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催生新發展動能。當科技和春耕相遇,會給麥田帶來了哪些新變化?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在農業生產中大顯身手,今年的春耕生產更有看頭。
衛星觀苗情 高分衛星遙感觀測麥田長勢
依靠遠在萬里之外的衛星判斷苗情,它的準確度如何?專家介紹說,核心就是依靠高分衛星的空中拍攝和傳感技術。植物從小到大全生長過程中葉綠素含量會逐步積累,衛星的紅外傳感器通過接收葉綠素的光譜反射拍攝,形成近紅外衛星影像,從判斷植物葉綠素含量的多少,進而評估植物生長情況。而且由于衛星日行萬里,所以可以更大面積地進行全面評估分析,避免人工調查的誤差。
氣象站立田頭 農業氣象觀測網越織越密
氣象千萬變,十里不同天。春耕的好幫手,除了萬里之外的衛星,還有地面的田間氣象站。如今,有了田間氣象站對農田環境溫度、濕度、雨量、光合有效輻射等氣象要素的自動監測,農業生產中的施肥打藥、病蟲害防治、農作物灌溉也就有了更多科學依據。
記者從國家氣象局了解到,目前,我國農業氣象觀測站網越織越密。70個農業氣象試驗站、653個農業氣象觀測站、2700余個自動土壤水分觀測站組成的現代農業氣象觀測站網,已經覆蓋全國。
美國國家科學院、工程院和醫學院聯合發布了題為ScienceBreakthroughstoAdvanceFoodandAgriculturalResearchby2030的研究報告,描述了美國科學家眼中......
記者22日從安徽省氣象局獲悉,經過8個多月的準備工作,第二次淮河流域大氣科學試驗的各項外場觀測試驗于16日正式實施,預計將持續4年左右。2022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 中國氣象局共同推進安......
4月28日,從農業部官網獲悉,中國第一個基因編輯生物安全證書落地,有效期為5年。同日,農業部發布《農業用基因編輯植物評審細則》,該細則的發布將極大的加速基因組編輯育種的落地,具體如下:此外,農業農村部......
為推動新疆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中國農業科學院將引領帶動全國農業科技力量,在著力解決水資源短缺、防控外來生物入侵、提升設施農業裝備水平、強化綠色發展技術供給等四方面加快科技創新。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
片的稻田中,農人手拿成捆的秧苗,躬著身子將秧苗整齊有序地插入水田……春耕正當時,這樣的場景在稻田里隨處可見。但在湖南益陽的稻田里,《中國科學報》記者看到一番新景象。啟動、前進、升降、插秧、轉彎……4月......
“莊稼耕耘看天,工程建設看天,民航起降更看天。”對于中國民用航空西北地區空中交通管理局甘肅分局(以下簡稱“民航甘肅空管分局”)氣象臺技術室副主任陳麗晶來說,“觀天問風”的航空氣象員不僅要給飛機飛行提供......
兩年前在黑龍江調研的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博士朱安豐發現,部分農戶有種植小麥的愿望。然而東北三省如今的小麥種植面積不足10萬公頃。農業農村部原部長韓長賦卸任后在中國人民大學講授通識核心課程《大國三農》,其......
一年之計在于春,一年好景在春耕。近日,浙江省“送農業科技下鄉助高效生態農業發展”啟動儀式暨寧波市春耕備耕現場會在余姚市黃家埠鎮上塘村舉行,吹響了今年備春耕生產的“集結號”。活動現場設置了農業科技咨詢等......
3月22日,恰逢第31屆“世界水日”。由農業水資源高效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中國農業大學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主辦的水資源高效利用與智慧水利高峰論壇在京舉行。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的10位院士齊聚中國農......
今年3月23日是第63個世界氣象日,主題為“天氣氣候水,代代向未來”。中國氣象局、中國氣象學會18日在京啟動2023年世界氣象日紀念活動,其間公布了“2022年度氣象現代化建設重大進展”,包括中國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