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濟南市濼源大街,一處建筑工地在重污染天氣Ⅱ級響應中暫停所有施工作業。
因持續出現重度至嚴重污染天氣,濟南市自當日零時起執行重污染天氣Ⅱ級響應措施,暫停所有建筑(室外作業)、道路、拆遷工地施工作業。據悉,這是濟南市今年首個重污染天氣Ⅱ級響應。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攝
12月15日,濟南市終于解除了一段長達9天的重污染天氣黃色預警,其間,因污染程度加重,黃色預警一度升級為橙色預警。當地環保局向媒體證實,此次預警時間之長為兩年多來首次。
官方環保數據和嚴峻的大氣污染現狀一次次將這座城市推至輿論的風口浪尖。
環保部于12月13日發布的11月重點區域和74個城市空氣質量狀況顯示,濟南空氣質量位居倒數第九。至此,除2月,今年的其他10個月,濟南一直徘徊在空氣質量較差的后10個城市中。
而從10月下旬至今,在不滿兩個月里,這座城市的主政官員已3次強調治霾不惜“壯士斷腕”。濟南市政府一工作人員向中國青年報記者證實,這堪稱近幾年濟南市委市政府治霾最嚴厲的表態。
但這難以快速扭轉該市嚴峻的大氣污染現狀。今年年內濟南市已4次啟動重污染天氣黃色預警。9月、10月,在環保部發布的每月重點區域和74個城市空氣質量狀況中,濟南市均居于末位。
而這份環保成績單的出爐,正值濟南推出大氣污染防治“十大行動”一周年之際,距離新環保法正式施行也剛剛11個月。
由此,公眾質疑:這座城市治霾的困境究竟何在?其實,不只是濟南,山東省所轄的超半數城市都在飽受霧霾困擾,這場治霾之戰該如何打下去?
三次“壯士斷腕”治不住“濟南的霾”
在這座以泉水和荷花聞名的北方城市,霧霾已成為環境頑疾。
市民對霧霾的關注從當地一家都市報的報道中可見一斑:剛剛過去的11月,這家都市報沒有涉及霧霾話題及相關報道的僅有6天。
更多時候,霧霾為市井生活添加了不計其數的“佐料”。有市民將濟南的霾調侃作房價三連漲的原因,有網友模仿老舍先生的名篇“濟南的冬天”而作“濟南的霾”,流傳甚廣:
“對于一個在濟南住慣的人,像我,城市如果沒有霾,便覺得是奇跡;濟南的霾是沒有止境的……”
當地氣象資料顯示,濟南市民足足等了兩年,才等到11月22日~24日三天空氣質量連續“優”的日子。
霧霾頻發令當地環保部門壓力陡增。濟南市環保局局長曾對媒體說自己“經常半夜里睡不著”。
9月濟南市在空氣質量排名中墊底的消息一公布,當地政府高度重視,隨即有了濟南市市長“壯士斷腕”的首次表態。據公開報道,10月21日,濟南市委副書記、市長楊魯豫主持召開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專題會議。他在會上強調,全市各級各部門要拿出“壯士斷腕”的氣魄和勇氣,力爭10月擺脫空氣質量全國倒數第一的排名、年底退出全國十大污染城市。
“政府治理的決心是需要的,但顯然有些低估了治霾的復雜性。”一位不愿具名的民間環保人士對本報記者坦言,“在周邊多省市霧霾頻發的背景下,濟南無法獨善其身,需要更多的協同機制,從這個角度講,僅有市長是不夠的”。
長期關注濟南大氣污染問題的某科研院所主任工程師趙勤合同樣認為:“‘壯士斷腕’的決心精神可嘉,但更應該考慮從根本上采取治理措施。不能期待短期內見到顯著效果,甚至有可能在政府官員的一屆任期內看不到明顯效果。”
一個月后,濟南的“空氣質量”排名全國墊底的報道再度被擺放到主政官員的案頭。11月15日,濟南市委召開常委擴大會議,專門研究近期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會上,濟南市委書記王文濤再提“壯士斷腕”:“做我們能做的事,做能快做的事,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推動全市環境空氣質量盡快實現明顯改善。”
王文濤將之前主政南昌時力推的“啄木鳥行動”引入濟南,他強調加強媒體監督和環保志愿者監督,并提出“長短結合、以短為主,標本兼治、以治標為主,主客觀結合、以主觀為主”的工作思路。
山東省環保系統一名工作人員解釋說,“所謂短,指的是短期內能見到效果的治理,譬如揚塵難管,但一管就靈;所謂治標,希望通過現行控制手段盡可能減少排放;所謂主觀,強調的是企業和政府監管部門的人為重視程度。”
22天后的一次媒體曝光再度讓人心焦。
12月7日,環保部華東督查中心在監督檢查中發現,濟南兩家企業存在污染物排放數據造假。
