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全球癌癥數據出爐,肺癌以11.6%的數值再度雄踞發病率的榜首。而死亡率排名如下:肺癌(18.4%)、結腸直腸癌(9.2%)、胃癌(8.2%)、肝癌(8.2%)、乳腺癌(6.6%)。肺癌牢牢霸占了第一的位置,兇險程度可見一斑。
肺癌發病率正以每年26.9%的速度增長,預計到2025年,我國每年僅死于肺癌的人數將接近100萬人。肺癌中的80%為非小細胞肺癌,約75%的患者發現時已處于中晚期,由于系統性化療效果并不好,所以5年生存率很低。
我們究竟該如何躲避這種殺手?早期發現才是良策!
肺癌的傳統篩查手段:
1. 分子基因檢測:
醫學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上的研究報道了這一測算14個基因在癌組織中的活性的檢測如何提高預后判斷的準確性,從而有助于指導對最常見的肺癌形式--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的患者的治療。該新的分子檢測能夠更好地識別手術后的早期死亡高危患者,因此可以成為考慮采用早期化療的更有效的指南。
2. 腫瘤突變檢測:
Agena Bioscience公司與Diatech Pharmacogenetics公司聯合宣布行動計劃,推出在結腸癌、肺癌和黑色素瘤治療中具有CE-IVD認證標志的腫瘤突變檢測。
3. 肺癌低劑量CT篩查:
美國全國性肺癌篩查試驗(NLST)的研究結果表明,低劑量螺旋CT (LDCT)篩查可使肺癌死亡率減少 20%。低劑量 CT 的優點之一是它非常靈敏。盡管低劑量CT 肺癌篩查能有效降低肺癌相關死亡率,但是這種篩查方法被“高假陽性率、過度診斷、輻射暴露和費用”等問題制約。
4. FDG PET/CT、動態PET-CT和雙能CT系統篩查:
研究證明FDG PET/CT在鑒別良惡性孤立性肺結節方面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然而,這種特異性在肺部感染率或肉芽腫性肺部疾病發生率特別高的地區顯著降低(大約為40%),被認為是不可靠的技術。動態PET-CT或雙能CT系統(Dual Energy CT)可能是更好地鑒別孤立性肺結節的有用工具,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是以確定閾值,規范篩查程序。
5. 肺癌生物標志物篩查:
生物標志物一般是指可供客觀測定和評價的一個普通生理或病理或治療過程中的某種特征性的生化指標,通過對它的測定可以獲知機體當前所處的生物學進程。對肺癌生物標記物的檢查可以實現對疾病的鑒別、早期診斷以及預防、治療過程的監控。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生物標志物主要有腫瘤相關性抗原(CEA、SCC、CYFRA21-1、CA125等)、酶類(EGFR、NSE、GST-π、AHH、端粒酶等)、分子生物標記物(p53、KRAS、p16)。當然,綜合篩查方法(聯合生物標志物和影像檢查)可以實現足夠高的統計功效、易獲得、使用方便、無創性和高接受率、成本效益。
6. 肺癌呼吸診斷技術:
呼出氣體中可以檢出腫瘤標志物,腫瘤標志物濃度與腫瘤存在密切相關可直接獲得被檢測者的生理和非生理參數。肺癌氣體標志物源于癌細胞和腫瘤微環境的代謝,常與自由基誘導脂質氧化相關。呼出氣體中VOCs檢測對于早期癌癥檢測有顯著潛力,可用于肺癌復發監測。
7. 肺癌血液檢測技術: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發布,通過識別脫氧核糖核酸(DNA)中與癌癥相關的基因變異特征來判斷患者是否患有癌癥。這種新開發的血液檢測技術在實驗中能實現對肺癌的更高效診斷,且整個檢測過程比傳統方法更簡單、成本更低廉,如投入使用將有助于癌癥預防和治療。
液體活檢與上述肺癌篩查方式相比有何優勢?
