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浙江大學醫學院、第二軍醫大學和中國醫學科學院等處的研究人員,在核糖核酸(RNA)病毒逃逸天然免疫殺傷清除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證實RNA病毒通過誘導Siglec-G,促進RIG-I降解,抑制了先天免疫反應。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1月31號的《細胞》(Cell)雜志上。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現任職浙江大學醫學院和第二軍醫大學的曹雪濤院士,曹雪濤院士是我國著名的免疫學家,主要從事腫瘤免疫治療和分子免疫學方面的研究,曾在樹突狀細胞的免疫學和腫瘤的免疫與基因治療研究方面獲得重要成果,曾以通訊作者的身份在Nature Immunology、Immunity、Blood、J Immunol等國內外知名雜志發表論文上百篇。
天然免疫是機體防御病原體感染的第一道防線。病毒感染宿主細胞后,細胞內廣泛表達的病原模式識別受體(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 PRRs)通過識別病原相關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PAMPs),激活宿主的天然免疫應答,誘導Ⅰ型干擾素和促炎癥細胞因子產生,從而抑制病毒的復制以及清除被病毒感染的細胞。
澳大利亞產BSA牛血清白蛋白促銷中,更有機會獲得8G精美U盤,查詢>> >>
RIG-I樣受體(RIG-I like receptors, RLRs)是宿主識別病毒的重要模式受體之一。目前已鑒定出三個成員,即視黃酸誘導基因I(RIG-1)、黑色素瘤分化相關基因5(MDA5)和 LGP2。其中RIG-1作為RNA病毒的胞內受體,可以激活抗病毒信號通路。近年來的研究表明,某些病毒可通過自身的結構蛋白或非結構蛋白,阻斷 RLRs介導的信號通路,來逃逸宿主對其識別與清除。
在這篇論文中,研究人員報告稱發現RNA病毒通過RIG-I或NF-κB依賴性的機制,特異性上調了巨噬細胞凝集素家族成員Siglec-G的表達。Siglec-G誘導招募SHP2和E3泛素連接酶c-Cbl到RIG-I處,通過介導RIG-I 的Lys813位點K48-連接的泛素化,促使RIG-I降解。研究人員通過促進I型干擾素生成,靶向性失活Siglecg,證實可以保護小鼠免受致命性 RNA病毒感染。
新研究揭示了一個RIG-I信號的負反饋環,鑒別了一個RNA病毒利用Siglec-G介導的免疫逃逸途徑,這對于抗病毒治療開發具有重要的意義。此外,這些研究結果提供了關于先天免疫中適應性反應調控因子Siglec-G的功能和串擾的新認識。
作者簡介:
曹雪濤
男,1964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導師,0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浙江大學醫學院免疫學研究所所長、第二軍醫大學免疫學研究所所長、醫學免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目前是中國免疫學會理事長,“長江計劃”特聘教授,國家973免疫學項目首席科學家,863計劃醫藥生物技術領域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免疫學重大項目和創新團隊項目負責人。任《中國腫瘤生物治療雜志》主編、Cell Mol Immunol雜志副主編、Cancer Immunol Immunother(IF4.3)、 Hematologia (IF5.0) 、Cancer Science (IF3.9)、Gene Therapy (IF4.8)、Eur J Immunol (IF4.8)、J Biol Chem (IF5.8)等雜志編委。
曹雪濤教授對樹突狀細胞(DC)的免疫學和腫瘤的免疫與基因治療開展了比較系統深入的創新性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研究。發現了一種具有重要免疫調控功能的新型DC亞群,且發現成熟DC在基質作用下能進一步增殖和分化,論文發表于Nature Immunology;提出了DC的免疫調控新機制并發現其具有兩類新的功能;從人DC cDNA文庫中自主發現多條全長新基因并研究了其中20余條的功能,發現的10余種新分子獲得HUGO命名;提出了免疫與基因治療腫瘤的新途徑并開展了其應用研究。以通訊作者在Nature Immunology、Immunity、Blood、J Immunol,Cancer Res, J Biol Chem等SCI收錄的國外雜志發表論文136篇(影響因子>5分41篇),此外,與國內外學者合作在Nature Medicine等發表SCI收錄論文10篇,論文被SCI他引1300余次。編寫和共同主編專著3部,參編10部。第一完成人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2003)、中華醫學科技一等獎1項(2006) 、上海市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2006) 、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2001)、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1998)、國家II類新藥證書2個、獲得授權的國家發明ZL10項。指導的6名博士生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
研究方向:1)腫瘤免疫治療,2)分子免疫學
最新一期《分子細胞》期刊封面。圖片來源:《細胞》網站◎布萊恩·普洛斯奇(BrianPlosky)從事科學編輯已經17年,擔任《分子細胞》期刊主編也有5年多,但我此前從未到過中國。然而,我和許多杰出的中......
10月21-24日,大連海洋大學和亞洲發育與比較免疫學會、中國水產學會水產動物免疫學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的第二屆亞洲發育與比較免疫學大會在大連召開。來自美國、瑞典、加拿大、荷蘭、日本、泰國、新加坡等國家......
由LMU和HelmholtzMunich免疫學家VigoHeissmeyer和TakuIto-Kureha組成的研究小組揭示了T細胞中m6A修飾的基本功能。甲基化是核酸的化學修飾,不僅存在于DNA上,......
免疫學研究源于人類希望抵抗傳染病,也與人類對輸血的實際需求有關。經過迷信、迷惑、試錯等多個階段,步履艱難、甚至犯過錯誤,堅持探索的嚴肅研究者逐漸從現象到本質,到1898年確定:抵抗傳染病和輸血涉及相同......
美國司法部周四(7月9日)稱,57歲的俄亥俄州立大學醫學院風濕病和免疫學專家鄭頌國(SongGuoZheng)于5月22日抵達阿拉斯的泰德·史蒂文斯安克雷奇國際機場(TedStevensAnchora......
免疫學是研究生物體對抗原物質免疫應答性及其方法的生物-醫學科學。免疫應答是機體對抗原刺激的反應,也是對抗原物質進行識別和排除的一種生物學過程。隨著生物醫學的研究進展,免疫學以其獨特的優勢有力的推動了醫......
病毒免疫逃逸和宿主免疫耗竭是導致慢性病毒感染建立的重要因素。HCV(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慢性化比例大于70%,但機制尚不清楚【1】。長期以來,臨床上缺乏對HCV急性感染期肝臟原位免疫病理的觀察,基礎研......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安德森癌癥中心免疫學系教授詹姆斯·艾莉森(JamesP.Allison)與日本京都大學免疫學系教授本庶佑(TasukuHonjo)通過發現兩種負向免疫調節分子、創建了“負負得正”的新型......
你的免疫力如何?你知道免疫學嗎?你知道嗎?目前認為,細胞能量代謝影響許多免疫細胞通路,能夠指示和調控免疫細胞功能和譜系定向。安捷倫在AAI2018展示了新海報,了解如何輕松簡便地運用安捷倫Seahor......
記憶T淋巴細胞的名字源于它能夠使免疫系統獲得免疫記憶——幫助機體獲得機體內發生過的感染或接種過的疫苗的相關記憶。但是為了成為記憶T細胞,這些細胞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退化,并逐步退出免疫步兵行列。這個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