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你們這個課題,可以將單細胞測序數據、蛋白組學數據和血液代謝組學數據系統整合,綜合分析機械性損傷效應因子在損傷和修復過程中質和量的變化規律。”日前,河北醫科大學法醫學院副教授史為博向記者展示手機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北醫科大學教授叢斌對他的研究指導內容,而發送信息的時間已是凌晨1點鐘。
“有時會更晚,大家也都習慣啦。要知道,叢老師作為多學科交叉型人才、學界高度認可的泰斗,日常工作非常繁重,但只要我們提出學術問題,他一定會細致地給出解決思路。我們這些學生,在他心中的分量總是排在第一位。”史為博笑著說。
憑借對科研的熱愛,在叢斌的帶領下,河北醫科大學法醫學團隊始終以“求實、求新、求證”為指引,堅持問題導向、堅持守正創新、堅持系統觀念,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培育出一批又一批優秀的法醫學人才。2023年,教育部公布第三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創建示范活動入圍名單,河北醫科大學法醫學教師團隊入選。
叢斌(左二)在指導團隊成員做實驗。資料圖片
團隊成員在分析實驗數據。資料圖片
良師,身教重于言傳
1989年,叢斌碩士研究生畢業后,回到母校河北醫科大學任教。當時,我國法醫學與國際法醫學相比存在較大差距,法醫學人才儲備嚴重不足。“一定要為國家培養更多的法醫學人才!”帶著這樣的信念,叢斌從零開始組建團隊。“3位教師、4間房、2個實驗室,就是起步的全部‘家當’,更別提實驗設備了。”叢斌說。
為解決實驗設備短缺問題,叢斌參與了學校的好幾個項目。項目完成后,學校要給予獎勵,叢斌卻說,自己不要獎勵,但團隊需要實驗設備。
團隊成員、河北醫科大學法醫學院教授張國忠回憶起那一刻:“一開始大家都不知道實驗設備怎么來的,只覺得有了保障今后可以安心工作。后來知道實驗設備是叢老師舍棄‘小我’換來的,很受感動,工作也更賣力了。”
之后,叢斌把目光投向了法醫學的發展。“法醫學是研究并解決與法律有關的人身損害、死亡、身份鑒識等問題,為刑事偵查提供線索、為審判提供證據的醫學學科,是為國家行政機關、司法機關服務的醫學,屬國家醫學。”經過長期研究,叢斌帶領團隊從理論上構建起我國法醫學科體系,同時推動河北醫科大學法醫學系快速發展,先后獲批河北省法醫學重點學科、國家法醫學重點(培育)學科,法醫學入選首批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2016年,叢斌牽頭、7名院士參與了中國工程院重點咨詢項目“中國法醫科學發展戰略研究”,該項目更新了法醫學的概念,構建了法醫學科學技術體系,對我國法醫學人才培養、科學技術研究、科學技術在司法鑒定中的應用及改革方向、法醫科學發展與國家重大需求及相關制度體系的建立等進行系統研究,推動我國法醫學進一步發展。2022年,法醫學被國家批準為醫學門類中的一級學科。
身教重于言傳。有了良師,團隊成員積極攻堅克難:團隊于國內較早開展人類DNA多態性及法醫學應用研究,對人類DNA遺傳標記多態性在中國漢族人群分布規律進行了大樣本、多群體的分子遺傳學研究,獲得了適合中國人群的遺傳學數據,這項研究成果于200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毒品問題是威脅個人身心健康、地區穩定和國家安全的重大問題,團隊法醫毒物研究課題組的馬春玲、文迪教授圍繞毒品成癮機制與防治策略、毒品犯罪監測預警技術等關鍵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構建了系統的合成大麻素類新精神活性物質檢測及毒性評估體系,為國家防控毒品犯罪提供了技術支撐。
