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碳中和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唐永炳、副研究員鄭勇平團隊成功研發出一種雙功能碳基高效催化材料。日前,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自然-可持續性》。
電催化氧還原和析氧反應是一系列清潔能源技術的關鍵反應之一,同時,加快氧還原和析氧反應,實現高穩定的雙功能氧催化是實現可持續能量轉化與存儲的關鍵。
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將具有氧還原和析氧反應的催化活性材料進行混合制備雙功能催化劑,但是這種類型的催化劑均一性較差,且難以對電子結構進行合理優化,導致活性和穩定性欠缺。
研究人員發現,碳材料局部對稱性與其活性呈現強相關性,即局部結構對稱性越低,催化活性則會增強。他們通過引入高熵催化劑最小化碳材料局部對稱性,降低離域電子芳香性,從而激活碳骨架原本惰性的π-電子網絡,增強催化劑位點之間的協同作用,讓中間態產物與催化位點的作用強弱適中,ORR/OER可逆過程更容易發生。
該研究有望在燃料(金屬)電池、二氧化碳還原、氮還原等清潔能源領域,為催化材料的合理設計提供理論指導。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893-023-01101-z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包信和院士、研究員傅強團隊在界面限域催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團隊發現開放的TiO2等氧化物載體表面能夠提供限域環境,并且驅動In2O3顆粒在二氧化碳加氫反應氣氛中自發......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葉茂、劉中民院士團隊在催化劑顆粒溫度測量方面取得新進展。團隊開發出單個工業分子篩催化劑顆粒內溫度分布三維時空分辨測量方法,揭示了強放熱的甲醇制烯烴反應過程中催化......
廈門大學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王野、傅鋼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姜政等,創制出高達5500小時以上壽命的超高穩定性In/Rh@S-1催化劑,在近熱力學平衡收率條件下,高選擇性催化丙烷等低碳烷......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碳基資源電催化轉化研究組研究員汪國雄和高敦峰團隊,與大連工業大學教授安慶大團隊合作,在二氧化碳(CO2)電解制備燃料和化學品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實......
記者2月24日從江南大學獲悉,該校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劉小浩教授團隊采用光誘導—鄰近沉積方法,通過精確控制雙原子位點的距離,產生優異的協同催化效應,實現二氧化碳加氫近100%選擇性生成甲醇,且生成甲醇的......
近日,哈爾濱工業大學化工與化學學院王振波教授團隊在雙功能氧電催化劑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設計鈷-氮-鉻跨界面電子橋打破制約活性-穩定性轉換以實現超穩定的雙功能氧電催化劑》為題發表在《德國應......
高效全分解水制氫示意圖。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供圖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章福祥團隊在寬光譜捕光催化劑全分解水制氫研究中取得新進展。他們發現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可顯著促進Ir/BiVO4......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張濤院士、研究員王曉東、研究員林堅團隊與福州大學林森教授等合作,在雙原子催化劑的制備及其協同機制的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其開發的新型雙原子催化劑表現出優于單原子催化劑的......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與新材料研究中心研究員張濤,與研究員王曉東、林堅團隊,聯合福州大學教授林森等,在雙原子催化劑的制備及其協同機制的研究中取得了新進展。該研究開發的新型雙原子催......
抗生素在環境中殘留會給人類健康帶來危害,而在許多抗生素中,包括青霉素、阿莫西林、頭孢氨芐等在內的β-內酰胺類抗生素用量占比約為70%。圍繞水中β-內酰胺類抗生素的降解難題,近日,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