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運河是北京市最重要的排水河道,承擔著流域內90%的排水任務,遭受了較為嚴重的污染。每年排入北運河的COD總量高達9萬噸,其中農業污染源每年產生的COD約為3.02萬噸,占34.6%。
化肥過施污染北運河
北京市通州區于家務鄉果村村民趙士生說:“過去我的大棚里種一茬芹菜,每畝要用80多公斤的二胺和30公斤的尿素作底肥,芹菜生長期間還要追上3~5次尿素,每次15~25公斤。再加上換茬種番茄,一年化肥用量每畝高達350多公斤。前些年,芹菜每畝產量可以高達到7500多公斤,番茄達到5000多公斤。”但此后趙士生發現,“產量依靠化肥催”不行了。無論怎么增加化肥的使用量,蔬菜產量始終維持在這個水平上,有的年份還要減產。盡管有機肥用量沒少,有的菜田土壤開始變得板結了,蔬菜口味也大不如從前了。
“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過量使用氮素化肥,導致營養過于單一。化肥過量施用的危害還遠不止于此。化肥中的氮是速效養分,即使施用量再少,也不可能全部被作物吸收利用,施用量越大,利用率越低。”北京市土肥站站長趙永志說。據調查,北京市北運河流域化肥用量每畝高達33.33公斤(純養分),遠高于21.2公斤的全國平均水平,肥料利用率僅為25%左右,其中磷肥的利用率10%~15%、鉀肥的利用率30%~40%。制造化肥的礦物原料及化工原料中含有的重金屬物質和其他有害成分隨施肥進入農田,隨著地表水流入北運河,導致水體污染。而北運河流域面積占北京市總面積27%,又是京郊的農產品主要產區,所以北運河農業面源污染的治理顯得尤為重要。
測土施肥成治污關鍵
“我也知道菜地土壤板結是亂施化肥造成的,但沒有好的方法。如果不是2010年應用土肥站的蔬菜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我還是會用過去的施肥方法種地。”趙士生感慨地說。
“對農民來說,獲取更高的產量是必須的,但獲取的方法要變一變了。化肥的施用要‘缺什么補什么,缺多少補多少’。”通州區農技推廣站副站長金麗華說。農技推廣站科技人員來到果村通過土樣抽檢發現,果村施肥存在重施氮肥、亂用磷肥、忽視鉀肥的問題,致使土壤中氮、磷、鉀含量比例失衡。于是科技人員為果村開出了“藥方”:改單一氮素化肥為蔬菜專用配方肥,即針對果村菜田土壤養分含量情況確定的氮、磷、鉀含量比例為18%、9%、18%的果村蔬菜專用配方肥。
對于土壤不同養分含量情況,以及不同養分對蔬菜產量和品質的影響,趙士生并不十分清楚。而2010年測土配方的嘗試,讓趙士生有了切身的體會:現在上茬芹菜每畝產量達到了1.03萬多公斤,增產2500公斤,化肥少用180多公斤;下茬番茄每畝7100多公斤,增產2100多公斤,化肥少用110多公斤。蔬菜的口感和品質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芹菜每公斤賣到2.6元左右,比過去提高0.6元。
“化肥無害,錯在亂施。聯合國糧農組織對41個國家18年試驗示范所得的41萬個數據進行統計表明,化肥的增產作用占到農作物產量的40%~60%,最高達到67%。就我國地少人多,耕地不斷減少的基本國情而言,化肥在農業發展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所以,將化肥投入控制在科學的范圍內,是治理北運河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的重要選擇。農民自覺使用配方肥是治理工程能否取得實際成效的關鍵。”趙永志說。
多種途徑推廣配方肥
北京市土肥站通過報刊、廣播和電視等媒體、技術培訓、農民田間學校,以及大量的田間對比試驗、示范展示和現場會等多種形式,宣傳和展示使用配方肥的效果,讓農民直觀的感受到配方肥的帶來的好處、傳統施肥方法的危害,推動改變農民的施肥觀念和方法的轉變。
通州區農技推廣站在北運河流域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過程中,在20萬畝的示范區域內抽取了3100多個土壤樣品,進行了3.5萬項次的化驗,最后根據各種植園區和農戶土壤情況及種植的作物,制定出不同作物專用肥配方。金麗華說:“像趙士生所用的蔬菜專用配方肥,上茬芹菜純氮用量比以前減少六成多。大大增加了鉀肥的施用量,增強了蔬菜抗病蟲害能力,提高蔬菜產量,改善蔬菜品質。”
