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3-06-17 15:30 原文鏈接: 海洋成了“排污場”:海洋環境亟待保護

      浙江省樂清市政府聯合相關部門前往蒲岐、清江等地開展執法及海產品抽檢行動,抽樣檢測結果出來后將公布于眾。近日(6月10日),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欄目曝光樂清灣海域污染問題,“樂清灣變垃圾場”、“樂清海鮮養殖戶不敢吃海鮮”、“樂清養殖戶養殖貝類多次因污水受損失”等說法引發廣泛關注。

      樂清灣曾經是東海海域重要的海洋牧場,沿岸有清江、白溪等30余條大小溪流入注灣內,整個樂清灣水質優良,餌料豐富,十分利于海水養殖,是浙江省蟶、蚶、牡蠣三大貝類的養殖基地和苗種基地。在樂清灣周邊、浙江省玉環縣附近的深水港區曾經還能看到跳躍翻騰的海豚。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優良的海洋牧場,如今竟然變成了魚蝦罕見的模樣。

      據國家環保部日前發布的《2012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在我國的四大海區中,黃海和南海近岸海域水質良好,渤海近岸海域水質一般,東海近岸海域水質極差。如浙江樂清灣變身垃圾場和排污池,東海近海污染面積超80%,“大海撈魚”變得像“大海撈針”一樣困難。

      曾經的海洋牧場變身海洋垃圾場,國內一些海域面臨無魚可捕的危險境地。魚蝦死亡,特大污染事件頻發,那么,誰在制造海洋環境無法承受之痛?中國的許多近海海域,長期以來受到滅絕性的捕撈和不計后果的污染,生態瀕臨崩潰。此前,記者隨船出行時發現,在樂清灣甌江段的近海處,順著堤岸就有兩個排污口,排污口上方是正在施工的水泥廠。順著排污口的下方垃圾橫生,惡臭熏天。即使漁船駛出10公里,海水依然是黃色的泥湯。

      此外,還有大量的填海造地,把許多的自然灘涂,要么變成養殖場,要么變成化工園區。總之,在陸地資源開發殆盡的時候,一些沿海省份,想出來獲取土地的最好辦法,就是向大海要地。而向大海要地,首先遭殃的,就是沿海的那些淺灘和濕地。而濕地一旦被填平,海洋向大陸的過渡地帶就消失了,大量的生物喪失了棲身之所,鳥類無處覓食,貝類無淤泥可潛藏,于是,整個生態鏈被打斷,大海也就只剩下污濁的海水。

      海洋在人類日常生活中發揮著關鍵作用。然而,人類活動正在使海洋環境受到嚴重威脅。過分開采、非法捕撈、破壞性的捕撈方式、海洋污染,特別是從陸地排放到海洋中的污染物以及外來物種的入侵,使包括漁業資源在內的海洋生態系統正遭受嚴重破壞。尤其是對于沿海地區的城市來說,改革開放的政策和其獨特的地域優勢使他們最早嘗到改革開放和發展海洋經濟的甜頭,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火車頭”。與此同時,沿海地區受到的環境污染和破壞也是較早的。海域被污染,也就是沿海的大量的工廠排污帶來的危害,而要想改善海域污染狀況,就需要從根本上來治理,從污染源頭上解決問題,才會更有效。

      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固然重要,但若是經濟得到了發展,最后環境卻受到嚴重污染,這樣的發展代價是否太過沉重?城市的不斷發展,必然會導致城市的環境受到破壞,這樣的現象層出不窮、屢見不鮮。既然意識到已經出現的嚴重問題,采取補救的措施就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不管是對政府部門而言,還是對污染嚴重的企業來講,都應該引起高度的重視,并且落實可行的補救措施和防范措施,將已經被破壞的海洋環境盡最大的可能恢復,與此同時,對于還未被破壞的環境要盡可能地保護。一方面,對于政府來講,應該將海洋環境監管工作切實擺上重要位置,而不是借此機會進行某些灰色交易過后,就熟視無睹、視而不見;另一方面,對于向海洋排污的企業而言,既然排放的污染物是海洋環境污染的罪魁禍首,就應該提高自己節能減排的生產技術,尤其是對于生產廢物處理,嚴格按照相關標準執行,切實減輕對海洋環境的污染。