當天,濟南市委召開常委擴大會議,研究有關企業污染排放問題,部署整改工作。據一位與會人員向中國青年報記者透露,會上,王文濤怒斥此次曝光的問題“性質十分惡劣,屬于知法犯法、頂風作案”,是在“太極”治霾。他為此特地翻出新版的《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向全體與會人員復述了其中第一百一十七條的內容:“在上級單位檢查、視察工作或者向上級單位匯報、報告工作時對應當報告的事項不報告或者不如實報告,造成嚴重損害或者嚴重不良影響的,對直接責任者和領導責任者,給予警告或者嚴重警告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撤銷黨內職務或者留黨察看處分。”
王文濤又一次強調治霾要“痛下決心、壯士斷腕”。他坦言,此次曝光的問題反映出我們治霾的決心還不夠大、鐵腕還不夠“鐵”。今后,我們要在“鐵腕治霾”上動真格、下真功。
本報記者據公開報道統計,從11月15日起,以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為專題,濟南市委在短短一個月內召開三次常委擴大會議。
同樣是“壯士斷腕”,距離濟南200多公里的山東省臨沂市則有不同的詮釋。
今年2月,臨沂市政府主要負責人被環保部華東環保督查中心公開約談,此后,這座位于山東省東南部的工業城市在10天內關停了57家企業進行整頓,納稅百強企業也未能幸免。
這一做法引發強烈爭議,治霾效果卻是顯而易見。山東省環保廳監測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臨沂環境空氣質量明顯改善,各項指標改善幅度均居全省前列。
重典之下仍問題叢生
濟南兩家企業數據造假問題被曝光后,環保部華北督查中心巡視員王贛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坦言,目前仍存在一些環保部門不敢管、不愿管、不會管的問題:“不敢管,就是對一些有背景的大企業不敢管,也管不了;不愿管,也不愿得罪人;不會管,比如一個縣的環保局,有本科以上的環保專業學歷的人比較少。”
顯然,王贛江提及的這些問題在濟南市也有不同程度存在。2015年7月26日濟南市舉辦首場電視直播問政,主題是:“問環保——整治污染,成效幾何”。
針對群眾反映的濟陽縣曲堤鎮一些化工廠存在水窩子污染周邊環境問題,現場的濟陽縣環保局負責人答復“平時定期檢查”。但面對“既然定期檢查,為何沒有發現黑化工企業廠”的追問時,該負責人尷尬作答:“可能是不知道干什么用的,也可能沒檢查到。”
中國政治學會副會長、濟南大學教授包心鑒在現場點評時心情沉重。“作為省會中心城市,環境問題不解決,濟南無法真正實現發展。”包心鑒在現場告訴本報記者。
在這場直播問政中,濟南市環保局在市民代表現場評分環節得分最低。該局局長高立文說,對評分結果有點意外:“我感覺我們非常努力了,當然,這個結果也是對我們的鞭策,必須面對現實,奮起直追。”
不論是最新曝光還是問政現場官員的尷尬,其發生背景均為濟南已推出的大氣污染治理重典。
2014年11月18日,濟南推出大氣污染防治十大行動,包括:東部老工業區搬遷改造及落后產能淘汰行動、實施揚塵治理與渣土整治行動、工業污染源達標提升行動、機動車污染治理行動等內容。該行動被冠以當地“史上最嚴”治霾舉措。
10個月后,2015年9月1日,濟南市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督查組召開通報會,公布十大行動工作考核情況。根據通報結果,濟南上半年環境空氣良好天數70天,同比增加38天,上半年獲得山東省環境空氣質量生態補償資金約732萬元。
盡管如此,暴露出的問題仍不容樂觀:老工業區搬遷的實質進展不大,最早列入搬遷名單的6家企業尚無一家實現搬遷;露天燒烤時有反彈;渣土車夜間“瘋跑”現象仍未完全禁絕,等等。
更多的問題逐漸浮現。
2015年12月8日,濟南《政務監督面對面》電視問政節目現場,有現場觀眾向濟南市審計局黨組書記、局長孫竹兮就審計部門是否監督審計環保部門提問。
孫竹兮答復稱,從2015年三四月起,該局開始對大氣污染防治十大行動實施方案貫徹落實情況進行跟蹤審計。結果表明,這一治霾重典的具體實施并不盡如人意。
他同時列舉了在審計中發現的若干問題:濟南市在污染治理預算安排上,資金不足,致使個別項目因沒有啟動資金而進展緩慢;占全市污染物總量11.7%的機動車尾氣污染日益加重,監管機構積極治理的手段亟待加強;黃標車淘汰回收部分任務沒有達標,2014年實際回收拆解數僅占實際淘汰數28%;揚塵污染治理多部門沒有形成有效合力,監管手段滯后。
在孫竹兮看來,以上都是當前影響濟南市空氣質量的重要原因。
由此形成一個悖論,一項治霾行動計劃在推進中遭遇瓶頸,何談治理良效?
