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顱內壓增高征病情進展迅速,經常危及生命,若能早期搞清病因,對癥治療,可使病兒生命得以挽救,但有時也會殘存智力障礙等后遺癥。因此,必須力爭早期診斷,及時而合理治療。
(一)病因治療去除病因,制止病變的繼續發展,是治療的根本。重癥感染者應給抗生素;循環障礙者應改善腦血液循環;呼吸衰竭者應增加通氣功能,排出潴留的二氧化碳;顱內點位性病變則須進行手術治療。
(二)降低顱內壓降低顱內壓系利用脫水劑、利尿劑以及腎上腺皮質激素等藥物使顱內降低。
1、脫水劑 應用高滲藥物在較短時間內由靜脈注入,以迅速提高血液中的滲透壓,造成血液與腦脊液之間及血液與腦組織之間的滲透壓差,使腦組織中的一部分水分和一部分腦脊液滲入血液,再通過腎臟排出體外,從而使整個腦組織縮小,達到降低顱內壓的目的。在高滲藥物中,比較常用的有尿素、甘露醇、山梨醇、高滲葡萄糖等。其中以甘露醇作用較強,且無反跳作用,故多選甘露醇為主要脫水劑。一般常用20%甘露醇0.5~1.0/kg/次,于15~30分鐘內靜脈推注或快速靜脈滴注,每4~6小時1次。
2、利尿劑 強利尿劑可使病兒全身脫水,從而間接地使腦組織脫水,又可使腦脊液生成減少,故有降低顱內壓的作用,但效果不如高滲脫水劑。較重病兒或伴有腦疝現象時,同時采用利尿劑與脫水劑,可增強脫水作用,并減少其用量。臨床上常選用呋喃苯胺酸(速尿)或利尿酸鈉,前者用量為1~2mg/kg/次,靜脈滴注,后者0.5~1mg/kg/次,靜脈滴注,每天可用2~3次。
3、腎上腺素皮質激素的應用 能改善血腦屏障功能、降低毛細血管屏障與神經細胞膜的通透性,減少腦脊液的生成,增加Na+、K+、Cl-的排泄而利尿,并有非特異性抗炎作用,故對腦水腫有較好的療效。一般認為地塞米松療效較好,劑量0.1~0.5mg/kg/次,每日1~3次。氫化考的松用量為10~20mg/kg/日。
4、強心甙類藥物 能抑制腦室脈絡叢細胞的Na+、K+及ATP系統,使腦脊液生成減少,尤以狄高辛作用最好,在使用時應按毛地黃量給藥,之后給維持量。如劑量過小反可使腦脊液生成增加。 [4]
(三)液體療法急性顱內壓增高征的液體療法原則為“補脫兼顧”,不能偏廢。不宜過分強調限制入水量,也不應過分補液。要保持病兒呈現輕度脫水狀態,即雙眼稍下陷,眼球張力稍低,但皮膚彈性及血壓正常,尿量適宜。既要防止腦水腫的加重,又要避免電解質紊亂或出現脫水性休克。一般按基礎代謝50卡/kg/日,液量30~60ml/kg/日,用1份重量鹽水和4份10%葡萄糖液作為維持液,在此基礎上,根據病情輕重、尿量、尿比重、血清電解質等測定的結果和腦、心、腎功能情況,調整補液量及液體成分。
(四)氧療法缺氧可致腦水腫,腦水腫又使顱內壓增加和加重腦缺氧。因此,氧療法對小兒急性腦水腫的治療極為重要,可提高治愈率,減少后遺癥。
(五)人工冬眠及物理降溫氯丙嗪可抑制皮層下中樞,起鎮靜作用,較大劑量可使體重下降,基礎代謝率降低,腦耗氧量減少,并增加腦對缺氧的耐受性。體溫每下降1℃,腦代謝可下降6.7%,顱內壓下降5.5%。較大劑量還可通過降低血壓,減少腦血流量,從而使顱內壓降低。冬眠治療應眠早、眠深、眠快、眠短和迅速降溫。形如時,先給氯丙嗪和異丙嗪各1~2mg/kg/次,肌肉注射或靜脈緩慢推注,必要時1~2小時后重復1次。如睡眠不深,可用苯巴比妥鈉或水合氯醛等,忙使病兒進入深眠狀態,然后在大血管部位進行冰敷,或全身冷水擦浴,使體溫在2~3小時內降至33~35℃,以后第4~6小時應用上述冬眠藥物1次,以維持冬眠狀態。一般經12~24小時后可逐漸撤去冬眠藥物。
(六)呼吸興奮劑與鎮靜劑的應用急性顱內壓增高征若出現呼吸不規則或減慢等呼吸衰竭征象,同時也發生驚厥,對此情況可交替使用呼吸興奮劑(山梗菜堿)與鎮靜劑(如苯巴比妥鈉、安定、水合氯醛等),因這兩類藥物對神經中樞的作用部位不同,故不互相干擾。
(七)促進腦細胞機能恢復的藥物常用有三磷酸腺苷(ATP)、細胞色素C、輔酶A、肌苷、γ-氨酪酸等。其中ATP為人體中一種重要的輔酶,也是推動鈉泵的主要動力,故為臨床所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