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9-11-14 16:24 原文鏈接: 海洋觀測技術(定義、分類、技術分析及實例介紹)

      海洋觀測,是一切海洋活動的開始,是透明海洋、智慧海洋和海洋信息化的重要基礎。

      海洋中從海面到海底,溫度是如何分布的?長江口的近海海域的海底,溶解氧濃度有多高?印度洋的鹽度和大西洋的鹽度相比較,哪個更高?太平洋海底洋中脊周邊生活著的蝦類,它的生活規律是怎樣的?這些問題的回答,就必須要通過海洋觀測技術,獲得海洋中的數據來解決。

      提要:此文從定義開始介紹海洋觀測技術,指出了海洋觀測技術的重要意義,提出了海洋觀測的數學表達。同時進行了海洋觀測技術的分類和不同觀測技術的性能比較分析,并闡述了間接觀測技術和直接觀測技術的組成和應用領域。最后通過實例,進一步說明了海洋觀測技術的應用。

      01

       何為海洋觀測技術

      海洋觀測,是通過技術手段獲取海洋或海底特定地區的時間序列數據。海洋觀測的任務有

      1)觀察未知海洋世界

      2)監測評估人為作業對海洋帶來的影響

      3)觀測海洋特定地區

      4)監控海洋,保護國家安全,等等

      海洋觀測,是一切海洋活動的開始,是透明海洋、智慧海洋和海洋信息化的重要基礎。顧名思義,海洋觀測技術,是獲取海洋或海底特定地區的時間序列數據的技術。海洋觀測技術的實現,通常是利用傳感器及其平臺技術,或通過多次采樣分析,對海洋環境各量在一段時間內的感知和認識,而針對的對象通常是動態變化的。

      海洋觀測的數學表達式為:

       Y(t) = F(X1,X2,X3,...,Xp,t)

      其中Y(t) 是觀測值,X1,X2,X3,...,Xp表示為各種測量對象的值, t為時間。

      從數學表達式中可以看出,海洋觀測得到的是一組時間序列數據,是隨時間變化而變化的一組數據。因此,觀測的對象是時變的,是動態的。當觀測對象是不變的,譬如海底地質現象的觀測,那么在這個式子中的時間t無意義了,這時,數學式子則變成:

      Y = F(X1,X2,X3,...,Xp)

      這式子表達的是海洋探測。海洋探測是獲得一組數據,與時間無關,故通常用于時不變對象的觀測或者是資源探測、海底物體尋找等方面。

      02

      海洋觀測技術分類

      海洋觀測技術的分類,主要可從這樣三個維度來考慮:一是觀測形式;二是觀測方法;三是觀測區域。重點是觀測方法。

      海洋觀測形式有固定式和移動式兩種,可稱為定點式海洋觀測技術和移動式海洋觀測技術。傳感器掛在浮標上的觀測、基于海底原位觀測站的觀測是定點觀測,而利用水下滑翔機攜帶傳感器遨游海上的,則屬于移動觀測。

      按海洋觀測方法的不同進行分類,可分為間接觀測技術 (indirect observing)與直接觀測技術(direct observing)兩種。間接觀測技術,通常是通過水面運載工具或潛水器,進行采樣作業或離線觀測作業,把樣品或數據取回到實驗室,再進行分析處理,獲得觀測結果。直接觀測技術,則直面對象,通過傳感器件,加之信號傳輸通道,在線地實時獲得海洋觀測數據結果。

      海底間接觀測主要指采集海水、(微)生物和海底物質樣品,并在實驗室進行樣品分析從而實現觀測的一種手段。這種手段通過樣品的獲得并進行對一些物理化學量的測量數據分析,獲得目標結果。具體實現方法如拖網、CTD、多管、箱式、抓斗、熱流計、大洋鉆探計劃等。圖1是美國阿爾文(Alvin)載人深潛器在熱液地區進行熱液水體采樣的照片。