近年來,團隊依托本學科的法醫鑒定中心面向京津冀提供高質量法醫鑒定服務,并通過轉化應用科研成果解決了1400余件疑難案例,為維護司法公正作出重要貢獻。盡管成績傲人,但團隊的初心始終沒有變過。“就是要守護公平正義,服務法治建設。”叢斌說。
創新,背后是無數個日子的攻堅克難
DNA,因其高度的個體特異性和證據穩定性,在法醫鑒識過程中被視為“證據之王”。但20世紀90年代,DNA技術在我國處于起步階段,而且受自然因素、保管條件和保管常識等方面的限制,DNA分子往往遭到嚴重降解,給法醫鑒識造成很大困難。
“降解的DNA也是其結構體系中的一個片段,從理論上講還儲存一定的具有個體特異性的生物信息,一定要創新技術,讓殘存的信息還原本來面目。”叢斌組織團隊開始了相關研究。歷經7年的研究及驗證,團隊完成了對嚴重降解DNA片段序列多態性和長度多態性并存的DNA結構分型技術體系的構建,填補了法醫學界在這一技術領域的空白。2011年,團隊“高度腐敗檢材降解DNA檢驗技術體系的建立”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在此基礎上,團隊成員、河北醫科大學法醫學院教授李淑瑾和團隊法醫物證研究課題組構建了多個NGS高效能檢測體系,研發了國內首個多功能親緣指數分析軟件,攻克了復雜親緣關系鑒定關鍵技術,實現了身份溯源疑難案件精準鑒識目標,該研究成果獲得2022年度河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法醫檢案,就是要在蛛絲馬跡中尋找真相,守護公平正義。但歸根結底,必須依賴先進理論與創新技術的支持。”叢斌說。
“應激能否作為損傷因素?”類似的疑問國外法醫學界也有人提過,但大多對其作為損傷因素持懷疑態度。在叢斌帶領下,團隊成員、河北醫科大學法醫學院教授李英敏、副教授張曉靜與團隊應激性損傷課題組率先開展了應激原引起的組織細胞損傷及其死亡參與度的分子機制研究。
當時,國內外并沒有類似的資料供參考,團隊便根據實際案件中的各種束縛情形,制備建模裝置,設計急性、慢性束縛應激動物模型以及束縛應激聯合其他損傷的復合模型,不斷嘗試、改進,最終發現長時間束縛(如體位限制)所致過度應激可致神經、心臟、肺等組織損傷,提出應激原可作為獨立損傷因素參與死亡發生,創新了法醫病理學成傷理論,為解決復雜死因糾纏的疑難案件提供了科學依據,受到了國內外法醫學界的高度認可。
當前,醫學研究整體水平逐漸轉向注重整體性和復雜性的系統生物醫學。例如,在腫瘤、心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等慢性疾病的認知和治療方面,整體論思想可謂初見端倪。“但我們仍缺乏從宏觀層面到微觀水平的系統研究。生命活動的本質是蛋白質及其他生物大分子同化和異化作用的對立統一的運動過程,是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代謝更新、復制變異的時相性演變過程。因此,我們應重點揭示生命科學領域的三個重大科學問題,即細胞內空間結構解析、細胞內結構間的網絡化系統互作表征、細胞內結構間系統互作的網絡化動態時空演變規律。”叢斌解釋。
為此,叢斌將目光瞄向構建全息數字仿真動態人體模型。模型利用數字孿生、計算機仿真等技術重建人體微觀、中觀和宏觀網絡化動態生命信息傳遞過程,實時呈現人類生命系統活動的生理和病理過程,助力更加科學、快速、精準地治療疾病。就這一戰略科學問題,2021年叢斌牽頭舉辦了第696次北京香山科學會議,與會者達成共識。2023年,叢斌在國際工程技術頂刊《工程》發表了相關論文。
“創新,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些‘從0到1’的背后,是無數個日子的攻堅克難。只有具備克服困難的勇氣,才能沿著崎嶇的山路,攀登科學的頂峰。”叢斌堅信。
青年,在協同創新中追尋夢想
目前,團隊通過青年教師導師制、建立教師發展共同體等措施,不斷提升教師教學水平,培養了一批優秀后備人才和學術骨干。叢斌表示,團隊現在45歲以下青年人才占比70%,是一支具有國際化視野、老中青梯隊人才相益互補的團隊。
