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認為水稻曾經歷了3次獨立的馴化過程。
根據一項最新研究,作為全世界最重要的農作物之一,人類對于水稻的馴化不止發生了一次。這項研究成果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亞洲文明如何起源,以及它們是獨立發展的,還是一個地區先進的農業及文化被其他地區進行了復制。該研究還能夠指導那些旨在改良這種作為全球一多半人口主食的谷類作物的計劃。
全球目前有4種水稻:粳稻(一種在日本、韓國和中國栽種的圓粒水稻)、秈稻(一種在印度、巴基斯坦和東南亞大部分地區栽種的長粒水稻)、Aus(一種主要產于孟加拉國的水稻)和香稻(包括更多的獨特品種,如印度香米、泰國香米)。
科學家之前主要將研究聚焦于粳稻和秈稻,這是因為考古發現表明,這兩種水稻具有悠久的耕種歷史。
研究人員通常認為居住在中國南方的早期農民在距今13500年至8200年前馴化了粳稻。但其發生在中國南方的具體位置依然存在爭論。
研究人員指出,農業的傳播帶來更加穩定的食物供給,從而使得狩獵—采集者能夠以更多的人口在村莊定居下來,最終更加復雜的社會與文化造就了東方文明的興起。
那些宣稱只有一次馴化過程的人認為,隨著水稻栽培技術在亞洲的傳播,秈稻是在粳稻與野生品種之間的雜交過程中出現的。在這種假設中,Aus和香稻則是在后來的雜交過程中出現的。
那些宣稱有兩次馴化過程的人通常承認粳稻起源于中國南方,但他們主張秈稻是在橫跨印度和中印半島西部的地區獨立馴化而來的。
如今,在這項最新研究中,由英國曼徹斯特大學Terence Brown率領的研究團隊為Aus在從印度中部延伸到孟加拉國的一片地區內提出了第三種獨立馴化模式。
Brown的研究團隊利用了來自446個野生水稻樣本以及1000多種栽培水稻樣本的遺傳數據。
他們指出,遺傳證據表明,被證明有利于耕種的基因在廣泛分布于南亞大陸的許多野生稻品種中都存在。生活在3個獨立地理位置的早期農民都曾努力選擇顯示出相同理想性狀的水稻植株。而這最終在3個不同品種的栽培水稻中出現了類似的馴化。
研究人員在9月2日的《自然—植物》雜志網絡版上報告了這一研究成果。他們寫道:“水稻馴化是一個多地起源的過程,分別產生了秈稻、粳稻與Aus類型水稻。”
美國康奈爾大學水稻遺傳學家Susan McCouch表示,這些方法“嚴格并得到了很好的證實”。她說:“Brown與他的同事清楚地證明,在高度分化的亞洲早期農民中至少經歷了3個獨立的水稻馴化過程。”
但McCouch也承認,這一最新發現不可能是最終的結論。“我期待這篇論文能夠引發更多的討論。”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精準育種技術創新團隊成功開發基于我國自主知識產權基因編輯新工具Cas12i3-5M的高效水稻多基因編輯系統,為通過多基因編輯快速聚合水稻多個優異農藝性狀提供了重要......
輔酶Q10要不要補?什么情況下補?怎么選?……在社交平臺上,經常能看到此類咨詢帖。輔酶Q10與人體健康,尤其是心臟健康息息相關,是近年來最受歡迎的膳食補充劑之一。然而,輔酶Q10不容易被人體吸收,且有......
1月30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林鴻宣團隊聯合上海交通大學林尤舜團隊,在《自然》(Nature)上發表了題為Fine-tuninggibberellinimprovesric......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林鴻宣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林尤舜團隊合作,首次提出精準調控植物激素赤霉素(GA)到合適的中等水平是同時提高水稻堿-熱抗性和產量的關鍵,并發現......
12月18日,記者從華南農業大學獲悉,針對水稻雜草綠色防控這一行業重大需求,該校“丁穎拔尖學者”特聘教授、國家水稻體系崗位專家、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院長齊龍團隊持續開展機械除草技術裝備攻關,突破了種-管......
9月30日,記者從湖南省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獲悉,日前,湖南省農學會組織了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柏連陽為組長的專家組,到長沙市瀏陽北盛展示基地,對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湖南農業大學等單位培育的雜交水稻品種粒兩優......
為加強水稻科技國家平臺間的相互交流與合作,進一步激發并凝聚全國水稻科技創新活力,9月8日至10日,湖南省農科院雜交水稻全國重點實驗室在岳麓山實驗室舉辦第一屆水稻科技國家平臺交流會。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霞)總部位于菲律賓的國際水稻研究所聯合多國科學家成功培育出一種蛋白含量近16%的低升糖指數(GI)水稻品種。研究團隊還借助遺傳學和人工智能技術,精確鎖定了賦予水稻低GI和......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煙草研究所煙草功能成分與生物合成創新團隊從中國菰米中鑒定到兩個花青素合成的關鍵調控基因,通過轉水稻功能驗證闡明了其在水稻種子花青素生物強化中的作用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食品化學......
編者按:陳曦,中國科學院大學2024屆遺傳學專業博士畢業生(培養單位: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跟隨導師王二濤研究員圍繞水稻的共生與免疫信號平衡開展研究,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