    圖片.png

    圖1 熱液采樣器在東太平洋隆起地區熱液口進行采樣作業

      有一些原位觀測系統,把觀測器放在海底觀測對象附近,對觀測對象進行不間斷地觀測與記錄,同時把數據存放在自容式存貯器中。間隔一段時間后取回實驗室進行數據分析,獲得過去一段時間內的觀測結果。這種方式盡管實時性較差,但非常實用且經濟。原位觀測,英文稱為in-situ observing,是特別強調海底某一具體位置上的觀測,對海洋技術是一種很大的考驗。在海底放置海底觀測器,進行長期觀測,并將數據采入隨之帶入海底的數據采集系統。系統回收后,在實驗室中將數據導入計算機中再進行分析。這樣的方式,也可稱為海底原位觀測站,是間接觀測技術的一種重要形式。圖2 所示是美國科學家對海底熱液地區所實施的一項原位觀測活動。

    圖片.png

    圖2 東太平洋隆起洋脊地區的熱液原位觀測站

      海洋直接觀測是把觀測器直接放到觀測對象的附近,研究人員在線實時獲得觀測數據。如水下遙控潛水器把水下攝像機帶到觀測對象旁邊,將視頻圖像信號通過潛水器的光纖直接傳到海面,可實現人類對海底各種科學現象的直接觀測。建設海底觀測網絡,是把各種觀測傳感器連接在網絡上,直接傳到陸地,并通過internet傳遍全球,幫助科學家實現對海底某一關注地區的長期、在線的直接觀測。

      海洋間接觀測和海洋直接觀測,最大的區別是在于有無用光電復合纜(有時只是具有通訊功能的纜繩)。用纜就意味著海洋觀測信號可以做直接獲取,可以做到在線、實時的觀測。同時,如果是采用光電復合纜的話,還意味著電能的無限供給,也即觀測時間的無限制,做到長期的觀測。從觀測方法的要點、特征、基本組成單元和載體(或平臺)技術四個方面對海洋間接觀測和直接觀測進行歸納,可用表1來清楚地表示。

    圖片.png

    表1 海洋間接觀測和海洋直接觀測之歸納

      另一個分類的維度,是根據觀測的區域不同進行分類。對海洋的觀測,主要是對這樣三個不同區域進行觀測:海面、海水、海底。也就是說,將海洋觀測技術分為海面觀測技術、海洋水體觀測技術(或稱海中觀測技術)和海底觀測技術。對海面的觀測,主要是開展海水與空氣界面間關系的研究。這方面的工作,除了對海洋進行觀測之外,還涉及到海洋表面的大氣部分,如海面氣溫、風向、風速的觀測。從技術手段上來看,可采用海洋遙感技術。對海洋水體的觀測內容十分豐富,在物理上可對涌、浪、潮、流、溫度、濁度、鹽度等量的觀測與數據采集;在化學上和生物上可對海洋中的化學和生化量的觀測,對二氧化碳、pH、DO(溶解氧)、營養鹽、葉綠素、重金屬、蛋白質等含量的觀測與分析等。對海底進行觀測,是近幾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特別是海洋技術的發展,涌現出來的“新生事物”。對海底開展物理、化學和生物上的觀測之外,還可對地形地貌進行觀測,對海底某一現象進行觀測,以及在地球物理方面進行觀測,如地震波的觀測等。

      海底是地球上人類最不熟知的區域之一。作為海洋組成的重要部分,海底觀測歷來是人類努力希望實現的一項工作。由于技術上的困難,使得這項工作遠遠不能滿足科學研究發展的需求。除了要了解海底的海床構造、深度,更要了解海底的巖石與沉積物的物理化學組成等海底情況。特別是隨著海底礦藏(海洋石油)、深海熱液、天然氣水合物等現象的發現,海底觀測的內容更加豐富,也更加迫切。圖3所示的是某一海底熱液地區的生態系統,對這樣的海底觀測,就需要依托多方面的技術來開展。

    圖片.png

    圖3 海底熱液地區的生態系統

      近年來,國內外的一些科學家們提出了海底海洋的概念。認為在海床的底下,還有大量的水域。在這些水域中,也發現了豐富的生命現象,故被譽為深部生物圈。事實上,深海天然氣水合物,也可以看作是海底海洋的另一種形式。如上所述,海洋的觀測又增加了一項新的內容——海底海洋的觀測。這方面的觀測,需要對海底海洋的結構構造、巖石沉積物的物理化學組成以及海底海洋水體中的物理、化學及生化量的觀測。

