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局日前印發《高精度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濃度自動觀測系統建設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以期充分發揮氣象資源優勢,快速構建覆蓋我國主要城市和區域的溫室氣體濃度高精度觀測網,規范全國氣象部門開展高精度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濃度及通量自動觀測系統的建設與運行。
《指南》明確了現階段高精度溫室氣體濃度與通量自動觀測系統的基本觀測要求,強調在布局時各地要統籌集約建設,確保測量準確度、精度等滿足國家標準和技術指標要求,利用氣象部門現有觀測站網與資源優勢,加強溝通協調、多元投入,快速構建覆蓋我國主要城市和區域的溫室氣體濃度高精度觀測網。《指南》建議在我國省會城市和重點城市,至少建設一個溫室氣體觀測站;在區域氣候代表性較好的高山氣象站點,開展溫室氣體在線觀測;在國家氣候觀象臺、中國氣象局野外科學試驗基地中,選擇有一定海拔高度、代表不同地球系統圈層下墊面特征的站點,開展溫室氣體濃度高精度觀測和通量監測,以獲得區分人為排放和自然碳匯作用的碳源、碳匯反演基礎數據;宜選擇部分具有較大區域代表性的站點,開展碳同位素觀測,以獲得區分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的基礎數據。
“開展大氣成分觀測,不僅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需要,也是法律賦予氣象部門的職責和義務。其中,大氣溫室氣體濃度的觀測是氣候與氣候變化監測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全國氣候與氣候變化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大氣成分觀測預報預警服務分技術委員會秘書長張曉春介紹。面對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中國氣象局于2021年組建了溫室氣體及碳中和監測評估中心,并在全國數十個城市新建、改建溫室氣體觀測站。
《指南》作為氣象部門開展溫室氣體觀測的綱領性指導文件,不僅對未來站網建設做出系統性規劃,也對已有站點的完善與優化給出具體指導。未來,氣象部門將進一步加強溫室氣體觀測業務頂層設計、科學規劃,持續推進溫室氣體觀測能力建設。
作為國內最早開展大氣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本底濃度業務觀測的部門,中國氣象局從20世紀90年代初,率先在瓦里關大氣本底站開展大氣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本底濃度的長期業務化觀測,積累了長序列的監測結果并獲得國際認可。如今,在全國建立了以7個大氣本底站為核心的全國溫室氣體觀測網,以及較為完善、與國際接軌的溫室氣體觀測標準規范、運行保障、溯源標校等業務體系,主導編制、頒布的與溫室氣體觀測相關的7項國家標準和7項氣象行業標準,成為國內其他行業、部門和單位開展溫室氣體觀測設備研發、組網監測等工作的重要參考和依據。
重慶市氣象局12日與重慶市科學技術局簽署合作協議,共同設立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發展氣象聯合基金。創新發展氣象聯合基金作為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針對重慶氣象災害精準防御、數字氣象、人工......
9月15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與廣東省氣象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并就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共同推進氣象高質量發展進行座談交流。南海海洋所所長李超倫、廣東省氣象局局長莊旭東代表雙方......
記者15日從中國氣象局獲悉,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于當天18時發布今年首個高溫中暑氣象預報,較常年平均首發日期提早13天。根據預報,16日白天,北京東南部、天津中西部、河北東部、遼寧西南部、山東北......
中國氣象局消息:當地時間5月24日,在瑞士日內瓦舉辦的第19屆世界氣象大會宣布了最新一批百年氣象站,由中國申報的內蒙古海拉爾、安徽蚌埠、浙江杭州3個氣象站,因建站歷史悠久、多年致力于持續觀測及推動探測......
日前,國務院決定:任命陳振林為中國氣象局局長。......
中國氣象局日前印發《高精度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濃度自動觀測系統建設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以期充分發揮氣象資源優勢,快速構建覆蓋我國主要城市和區域的溫室氣體濃度高精度觀測網,規范全國氣象部門開展高精度......
近日,首批中國氣象局重點創新團隊名單正式公布。天氣氣候一體化模式系統、地球系統觀測及化學天氣系統、氣候變化檢測與應對、智能預報技術、氣象衛星遙感應用、模式資料同化與資料再分析、強對流天氣、暴雨研究、城......
8月3日,中國氣象局正式向社會公眾發布《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2)》(以下簡稱《藍皮書》)。《藍皮書》顯示,全球變暖趨勢仍在持續,2021年中國地表平均氣溫、沿海海平面、多年凍土活動層厚度等多項氣......
中國氣象局發布《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2)》。藍皮書顯示,20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海洋變暖加速,全球平均海平面呈持續上升趨勢。1993~2021年,全球平均海平面的上升速率為3.3毫米/年;202......
7月12日,浙江杭州氣溫突破40攝氏度。當日,全國有31個國家氣象站最高氣溫刷新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極值……最近,中央氣象臺連續10多天發布高溫預警,四川、上海、浙江、江蘇、河南、河北等多地最高氣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