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3-02-15 20:34 原文鏈接: 深海惰性溶解有機碳研究獲進展

    海洋中蘊含著大量的溶解有機碳,其中超過95%的溶解有機碳難以被微生物降解,被稱為惰性溶解有機碳。近日,我國科研人員利用長時間培養實驗揭示了海洋惰性溶解有機碳的惰性機理。相關研究發表于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該論文第一作者為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實驗測試研究所博士鄭曉暄,通訊作者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教授焦念志。

    海洋惰性溶解有機碳庫儲量巨大,其碳量約為大氣二氧化碳的85.6%。且有研究發現深海惰性溶解有機碳的儲存周期長,平均碳年齡約5千年,因此研究海洋惰性溶解有機碳的來源、惰性機理及環境效應等,對了解海洋儲碳及其對氣候變化的調節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微型生物碳泵理論及相關實驗系統闡釋了惰性溶解有機碳的生物來源。然而,當前惰性溶解有機碳的惰性機理還存在爭議,爭議主要圍繞兩個理論展開:一部分研究者認為稀釋理論是惰性溶解有機碳主導機制,另一部分研究者認為分子結構惰性是惰性溶解有機碳的主導機制。

    “稀釋理論和分子本質惰性理論孰占主導有待定論,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海洋惰性溶解有機碳的探究進程。”鄭曉暄說。

    基于上述科學問題,科研人員圍繞海洋惰性溶解有機碳的惰性機理展開研究,綜合使用兩種固相萃取小柱分別對近海、外海表層及深海海水溶解有機碳分子進行富集,并添加至原海水中進行長期生物培養實驗。培養期間除對溶解有機碳濃度變化進行連續監測外,還利用核磁技術及高分辨質譜技術分別表征各海域溶解有機碳分子結構多樣性及分子組成變化。

    結果表明,盡管各處理組溶解有機碳的濃度已富集至原海水濃度的3倍以上,在經過180天的培養后仍有超過86%的富集溶解有機碳未被降解,指征稀釋理論及分子惰性理論可能共同控制海洋惰性溶解有機碳的穩定,但后者潛在地占據主導地位。且各處理組中惰性溶解有機碳的惰性組分豐度在經過長時間培養后依舊占據優勢地位(均大于60%),尤其是深海水中溶解有機碳分子組成在培養前后保持一致進一步驗證了分子本質惰性是海洋惰性溶解有機碳惰性機理的主導機制。

    該研究首次從溶解有機碳分子結構及分子組成角度對海洋惰性溶解有機碳惰性機理進行研究,并確定了分子本質惰性理論在海洋惰性溶解有機碳惰性機理中的主導地位,從一定程度統一了當前惰性溶解有機碳的惰性之爭。

    相關論文信息:https://pubs.acs.org/doi/pdf/10.1021/acs.est.2c04136

    相關文章

    研究揭示沼澤濕地墾殖對土壤有機碳動態和分子多樣性的影響

    土壤有機質的分子多樣性被認為是影響土壤有機碳積累的關鍵因素。在土地利用變化過程中,隨著土壤有機碳含量的變化,土壤有機質的分子多樣性可能發生變化。目前,自然濕地開墾前后土壤有機質的分子多樣性與土壤有機碳......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海南研究院正式揭牌!

    1月9日,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海南研究院揭牌儀式暨第一屆深海礦產資源青年學術論壇在三亞崖州灣科技城舉行。海南省政協黨組副書記、副主席李國梁,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華軍,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寧,三亞市人民政府黨組......

    他們為我國首顆海洋鹽度探測衛星裝上“利器”

    人人都知道海水是咸的,那么在覆蓋占地球面積70%的海洋里,不同位置的海水會一樣咸嗎?要回答這個問題,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用遙感衛星去“看”。然而,這件說起來簡單的事,卻困擾了科技界很多年。11月14日,我......

    煙臺海岸帶所在海洋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及土壤改良應用方面獲進展

    隨著全球水產養殖產業的發展,每年會產生大量海藻、牡蠣殼等廢棄物。而這些廢棄物通常被堆放在垃圾填埋場、近海灘涂或直接丟棄到海洋中,對土壤、自然水域及海洋生態系統帶來環境影響。為促進水產養殖的可持續發展,......

    我國預警信息海洋發布手段覆蓋率達85%

    11月13日,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氣象部門陸海融合的數字化網格預報業務體系、海洋氣象服務業務體系初步構建,圍繞我國責任海區和近海海域的臺風、冷空氣、大風、海霧、強對流等災害性天氣,提供監測預報預警評......

    研究揭示亞熱帶河口紅樹林土壤有機碳來源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中心海岸帶生態系統過程與環境健康研究組通過對廣東珠海淇澳紅樹林自然保護區開展的野外實驗研究,揭示了亞熱帶河口紅樹林土壤有機碳來源。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于地學期刊Catena。論......

    戴民漢院士獲AGU地球與空間科學大使獎

    當地時間9月18日,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AmericanGeophysicalUnion,AGU)公布2024年度AGU會士(AGUFellow)以及各大獎項評選結果。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近海海洋......

    自然資源部: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

    8月20日,自然資源部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關于保護和永續利用自然資源扎實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實施意見》提出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健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建設全國......

    全名單丨關于2023年度自然資源科學技術獎(中國海洋學會評審組)初審結果公示

    按照《自然資源科學技術獎章程(暫行)》的規定,中國海洋學會組織專家對31項科技進步獎候選項目進行了初審,共計24項科技進步獎候選項目通過初審,現對初審結果予以公示:公示時間:2024年7月30日-20......

    全名單丨關于2023年度自然資源科學技術獎(中國海洋學會評審組)初審結果公示

    按照《自然資源科學技術獎章程(暫行)》的規定,中國海洋學會組織專家對31項科技進步獎候選項目進行了初審,共計24項科技進步獎候選項目通過初審,現對初審結果予以公示:公示時間:2024年7月30日-20......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