樣品的收集是無創或微創;可以隨時采樣,做到病灶相關Biomarker的實時掌握,解決了腫瘤時間維度上的異質性;血液內的cfDNA能綜合地反應腫瘤整體情況,排除空間上的異質性。
肺癌液體活檢現狀如何?
液體活檢通過檢測體液(包含外周血,其次還有唾液、尿液、胸腹腔積液等)中的循環腫瘤細胞(CTCs)、循環腫瘤DNA(ctDNA)、循環腫瘤RNA(ctRNA)、外泌體等腫瘤來源的生物標志物。Ⅱ~Ⅳ期NSCLC患者ctDNA檢出率為100%,但是I期僅有50%的患者被檢出。ctDNA中的EGFR基因容易發生T790M耐藥性突變。NSCLC患者血漿中ctDNA一旦檢測出KRAS突變,預示著該患者有著不良的預后,有更短的生存期和無疾病進展生存期,而且KRAS基因的突變狀態也跟吉非替尼的治療療效相關。
肺癌液體活檢市場規模怎樣?
從臨床2000多例試驗數據證實,CTC聯合胸部CT可將疑似肺癌的肺部小結節患者的診斷特異性提高至95%左右,而單純依靠胸部CT診斷早期肺癌的特異性僅為65%。2016年8月,FMI發布了《全球業態活檢市場報告》,在數據中,2015年的肺癌新增患者為73.3萬人,占新增癌癥患者的比例為17.07%,以此估算出國內肺癌的液體活檢市場規模在34億元人民幣左右。
總之,中國肺癌現狀十分嚴峻,早診早治才是提高肺癌患者生存的關鍵。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樸海龍與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鞠懷強教授、徐瑞華教授團隊合作,建立了基于血清脂質組學的胃癌診斷與預后分型高性能機器學習模型,能夠根據病人的血清脂質組學數據對病人是......
上海交大金涵教授團隊在啟明星論壇上介紹創新成果讓“吹口氣測癌”變得更精準“感知科技主動應對人口老齡化——2024啟明星論壇”近日在復旦大學舉行,50多位來自科技界、產業界、風投界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和學生......
近日,由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高友鶴、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孫偉、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助理研究員吳建強起草,110多位學者聯名在《中國科學·生命科學》發表《中國尿計劃倡議書》。......
10月22日,位于西部(重慶)科學城的金鳳實驗室舉行“2024年度科技成果發布會”,現場發布六大重點科技成果,涵蓋空間多組學技術及智算平臺、人工智能病理診斷及藥物設計優化、基于CMOS芯片測序儀及甲基......
10月22日,丹納赫公布第三季度財報。數據顯示,丹納赫第三季度凈利潤為8.18億美元,合每股1.12美元,較去年同期11.29億美元有所下降。剔除特定項目后,調整后的每股收益為1.71美元。2024年......
美國生物技術公司SunbirdBio周三宣布,該公司已經在一輪融資中籌集了1400萬美元(約折合人民幣9971萬元),以支持其基于血液的神經疾病檢測技術的發展。此次融資由新投資者禮來公司、新加坡經濟發......
10月14日消息,有投資者在互動平臺向愛迪特提問:請問公司與科美診斷的訴訟判決結果下來之后,要賠償科美診斷公司多少金額?對公司有什么影響嗎?公司回答表示:1、近日,公司及全資子公司科美(秦皇島)科技開......
發展銀發經濟,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創造高品質生活的有力支撐,也是培育新質生產力、挖掘發展新動能的重要渠道。江蘇是較早進入老齡化社會、老齡化程度較高的省份之一,加快推動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近......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譚敏佳課題組、中科中山藥物創新研究院徐駿宇課題組,聯合中國科學院營養與健康研究所秦駿課題組、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仁濟醫院薛蔚和董柏君團隊、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李婧課題......
結直腸癌是導致全球癌癥患者死亡的“元兇”之一。早期發現與診斷結直腸癌,對提高患者生存率至關重要。然而,傳統的結腸鏡檢查方法因其侵入性和高昂成本,難以在大規模篩查中廣泛應用。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孫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