對此,不乏市民質疑:這是否意味著越治越糟?趙勤合對此否認:“大氣污染防治很難短期內見到直觀效果,存在反復也是很正常的。”
在他看來,市民之所以會有上述看法,原因在于治理周期漫長,“以霧霾為主的大氣污染加重趨勢還處于上升期,已經采取的治理措施暫時沒有扭轉這一大方向,市民出現這樣的感覺是很正常的”。
山東環保系統的有關人士認為,濟南空氣質量基礎較差,加之改善幅度較小,排名靠后,容易給市民“越來越差”的感受,但從科學的監測數據看,空氣質量較之前確實有所改善。
關于濟南霧霾嚴重的原因,目前,官方和學界達成的共識是與濟南的小盆地地形有關,由此造成污染物擴散條件較差,易聚集。
除了地形條件,濟南霧霾為何久治不愈?上述環保人士分析,濟南霧霾之重可謂歷史因素和現實效應疊加而成。受新中國成立初期重工業布局影響,濟南目前主城區尚有十幾家鋼廠、熱電廠、水泥廠、煉油廠、焦化廠等,加之下游產業的物料運輸、揚塵、撒漏等環節,排放量占了工業污染很大部分。
“治霾的根本還是要將這些重污染企業搬遷,但企業搬遷涉及面龐大復雜,其中不乏省屬企業、央企,還有大量民生問題,目前還未搬遷的情況下,只能靠減排措施,但再減畢竟還是要排。”該環保人士稱,現實原因則與“城市病”導致的城市功能過于集中相關,包括汽車尾氣、建筑工地等。
在趙勤合看來,原因絕不止于此,還應回歸到對霧霾的認識程度和治理力度上,目前濟南對霧霾污染預防和治理的力度不夠。
“濟南之前在治理霧霾上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進行源解析,但源解析僅是第一步,后續更重要的是采取措施。在措施上必須多元化,科學治霾、持續治霾,力度要大,要堅決果斷,誠所謂‘壯士斷腕’。”趙勤合說。
由一地而一省,治霾注定是“持久戰”
對這座城市而言,情況或許正在好轉。據環保部12月13日發布的11月重點區域和74個城市空氣質量狀況顯示,濟南雖位于全國空氣質量相對較差的后十位城市之列,但名次較9月、10月有了提升,升至倒數第九位。
伴隨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這座城市的治霾行動也在逐步升級。一項網格化的環境監管模式正在著手建立,即:建立縣(市)區為第一級網格、街辦(鄉鎮)為第二級網格、社區(村)為第三級網格、小片區為第四級網格的管理體制,“全面覆蓋、層層履職、網格到底、責任到人”。
環境監管問責機制也正在嚴格落實,對任期內發生重大突發環境事件、環境質量明顯惡化、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后果、利用職權干預阻礙環境監管執法的,還將依法依紀追究有關領導和責任人的責任。
11月23日,濟南市環保局局長高立文接受媒體采訪時說,該局正研究“應急削峰”做法,包括減少工業企業排放等,同時研究在氣象條件非常差時降低限行門檻。
對于治霾,趙勤合認為,首先是從立法做起,形成科學有效的管理機制;其次是調整能源結構,改善產業結構和布局。
“關鍵還是要持續、科學的減排,需要政府各部門聯合治理,本著先易后難、優先控制重點污染源的原則,聯合治理,同時也需要公眾養成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積極參與到減排活動當中。”山東某高校一位環境學者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令人尷尬的事實是,即使是在全國空氣質量排名墊底的9月、10月,濟南的空氣質量綜合指數也不是山東省17個市中最低的。山東省環保廳的數據顯示,9月,淄博位居濟南之后;10月,臨沂、濟寧、德州、菏澤、棗莊、聊城、淄博7個市位居濟南之后。
由一地而一省,山東大氣污染現狀不容樂觀。數據顯示,今年1~10月,山東全省PM2.5同比下降11.5%,京津冀三省市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22.6%,明顯高于山東的改善幅度。
而以濟南、淄博、泰安、萊蕪、德州、聊城、濱州為主的省會城市群的GDP占全省的35.8%,但污染物排放卻超過全省平均水平的46%。
“抱團”治霾迫在眉睫
11月22日,上述7個市市長簽訂了《省會城市群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協議書》,山東省會城市群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正式啟動,包括“協同治污”“聯合執法”“應急聯動”三大機制。根據該機制,如有大范圍空氣重污染來襲,7個市將同時啟動應急減排措施。
相關立法步伐也在加快。11月中旬,山東大氣污染防治條例草案先后兩次公開征集意見,這被不少法律界人士視為“充分尊重民意之舉”。相比于一稿,二稿不僅加大處罰力度,同時增加了省際聯防聯控、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和實施錯峰上下班等內容。
與此同時,當地民間環保力量發揮著“啄木鳥”作用。