“團隊新進教師首先要跟隨高年資教師進行科研和教學學習,45歲以下的青年教師還要到公安系統學習,跟隨案件出現場,進行實踐與理論的融合教學。”李英敏說。
如今,李英敏和團隊法醫病理學課題組每日奔赴在法醫病理學檢案一線的路上。“雖然經常要在艱苦的條件下工作,但大家的積極性很高,都想為維護社會安定和諧貢獻一份力量。”李英敏說。
團隊成員、河北工程大學教授倪志宇告訴記者,上學期間,自己主要學的是基礎醫學,“加入團隊的第一天,叢老師便告訴我,法醫學是一門需要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學科,涉及臨床醫學、基礎醫學、法學,甚至化學、物理學。只有知識儲備夠豐富,才能做出正確的科學判斷”。經過長期綜合研究,2021年,倪志宇作為第一完成人的“天然產物抗腫瘤藥物篩選的關鍵技術創新及轉化應用”項目,獲得河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叢斌表示,要培養出高水平創新團隊,應建立高水平交叉學科平臺,但不能一味為了交叉而交叉,而是要首先制定一個嚴謹的研究計劃,再根據這個計劃去尋找合適的交叉學科人才,加強他們之間的協同創新。
今年,團隊成員、河北醫科大學法醫學院法醫學博士研究生王亞菲即將畢業,她說:“在叢老師的悉心教導下,我養成了細致嚴謹的思維習慣。未來的科研道路還很長,縱使前路荊棘滿布,我仍會勇往直前,去追尋夢想。”
“下一步,我們將在叢老師帶領下,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法醫學科,為實現教育強國作出應有貢獻。”文迪說。
(原標題:河北醫科大學法醫學團隊:為國育才,是奮斗的方向)
(本報記者 任歡 楊桐彤 耿建擴)
生命科學的發展進程與自然界生物物種進化過程類似,都是由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多樣,由低級到高級。因此,可以把生命科學的發展進程類比為生命科學進化。目前,全世界范圍內科技領域都存在“三多三少”的現象——科......
“我認為你們這個課題,可以將單細胞測序數據、蛋白組學數據和血液代謝組學數據系統整合,綜合分析機械性損傷效應因子在損傷和修復過程中質和量的變化規律。”日前,河北醫科大學法醫學院副教授史為博向記者展示手機......
“我認為你們這個課題,可以將單細胞測序數據、蛋白組學數據和血液代謝組學數據系統整合,綜合分析機械性損傷效應因子在損傷和修復過程中質和量的變化規律。”日前,河北醫科大學法醫學院副教授史為博向記者展示手機......
當我們看一些刑偵類的電視劇時,檢測者需要找到血跡證據時,一般會向相關區域噴灑魯米諾并關燈。這為影視劇增添了一定的喜劇效果,但對需要在不太理想情形下找到具體血跡證據的現實檢測者來說并不是最佳方案。現實中......
2月16日晚的這條最新消息備受關注———全國第一例、第二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的遺體解剖工作在武漢金銀潭醫院完成,兩具解剖病例目前已被送檢。為什么要做遺體解剖?因為它沒有替代方案。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中國......
年齡推斷是法醫學領域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尤其是涉及青少年犯罪以及推斷高度腐敗甚至白骨化無名尸的年齡,可為尸源的查找提供偵查范圍和線索。另外,根據現場遺留生物物證推斷嫌疑人年齡在法醫學實踐中也具有重要的......
由中國法醫學會主辦的權威學術性期刊《中國法醫學雜志》與德國慕尼黑國際博覽集團展開合作,共同邀請中國法醫學界專家、學者及業內人士參觀analyticaChina2010。analyticaChina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