“農民樂于使用配方肥,并不等于農民能夠用上配方肥”,趙永志說。為了讓農民能夠用上與北運河流域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程要求相一致的配方肥,土肥系統通過創新土肥技術推廣服務方式,總結形成了適合北運河流域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實際和農民科技文化水平的一條龍式、農企結合式、連鎖配送式、農資加盟式和科技入戶式等五種技術推廣服務模式,通過這些“物化技術物流網”將有形的肥料和無形的技術融合在一起送到農民手中。
推廣配方肥,只是北運河流域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程中應用的土肥綜合治理技術之一。2009年以來,土肥系統在北運河流域治理示范區域內,累計推廣以有機肥、配方肥、緩釋肥、吊袋二氧化碳和農業生產廢棄物循環利用為主要內容的綜合治理技術388萬畝,化肥利用率提高3至5個百分點,累計節肥8430噸,增收節支2.15億元。其中,2014年推廣88.7萬畝,節肥1537噸,增收節支5656萬元。
4月19日,在國家發展改革委舉行的4月份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政研室副主任、新聞發言人孟瑋表示,當前正值春耕春播關鍵階段,保障好化肥供應事關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大局。國家發展改革委充分發揮跨部門化......
張福鎖,中國工程院院士、植物營養學家,農業農村部科學施肥專家指導組組長。他一直從事植物營養與養分管理理論及技術研究,在植物根際營養理論、農田和區域養分管理技術創新與應用方面,取得了系統的創新性成果。他......
化肥鹽度指數高,對農作物有益的微生物難以在高鹽環境中生存,這是常識。如今,一種新技術正破解“化肥與微生物難以兼容”這一難題。2月11日,以中國工程院院士周衛為組長,由山西農業大學校長張強研究員、北京農......
特殊食品包含保健食品、嬰幼兒配方食品和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簡稱特醫食品),其中特醫食品到底“特殊”在哪?離我們普通消費者遠嗎?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它。一、什么是特醫食品特醫食品是指為滿足進食受限、消化......
11月30日,據國家藥監局網站消息,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和《藥品網絡銷售監督管理辦法》要求,保障公眾用藥安全,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組織制定了《藥品網絡銷售禁止清單(第一版)》,現予發布......
【科技創新世界潮】近年來,一系列農作物生物技術取得突破,這些技術有望提高農作物產量,降低農業對環境的影響,幫助人們應對未來的氣候變化,為不斷增長的人口提供更好的營養,預示著一場新的“綠色革命”到來。高......
在國內外疫情反復、化肥價格大幅飆升之際,原料供應緊張問題日益凸顯,已嚴重影響到化肥企業的正常生產。據報道,安徽多家大型磷復肥企業遭遇嚴重的原料短缺難題,有企業磷礦石僅剩10~20天庫存,消耗完畢后將面......
全國政協委員、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資源研究所所長諶愛東 受訪者供圖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農作物的營養來源不足,病蟲草鼠害的發生,將對農作物生長造成經濟和產質量的損失甚......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以下簡稱環發所)農業清潔流域創新團隊主持完成的“利用多同位素技術解析農業面源污染物來源”研究,入選由中國原子能農學會發布的2019年度我國核......
8月19日,記者從大連市市場監管局獲悉,該局首次在大連市組織開展了嬰幼兒配方乳粉質量安全風險監測。本次監測顯示,問題檢出率為0,表明大連市市場上在售的嬰幼兒配方乳粉總體情況良好。據了解,本次監測以大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