      03

      海洋觀測技術分析

      通過采集樣品,送到實驗室進行分析,是十分傳統而常用的手段。這種方法一直在大學里教授,并廣泛用于當前的海洋科學的研究當中。由于出海采樣耗時,且航次通常要持續一段時間,回到岸上再送到實驗室分析獲得數據,“間接”時間是比較長的,通常幾天、幾周甚至一年以上。當然,實驗室分析儀器部分能夠帶到船上,這樣當天就可以得到數據,“間接”時間大大減少。隨著海洋技術的進步,直接或“準直接”獲得數據的情況越來越多。當然,不同的觀測方法,“間接程度”有別。例如采樣或岸上實驗室分析間接時間最長;水下滑翔機觀測,間接時間可能數天;海洋衛星或有纜的海底觀測網絡可以在線獲得實時的數據,也就是說是直接獲得數據。圖4顯示了不同觀測方法的“實時性”對比。

    圖片.png

    圖4 海洋觀測實時性與成本

      不同的觀測手段,觀測涉及范圍也是相去甚遠。譬如海洋衛星的觀測范圍很大,甚至可覆蓋一個海區。而一個海底原位觀測站,其觀測范圍只有傳感器能及的很小范圍。圖5顯示了不同觀測技術的觀測范圍與成本的比較。當然,從觀測精度來講,海底原位觀測站的觀測精度,一般來講要比海衛星要高許多。

    圖片.png

    圖5 海洋觀測范圍與成本

      04

       海洋觀測技術實例介紹

      最后,讓我們通過幾張圖片,來介紹一下不同的海洋觀測技術的組成和性能。

    圖片.png

    圖6 海洋漂流浮標的工作流程

      圖6顯示了海洋漂流浮標的工作流程。很多人都知道,世界各國共同實施了ARGO計劃,在世界各大洋中布放了大量的漂流浮標,來開展對海洋的動力參數甚至生化參數的大范圍觀測。截止2017年3月,世界各大洋中正在工作的漂流浮標共有3936個。其中美國貢獻量最大,布放了2210個浮標。英法德日澳等國積極參與了這項計劃,我國也積極參與并布放了117個浮標,并在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杭州)設立了ARGO數據處理中心。從圖6表示的漂流浮標工作流程中,我們可以看到,我們通常是8-10天之后通過衛星獲得一批數據,隨著浮標的漂流,我們可以獲得一個海洋切面上的海洋動力參數,如確定深度下的溫度、鹽度甚至流速等等。這些數據,很好地支撐了海洋科學研究,海洋大氣預報等工作。

      圖7顯示了一個海底原位觀測站在海底熱液地區工作的情景。這個原位觀測站是用來觀測熱液煙囪的溫度變化的,由浙江大學設計制作。這個系統用一個不銹鋼圓錐筒,里面正交分布三層熱電偶,并配套設計自容式信號采集系統和電池倉,我們給這個系統一個俗稱——高溫帽。通過載人深潛器布放到2000多米的海底并擱置在熱液口上端,15天之后再通過深潛器下潛回收高溫帽,從而獲得15天時間內的溫度連續變化曲線。可見這是一個典型的間接觀測系統。

    圖片.png

    圖7 高溫帽在熱液口附近觀測作業

      圖8是一個海底觀測系統示意圖。海底觀測系統通過布置海底光電纜,連接海底的觀測系統與岸基站。顯而易見,這樣的系統可以在線、實時地獲得海底的實測數據。海底觀測系統的關鍵部件是布放在海底的接駁盒,它承擔著連接海上海底的重任,進行著海底的電能接駁與分配,信號的上接下聯。海底觀測站通常需要高壓通電,光纜通信,布放時需要采用有纜無人遙控潛水器來操作,成本是非常高的。維護起來也十分不便。

    圖片.png

    圖8 海底觀測系統

      采用無人自主式潛水器(AUV)搭載傳感器進行觀測,是一種傳統的觀測手段。然而AUV自帶電池,工作時間頗短,需要常常回收到船上進行充電(同時下載數據),然后再放回大海工作,效率甚低。如果利用海底觀測網絡對AUV進行充電并下載數據,既可提高AUV的工作效率,又可解決海底觀測網絡觀測范圍有限的矛盾。因此,國內外科學家們正在致力于AUV+海底觀測網絡的觀測系統研究。圖9顯示了海底觀測網絡與AUV“搭橋”的工作原理圖,這是浙江大學近年來完成的一項工作,通過在海底觀測網絡和AUV之間設置“DOCK”系統,解決AUV與海底觀測網絡的電能/信號連接問題。并在2017年5月12日,在中國南海海域成功實施了百米深度的AUV對接海底觀測網絡的試驗工作。

