沿海地區面臨咸潮破壞,甚至淹沒之災;

      ·凍土溶化,日益威脅當地居民生計和道路工程設施;

      ·熱浪、干旱、暴雨、臺風等極端天氣、氣候災害等越來越頻繁,導致當地居民生命財產損失加劇;

      ·糧食減產,千百萬人面臨饑餓威脅;

      ·每年,全球因氣候變化導致腹瀉、瘧疾、營養不良多發而死亡的人數高達15萬,主要發生在非洲及其它發展中國家。2020年,這個數字預期會增加一倍;

      ·珊瑚礁、紅樹林、極地、高山生態系統、熱帶雨林、草原、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受到嚴重的威脅,生物多樣性受損害。

      無論氣候變化的影響規模大小,貧困人群將受害最深。貧窮國家因沒有足夠的能力解決海平面上升、疾病傳播及農作物減產所帶來的問題,氣候變化的影響將比發達國家更為嚴重。

      持續升溫若不加以阻止,數千年后,格陵蘭冰蓋會全部消失,全球海平面將隨之上升7米!

      人類從未面對如此巨大的環境危機,如果我們再不立即采取行動,阻止全球變暖,氣候變化的影響將再也無法彌補。

     

      溫室氣體是元兇

      溫室效應剖析圖

      地球大氣層是由一層層氣體組成,氣體把熱量罩住,維持了地球上的生命。可是,燃燒化石燃料和采伐森林,增強了溫室效應,加上原有氣體天蓬,導致了更多熱量被籠罩。結果,全球氣溫不斷上升,使世界氣候失去平衡。

      盡管雖然二氧化碳是人類排放最主要的溫室氣體,但我們也同時排放其他可以困住熱能的氣體。《京都議定書》涵蓋了二氧化碳以外的五種氣體:甲烷、氧化氮、氫氟化碳、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而且,水蒸氣也是溫室氣體,但人類產生的水蒸氣不會進入大氣層。

      人為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來源是能源生產和交通運輸中的化石燃料燃燒。土地用途的改變和森林采伐也釋放更多二氧化碳到大氣中去。而樹木等植物作為天然的“碳倉庫”,會吸收二氧化碳,但一旦被毀,這些碳便又會釋放到大氣層中去。一旦二氧化碳進入大氣,大部分二氧化碳可以停留50-200年,一些更可永久停留。

      什么是化石燃料?

      石油、煤炭和天然氣統稱為化石燃料,因為它們都是數百萬年前植物和動物殘骸演化而成。所有化石燃料是由碳氫化合物組成,燃燒時會釋放二氧化碳。

      現在,化石燃料占工業世界能源的八成來源。它是不可再生的資源,所以遲早會耗盡。但是,如果我們想避免危險的氣候變化,我們只可燃燒現在已知的石油、煤炭和天然氣少于四分之一的庫存量,燃燒更多只會釋放更多二氧化碳,大大加劇氣候變化。

      誰在大量燃燒化石燃料?

      最簡單的答案就是由于工業國有強大的經濟,燃燒化石燃料已經有上百年,他們要對二氧化碳排放的累積性影響負最大責任。不過,發展中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也在不斷增長,未來這些國家肩上的責任也會越來越重大。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實現經濟發展與排放增長之間脫鉤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效對于

      作為發展中的大國,中國已經認識到了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危害,并且正以積極的態度應對這一全球性的嚴問題。中國在“十一五”國家發展規劃中設定了到2010年單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標,之后,“節能減排” 成為了各級政府績效評估的重要指標。2007年6月4日,中國發布了第一個《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這對于一個發展中國家來說是一個實質的進步。政府關停小型火力發電站,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等等一系列的舉措明確了中國對于氣候變化的重視態度。倡導“綠色出行”、推行“節能20%”活動等也已經變成了公眾自發的實際行動。

     

      森林破壞

      以美國為基地的Cargill公司燃燒大片熱帶雨林,準備種植大豆。

      森林破壞也是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來源之一。植物吸收二氧化碳來生長,但枯萎、腐爛或燃燒后便會釋放出來。植物腐爛也會產生比二氧化碳更厲害的溫室氣體-甲烷。所以,可吸收二氧化碳的樹木同時減少,溫室氣體便會釋放出來(例如森林火災、或燃燒薪柴)。森林采伐和退化可以說是雙重的破壞。過去150年,三成的二氧化碳釋放是來自森林采伐,不過相比全球森林所儲存的碳,仍是一個小數目。單是加拿大和俄羅斯的溫帶森林便儲存了世界四成的碳存量。