      海洋環境是大家的,既不是屬于某一小部分利益既得者的,也不是屬于某一個時代的人,當人們在享受到海洋環境帶來的福利的同時,應該學會感恩和珍惜,而不要將屬于我們子孫后代的福利無限地透支。應該說,誰也沒有肆意破壞海洋環境的權利和資格,以海洋環境污染和破壞為代價的經濟發展,終會讓沿海地區的老百姓苦不堪言,深惡痛絕,甚至深受其害,這樣的代價太過沉重!所以,與其等到海洋環境已經被污染了才引起重視,還不如一開始就高度重視,防患于未然,做好海洋環境的保護措施,將海洋環境污染危害程度降到最低才是本應之義。

    相關文章

    大氣物理研究所等14家單位聯合發布全球海洋變暖報告

    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基于全球海洋觀測數據,在全球氣候變化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記者從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了解到,由其共建單位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牽頭,聯合全球13個研究單位20位科學家組成的......

    研究揭示海馬對近岸海洋環境變化響應的分子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林強團隊以海馬為研究對象,系統揭示了海洋近岸環境污染物對海馬性腺與育兒袋發育影響的分子機制,闡明了海洋環境變化對海洋生物行為、生理與......

    強強合作優勢互補海洋環境與工程實驗室成立了

    澳門大學與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24日舉行簽署儀式,成立海洋環境與工程聯合實驗室。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這次簽約通過視頻方式進行。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表示,通過此次與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合作,雙方將利用各自......

    又一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立,這次是什么領域?

    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你中心報送的《國家環境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整治修復重點實驗室建設計劃任務書》(以下簡稱《計劃任務書》)收悉。經研究,現同意以你中心為依托單位,建設國家環境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整治修復重點......

    4900萬經費!三所高校獲批“海洋環境安全保障”重點專項

    今天(11月25日),科技部再次公示了一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名單。本次公示的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是“海洋環境安全保障”重點專項,項目共有3個,全部來自高校。根據之前發布的《“海洋環境安全保障”重點專項2......

    我國實現5日全球海洋環境預報

    還在擔心去海邊旅游會與大風大浪不期而遇嗎?從今天起,你就可以用手機APP查詢未來5天的全球海洋環境預報結果。記者從自然資源部了解到,12月10日起,全球任何用戶可在任何地方通過下載手機APP“掌中海洋......

    渤海入海污染源解析與水質目標管控關鍵技術研究啟動

    2018年11月30日,由中國海洋大學牽頭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海洋環境安全保障”重點專項“渤海入海污染源解析與水質目標管控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啟動會暨課題實施方案咨詢會在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召開。......

    “海洋環境安全保障”海洋監測儀器項目群中期檢查會召開

    按照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中期檢查工作規范(試行)》等相關規定,2018年8月28-29日,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以下簡稱21世紀中心)在天津組織召開了“海洋環境安全保障”重點專項(以下簡稱......

    俄學者開展碳和硅納米顆粒對海洋環境的潛在危害研究

    據俄羅斯遠東聯邦大學官網消息,由遠東聯邦大學、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分院和西伯利亞分院以及國際毒理學專家聯合組成的研發團隊開展了塑料制品與復合材料成份中含有的碳和硅納米顆粒對環境潛在危害的研究。研究證實,納......

    中國科學家研制出可在海水中“消失”的塑料

    為解決日益嚴峻的海洋塑料污染問題,保護海洋生態環境,中國科學家最近研制出一種可在海水中降解的聚酯復合材料,有望在諸多領域替代現有難以降解的通用塑料。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高級工程師王格俠介紹,其團隊......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