    圖片.png

    圖9 海底觀測網絡與AUV“搭橋”的DOCK系統

      05

      結語

      海洋觀測技術在海洋科技領域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它推動著海洋科學研究的進步和海洋各項事業的發展。海洋觀測技術還有待于進一步的完善,在“深度”、“廣度”、“精度”、“持續度”和“經濟度”等五個緯度上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發展海洋觀測技術,海洋技術研究人員義不容辭。讓我們共同努力,用先進的海洋技術,推動國家海洋事業進步,為人類的科技文明發展作出貢獻。


    相關文章

    《海洋觀測裝備水下結構防腐防污技術要求》等28項行業標準報批稿公示

    按照自然資源行業標準制定程序要求和計劃安排,自然資源部組織有關單位制定了《海洋觀測裝備水下結構防腐防污技術要求》等28項行業標準。現已通過全國海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審查,擬公示后報部審定發布實施,現予公......

    世界海洋科技大會海洋觀測與探測技術分論壇在青島開幕

    9月18日,2023世界海洋科技大會海洋觀測與探測技術論壇在青島舉行。論壇以“發展海洋立體觀測,助力海洋強國戰略”為主題,旨在凝聚全球海洋科技、人才、學術和產業資源,打造世界性海洋學術交流高端平臺,助......

    我國首套基于海洋觀測站的海底有纜觀測系統布放成功

    遼寧省海洋環境預報與防災減災中心近日在營口白沙灣海洋觀測站和無人機基地附近海域布放了我國第一套基于海洋觀測站的海底有纜觀測系統,經過布放、安裝和調試,目前系統穩定運行。據了解,遼寧省所轄遼東灣海域冬季......

    海洋觀測站點和海洋觀測資料管理辦法發布實施

    6月7日,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簽署國土資源部第73號、74號部令,分別發布施行《海洋觀測站點管理辦法》和《海洋觀測資料管理辦法》,進一步細化落實《海洋觀測預報管理條例》,以保障國家基本海洋觀測活動的有......

    我國建成首個領海基線外海洋綜合觀測平臺

    5月26日,由國家海洋局溫州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承擔的東甌海洋綜合觀測平臺建設項目通過專家組驗收。觀測平臺集海洋觀測、儀器實驗、科學研究等功能于一體,對于完善浙江省海洋災害綜合觀測網,實現主要海洋災害觀......

    中科院研究員發現全球變暖或比預估快13%

    全球變暖又添佐證。美國《科學·進展》雜志日前在線發表的一項中美科學家聯合開展的研究成果顯示,全球氣候變暖速度比此前預估的要快13%。論文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副研究員成里京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

    海洋熱含量研究獲進展

    3月10日,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旗下Science子刊《科學進展》(ScienceAdvances)在線發表了一項由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牽頭,成里京(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朱江與美國科學家合作的......

    海洋國家實驗室:萬米深海研究科考完成三大任務

    近日,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以下簡稱海洋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利用深遠海綜合考察船“東方紅2號”,在馬里亞納海溝成功完成萬米深海研究科考任務。通過自主研發的海洋儀器裝備,海洋國家實驗室獲得了諸多......

    《自然》綜述:全球Argo海洋觀測多領域拓展

    《自然》雜志1月27日在線發表了由18個國家27位作者共同署名的綜述文章《全球Argo海洋觀測十五年》,文章全面回顧了國際Argo計劃實施15年來取得的成果,并展望了未來Argo海洋觀測及其資料應用研......

    中國將研發船載無人機海洋觀測系統

    記者4月17日從中國科學技術部獲悉,在海上移動觀測平臺及組網應用技術領域,中國將開展波浪滑翔器無人自主觀測系統、遠程復合動力快速無人艇監測系統、船載無人機海洋觀測系統、自主航行潛水器組網觀測關鍵技術、......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