      如今,毀林所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約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五分之一。泥炭沼澤森林的破壞是印尼二氧化碳高排放量的主要原因。根據近期評估數字顯示,印尼已經成為繼中國、美國之后的第三大溫室氣體排放國。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研究顯示,要避免氣候變化對全球造成嚴重危害,就必須大幅削減與能源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并全面停止森林破壞。

      氣候變化傷害森林

      溫差和降雨變化可以傷害森林。由于氣候變化,預計將來可能會發生更頻密的旱災和森林火災。森林火災本來是森林生態循環的正常現象,因為可以清除茂密的灌木林,而且也是部分生物生命周期的規律條件。可是,種種跡象顯示,巴西亞馬遜森林正在枯竭,火災和沙漠化嚴重威脅森林。

      病蟲害也可傷害森林。昆蟲是森林生態的重要部分,它可分解廢棄物、提供糧食給鳥類和小動物,并清除生病的樹木。但是在較暖和較干燥的氣候條件下,有害昆蟲攻擊森林的頻率日益增加。一些原本受制于寒冷氣候的病蟲害,正在大量繁殖擴散。

      減少毀林和可持續林業

      值得注意的是,適當的可持續林業經營并不會引起大氣層二氧化碳的增加。保護原始森林、推行可持續林業,這些對減緩氣候變化都十分重要。

      要保護世界的原始森林,你可以選擇購買由林業管理公會認可的木材,及利用循環再造物料的木材產品。所以你既可以拯救重要生物棲息地,也可有利于氣候。

    相關文章

    氣候變化或加劇城鎮化對當地野生動物影響有哪些?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生態與演化》最新發表一篇環境研究論文指出,研究人員基于分布在北美20座城市725個不同地點的相機陷阱的數據分析顯示,氣候變化或加劇城鎮化對當地野生動物的影響。該論......

    地表負荷季節性信號空間大地測量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研究員金雙根帶領的衛星導航與遙感研究團隊,開展了地表負荷季節性信號的空間大地測量研究,綜合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lobal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G......

    【喜訊】2022年ChineseChemicalLetters影響因子9.1!

      2023年6月28日,科睿唯安(ClarivateAnalytics)發布了2022年《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CitationReports,JCR),Chinese&......

    剛剛!2023年最新SCI影響因子(JCR2022),正式公布!

    6月28日,科睿唯安發布2023年度《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CitationReports,簡稱JCR)。本年度《引證報告》對WebofScience核心合集收錄的所有期刊賦予期刊影響因子,同......

    氫泄露對氣候的影響超二氧化碳十多倍

    由挪威奧斯陸國際氣候與環境研究中心(CICERO)科學家領導的一個國際科研團隊在6月7日出版的《通訊地球與環境》雜志上刊發論文稱,泄漏的氫氣對全球變暖的影響幾乎是二氧化碳(CO2)的12倍。這是迄今對......

    氫泄露對氣候的影響超二氧化碳十多倍

    由挪威奧斯陸國際氣候與環境研究中心(CICERO)科學家領導的一個國際科研團隊在6月7日出版的《通訊地球與環境》雜志上刊發論文稱,泄漏的氫氣對全球變暖的影響幾乎是二氧化碳(CO2)的12倍。這是迄今對......

    臭氧條約推遲首個無冰北極夏季

    發表在最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雜志上的一項研究表明,1987年簽署的以保護臭氧層為主旨的《蒙特利爾議定書》將第一個無冰北極夏季的出現推遲了15年。《蒙特利爾議定書》是第一個由所有聯合國成員國批準......

    科學家在印度洋熱量存儲格局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科院海洋所所長王凡團隊聯合中科院大氣所在印度洋熱量存儲格局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氣候學報》雜志上。  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海洋吸收了全球變暖93......

    突破危險的界限——氣候臨界點究竟是什么?

    氣候臨界點是氣候變化研究的熱門領域,也是全球面臨的最大氣候風險。關于氣候臨界點,2018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威廉·諾德豪斯曾有這樣的一個比喻:一葉在水面上漂浮的獨木舟開始傾斜進水的時候,尚能保持平衡......

    西北太平洋海洋熱浪歸因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在全球變暖背景下,西北太平洋海洋熱浪事件歸因為何?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尹寶樹團隊在該項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發表于地學領域Top期刊《美國氣象學會公報》上。 據介紹,&nb......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