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國際大麥測序聯盟(IBSC)的研究人員公布了大麥基因組精細圖譜研究重大研究成果:深入分析大麥麥芽品質相關基因,明確了大麥麥芽品質相關基因的結構變異,為高品質大麥育種指明了方向,這項研究對大麥種質資源利用及相關基因的克隆和鑒定工作都具有重要意義。
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4月26日的Nature雜志上,并作為當期封面文章,同期還刊登了題為“基因組學:大麥基因組破解”的雜志社專題特別報導。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張國平教授為文章的通訊作者之一,張教授曾任國際大麥遺傳學會主席(2012-2016),代表中國參與完成了該項研究。
大麥是全球第四大禾谷類作物,且集飼用、啤用和糧食作物于一體,在我國也曾是栽培面積達一億畝以上的重要農作物之一。高質量的大麥基因組參考序列是大麥遺傳與育種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的重要支撐。大麥基因組全長5.1 Gb,約為水稻基因組的11倍,含有3.9萬多個蛋白編碼基因,且多數為多拷貝,形成了復雜的基因家族,并富含轉座因子,因此全基因組測序工作難度巨大。
國際大麥測序聯盟耗費了近10年時間,綜合運用包括染色體構象作圖和生物納米作圖等多種最先進的測序和組裝技術,利用約2.5Tb大麥基因組測序數據,組裝完成了一個包含4.79 Gb的大麥高質量參考基因組序列,每條染色體均被排成一個線性分子, 其中94.8%的組裝序列明確定位在大麥各條染色體上。這是科學家首次對大麥在長達一萬年之久的馴化與選擇過程中基因組發生遺傳侵蝕(genetic erosion)的全面剖析,為有效拓寬栽培大麥日趨狹窄的基因庫提供了應對策略。
以此為基礎,張國平教授團隊與澳大利亞李承道教授團隊共同對他們長期關注的大麥麥芽品質相關基因進行了深入分析,明確了大麥麥芽品質相關基因的結構變異,為高品質大麥育種指明了方向,這項對大麥種質資源利用及相關基因的克隆和鑒定工作都具有重要意義。
此前,張國平教授曾發文指出我國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地區是世界栽培大麥的一個重要進化和起源中心,以及現代栽培大麥基因組源于中東肥沃月灣和我國青藏高原地區的野生大麥,兩地野生大麥基因組對現代栽培大麥基因組的貢獻大致相當,但存在明顯的染色體及其片段上的差異。
近日,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團隊聯合青海省西寧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培育的“克隆藏羊”在青海順利出生。這是國內首次采用體細胞克隆技術對現存藏羊群體中的優良個體進行種質復原保存,并用于良種藏羊高效繁育。初生......
美國南加州大學研究人員發明的一項突破性新技術,或將徹底改變合成生物學領域。該方法被稱為克隆重編程和組裝平鋪天然基因組DNA(CReATiNG),為構建合成染色體提供了一種更簡單且更具成本效益的方法。它......
抗體藥行業是近些年發展十分迅猛的行業,已經在抗腫瘤領域和自身免疫類領域的治療中占據重要位置;同時在抗病毒和細菌感染心腦血管,糖尿病以及罕見病治療等領域也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是當前生物藥中復合增長率最......
巫永睿(中)團隊在三亞南繁的試驗田里。受訪者供圖■本報記者張雙虎■黃辛有測算表明,普通玉米蛋白含量每提高1個百分點,相當于中國每年可以少進口近800萬噸大豆。而科學家在最新的研究中,已成功......
日本科學家描述了一種新方法,可使用冷凍干燥體細胞克隆小鼠。該研究為遺傳物質存儲帶來了進展。相關研究7月5日發表于《自然—通訊》。整只動物克隆可用于保障生物多樣性、挽救瀕危物種。然而當下的生物樣本儲存方......
英國《自然·通訊》雜志5日發表的一篇論文描述了一種新方法,可使用冷凍干燥體細胞克隆小鼠。這一成果是遺傳物質存儲研究方面取得的新進展。整只動物克隆可用于保障生物多樣性、挽救瀕危物種。然而當下的生物樣本儲......
12月19日,筆者從西藏自治區科技廳獲悉,8日西藏首例體細胞克隆藏豬順利誕下首批仔豬。在西藏自治區科技廳的專項支撐下,西藏農牧學院藏豬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所以西藏豬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項目為契機,聯合相關......
面包小麥(TriticumaestivumL.)的產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花序結構決定的。藏734(Z734)是西藏特有小麥品種,具有罕見的三小穗(TRS)表型,每穗小穗/小花數顯著增加。然而,這種特殊的......
土壤鎘污染是一個嚴重的全球性問題,歐美、日本等國家的耕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鎘污染,中國約有17%的耕地存在鎘污染。鎘為重金屬,其生物半衰期長,可通過食物鏈在人體富集,容易造成人體多器官損傷、誘發癌癥。選......
近日,河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以第一作者和第一通訊作者單位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Cell子刊MolecularPlant在線發表了一篇題目為“High-temperaturewheatleafrus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