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4-04-26 10:00 原文鏈接: 《分子細胞》:注重與中國科學家探索新合作

    最新一期《分子細胞》期刊封面。

    圖片來源:《細胞》網站

    ◎布萊恩·普洛斯奇(Brian Plosky)

    從事科學編輯已經17年,擔任《分子細胞》期刊主編也有5年多,但我此前從未到過中國。

    然而,我和許多杰出的中國科學家都有過交流。過去幾年,中國分子生物學研究的數量和質量都在持續增長。我始終認為,能親眼看到這種進步,與中國科學家面對面地交流,讓我可以更好地了解他們,并思考未來的合作。

    今年1月,我首次來到中國,走進上海、杭州和北京3座城市,拜訪了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西湖大學、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的60多位中國科學家。我還有幸在各到訪單位發表演講,分享《分子細胞》感興趣的科學領域,以及中國科學家如何與我們的編輯乃至細胞出版社開展更深入的合作,進而發表令人振奮的學術成果。

    在參觀過程中了解到的研究和科研設施令人印象深刻。顯然,招募頂尖科學家和支持他們從事科研的行動正收獲回報——中國在結構生物學、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和細胞生物學等領域都取得了系列重大成果。

    《分子細胞》于1997年創立,以打造“最佳分子生物學”的家園為宗旨,是細胞出版社旗艦期刊《細胞》姊妹刊。

    多年來,它始終堅守辦一份具有高影響力期刊的初心并快速發展。研究人員競相在《分子細胞》上發表重要研究發現。它最初的理念與我們最近推出的多期刊投稿平臺也很相似。在這個平臺上,作者可選擇多刊審稿服務,把研究論文同時投遞給多本期刊。比如,科研人員可同時把論文投給《細胞》或《分子細胞》。

    眾多領域的學者都把《分子細胞》視為發表其重大科學發現的理想家園。業界認為我們刊發的一些論文是基礎性的,指引了基因表達機制、基因組維護、蛋白質質量控制、代謝、癌癥、炎癥、免疫等領域的未來研究方向。這些基礎發現已成為開發工具(如用于基因組工程或靶向蛋白質降解)或疾病治療框架的一部分。像DNA、RNA和蛋白質的生產、維護和周轉等領域的研究通常都會發表在《分子細胞》上。

    隨著更多領域發展得愈加成熟,我們青睞的文章主題也在不斷隨之調整。展望未來,我們會將重點繼續放在理解生物學的分子機制層面,同時發表有關重大科學發現、新興技術與研究資源有關的研究。

    在這次訪問中,我了解到的許多優秀科學研究都非常符合《分子細胞》的辦刊宗旨,以及論文發表的目標。我們認為理想的研究應該是能促進“開辟生物學新發現、理解生物學背后分子機制及開發未來發現和機制探索新工具”三者間的良性循環。基于以上所見,我相信中國論文發表的數量將進一步增長,我們與中國科學家之間的互動也將持續增加。

    例如,我們正與北京大學合作共同組織“細胞研討會:功能性RNA”。這次會議將加強我們與該領域中國頂尖科學家的聯系,并幫助全球研究人員了解中國正在從事的重大科學研究。這也為細胞出版社的編輯們提供了一個接觸更多中國科研人員的機會。

    此外,我希望參加我演講并了解科學編輯責任的研究生和博士后能受到啟發,并考慮將其作為未來職業選擇之一。細胞出版社在中國已經有多位編輯,希望更多有識之士加入我們。

    (作者系細胞出版社旗下期刊《分子細胞》(Molecular Cell)主編)

    ■點評

    《分子細胞》是一本我從研究生階段起就非常喜歡的學術期刊。它主要發表如復制、轉錄、翻譯、信號轉導、細胞周期、細胞死亡、自噬、代謝等基本細胞過程的分子機制研究。它對那些回答領域內長期懸而未決的問題、開辟新的研究途徑、關注意外發現以及改變固有認知等方面的研究特別感興趣。

    《細胞》發表科研人員在實驗生物學任何領域取得的重要發現,包括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神經科學、免疫學、病毒學、微生物學、癌癥、人類遺傳學、系統生物學、信號傳導以及疾病機制和治療學,具有更為寬泛的視角。

    《分子細胞》作為《細胞》的姊妹刊,享有國際盛譽,自1997年創刊以來,刊登發表了許多重要的、里程碑式的科研進展,對于生命科學領域的科研工作者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學術資源。

    點評人:李壯,湖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


    相關文章

    《分子細胞》:注重與中國科學家探索新合作

    最新一期《分子細胞》期刊封面。圖片來源:《細胞》網站◎布萊恩·普洛斯奇(BrianPlosky)從事科學編輯已經17年,擔任《分子細胞》期刊主編也有5年多,但我此前從未到過中國。然而,我和許多杰出的中......

    《分子細胞》:注重與中國科學家探索新合作

    最新一期《分子細胞》期刊封面。圖片來源:《細胞》網站◎布萊恩·普洛斯奇(BrianPlosky)從事科學編輯已經17年,擔任《分子細胞》期刊主編也有5年多,但我此前從未到過中國。然而,我和許多杰出的中......

    Park原子力顯微鏡完成其對MolecularVista的股權投資

    2020年4月29日,Park原子力顯微鏡宣布最終完成對美國加州圣何塞的MolecularVista進行的股權投資。MolecularVista作為一家AFM的生產商,該公司主要聚焦于基于光誘導力顯微......

    王嘉東等MolecularCell發文揭示放射損傷修復調控新機制

    染色體的完整性和遺傳信息的精準傳遞對于細胞以及個體而言至關重要,而放射損傷所導致的DNA雙鏈斷裂會直接導致染色體的斷裂、丟失和重排,如不能及時修復則會導致細胞的死亡或者癌變。MRN(MRE11/RAD......

    安進與MolecularPartners達成5.5億美元合作協議

    美國生物技術巨頭安進(Amgen)與MolecularPartners公司近日聯合宣布關于MP0310(FAPx4-1BB)的臨床開發和商業化達成了一項合作和許可協議。MP0310是一種臨床前分子,通......

    巨噬細胞調控PGK1糖酵解促進母細胞瘤的發展

    7月19日,國際學術期刊MolecularCell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楊巍維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Macrophage-associatedPGK1phosphorylati......

    中南大學長江學者講座教授最新MolecularCell文章

    中南大學,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等處的研究人員首次發現了一種新的端粒調控機制,他們利用一種特異的端粒氧化損傷誘導系統,發現有絲分裂基因(NIMA)激酶家族成員Nek7,在端粒出現損傷時,會被召集到端粒附......

    盤點2016諾獎得主在Cell期刊發表的論文

      2016年10月3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YoshinoriOhsumi)因其在細胞自噬研究中取得的成就而獲獎(陪跑三年,他終于獲得了諾貝爾獎)。10......

    羅氏12億美元合作協議:開發DARPin毒劑偶聯藥物

    羅氏(Roche)和MolecularPartners公司12月4日宣布,雙方已達成了一項研究合作及授權協議,發現、開發、商業化數個將MolecularPartner的DARPin生物制劑與羅氏開發的......

    武漢大學孫蒙祥教授PLoS解析細胞程序性死亡

    9月11日,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孫蒙祥教授研究組在植物細胞程序性死亡領域的最新成果已在國際頂尖生物學綜合雜志《PLOSBIOLOGY》(2013影響因子為12.69;5年平均影響因子為13.447)上......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