一個名為“山東空氣觀察團”的新浪微博正吸引著更多人的關注。從2014年11月起,該微博借助蔚藍地圖收集的官方檢測的山東重點監管企業大氣污染源數據,通過在微博分享數據,并@當地環保部門官方微博或企業微博,進行“點名”監督。
4個月后,其負責人陳浩然決定將最初的“山東空氣觀察”更名為“山東空氣觀察團”,原因是有了越來越多分布在全省各地的志愿者加入,他們中不乏學生、律師、白領等。
截至2015年6月10日,共計480余家企業通過該平臺,對網友舉報實時監測數據問題進行了回應,70多家企業切實改善了污染物排放狀況。
該微博發起機構是成立于2012年的民間公益環保組織濟南市綠行齊魯環保公益服務中心。作為獨立的第三方機構,該組織連續兩年發布山東17個地市污染源監管環境信息公開指數排名報告。
在項目官員張廣慧看來,這些無疑制約了山東治理大氣污染行動的順利實施。該報告同時對山東省環保廳采取的“雙曬”行動(即一曬企業治污情況,二曬環保監管情況)等“點贊”。
張廣慧建議,政府部門應加強與民間環保組織的互動,充分發揮民間組織的監督功能和對環保意識的宣教作用。
看著地圖上的綠點(即通過整改排放達標的企業)越來越多,陳浩然和團友們頗有成就感,但他同時坦言:“置身其中,我們沒有一刻覺得輕松。”
趙勤合將治霾比作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霧都倫敦治霾歷時半個世紀,霧霾的徹底治理非一朝一夕能夠解決,需要全社會的齊心協力。”
“我們沒有退路。”他強調。
——第三屆中國科學儀器設備自主創新研討會順利召開2023年3月24日,由中國科學儀器自主創新應用示范基地、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蛋白質研究平臺和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主辦的第三屆中國科學儀器設......
濟南海關2022年基因測序儀采購項目合同書一、合同編號:CG2022-WT-JC-HW-020二、合同名稱:濟南海關2022年基因測序儀采購項目合同書三、項目編號:四、項目名稱:濟南海關2022年基因......
二氧化硫氧化產生硫酸是大氣化學中的關鍵過程,這是因為硫酸是酸雨的主要成分之一,同時由于其具有高吸濕性,也是有效的云凝結核,能夠形成云霧從而進一步影響空氣質量、人類健康和氣候。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華北......
近日,由山東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發起,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山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植物保護部主辦的“綠色植保”助力黃河流域農業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研討會,以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召開,會......
中新網11月26日電據中央氣象臺網站消息,27日至28日,新疆、西北地區東部、川西高原、西藏東部等地部分地區仍有小到中雪或雨夾雪。此外,26日至28日,華北中南部、黃淮等地大氣擴散條件逐漸轉差,有輕至......
從11月4日開始,全國性寒潮影響將逐漸鋪展開,大風、降溫、雨雪接連來襲,本周末至下周初全國大部將陸續度過下半年來最冷一天,公眾記得提前備好厚衣服。不過在寒潮主要影響到來前,今明天華北、黃淮等地仍多霧和......
據中央氣象臺網站消息,10月29日至11月1日,西南地區東部和南部、江南西部和南部、華南等地有小到中雨,其中,貴州東部、云南南部、湖南西部、廣西中南部等地部分地區有大雨,局地暴雨;29日至30日,華北......
據中央氣象臺網站消息,10月29日至11月1日,西南地區東部和南部、江南西部和南部、華南等地有小到中雨,其中,貴州東部、云南南部、湖南西部、廣西中南部等地部分地區有大雨,局地暴雨;29日至30日,華北......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江凌團隊、副研究員張兆軍和院士張東輝團隊,與臺灣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郭哲來團隊、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劉志鋒團隊合作,利用自主研制的基于大......
近日,我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江凌研究員團隊、張兆軍副研究員和張東輝院士團隊,與臺灣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郭哲來研究員團隊、香港中文大學劉志鋒教授團隊合作,利用自主研制的基于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