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上午,清華大學國際納米光電子學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成立儀式暨納米光電子學學術報告會在清華大學舉行。清華大學副校長王希勤教授,中心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清華大學電子系教授周炳琨院士,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南京大學祝世寧院士,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浙江大學朱詩堯院士,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科院李樹深院士,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解放軍總醫院顧瑛院士,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龔旗煌院士,中心國際顧問委員會成員、伯克利加州大學Yablonovitch院士,中心國際顧問委員會成員、加州理工大學Atwater院士,中心國際顧問委員會成員、東京大學Arakawa教授等知名光電領域專家出席儀式,北京市科委副主任張光連應邀出席儀式并講話。
成立儀式上,中心主任寧存政教授介紹了中心的成立背景及納米光電子研究對未來納米光電芯片對大數據、5G通信、人工智能、超級計算機等未來海量信息傳遞技術領域的重要意義。寧教授認為光電子技術當前面臨三大挑戰,即器件小型化和低能耗的挑戰、發光波長和材料能隙多樣化的挑戰及光電集成的挑戰,同時提出了納米光電子的研究優勢及解決方案。寧教授表示,未來納米光電子中心將從新的物理原理及現象出發,采用原始創新模式進行原創型基礎研究。
在隨后的納米光電子學學術報告會上,”光子晶體之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Eli Yablonovitch教授和“量子點激光器之父”、日本東京大學的荒川泰彥(Yasuhiko Arakawa)教授分別作了“物理對技術的影響力”(The Impact of Physics on Technology)和“量子點的進化:從科學到實際應用”(Evolution of Quantum Dots: From Science to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的報告,分別介紹了各自研究團隊通過開展對物理現象的基礎研究,發明原創型新器件,并最終實現將基礎研究成果成功產業化的經驗。
清華大學國際納米光電子學研究中心的成立標志著清華大學在光電子這一重要研究領域進行了前沿戰略部署,將為推動北京光電領域的快速發展,為北京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部署重要技術提供有力支撐。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研制出了一種高性能纖維素基納米紙材料,其在極端條件下仍可保持優異的機械和電絕緣性能。相關成果日前發表于《先進材料》。復合納米紙的的制備與結構示意圖中國科大供圖隨著人類對南......
5月22日,從西安交通大學獲悉,該校第二附屬醫院康華峰教授、馬小斌副教授團隊,醫學部基礎醫學院吳昊研究員團隊和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李源培教授團隊聯合開發了一種新型紫杉類藥物納米遞送系統,在卵巢癌模型中顯......
雖然輪子不需要重新發明,但根據一個設在中國的多機構研究小組的研究,開發新的納米輪子卻有額外的好處。該研究小組制造了一個新的金屬化合物系列,其中每一種都表現出下一代技術所需的獨特特性,如先進的傳感器。一......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的物理學家開發了一個優化半導體納米設備的理論模型,證明了精心設計的量子點可以創造出抗電噪聲的強大的硅空旋量子比特。這項研究對于理解去噪和設計大規模量子計算機至關重要。理化學研究所三位物......
近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納米醫學中心帥心濤教授團隊聯合超聲科任杰教授團隊,在生物材料著名期刊Small發表題為“NanodrugInducingAutophagyInhibitionandMitoc......
來自萊斯大學和馬里蘭大學的科學家們帶頭努力克服了一個主要障礙。盡管被認為是地球上最強的一些物質,但利用它們的全部潛力已被證明是一項困難的任務。比最薄的洋蔥皮紙還要細的二維材料,由于其顯著的機械屬性,已......
包括來自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納米工程師的一個全球性的科學家團隊已經發現了固態電池內的納米級變化,這可以為提高電池效率提供新的見解。通過利用計算機模擬和X射線實驗,研究人員能夠詳細地"看到&......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NU)的物理學家使用納米粒子開發新的光源,將使人們有能力揭開比人的頭發還要細小數千倍的極微小物體世界的“面紗”。發表在最新一期《科學進展》雜志上的這一發現,可能會對醫學科學產生重大......
密歇根大學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已經證明,由納米粒子自我組裝的微米級"領結"可以形成一系列精確控制的卷曲形狀。這一進展為簡單地創造與扭曲的光線相互作用的材料鋪平了道路,從而帶來在機器視......
PET,這種常用于制造瓶子的塑料廣泛存在于我們的生態系統中。來自萊比錫大學和亥姆霍茲環境研究中心(UFZ)的研究人員最近合作進行了一項研究,以考察小型PET塑料顆粒對生物體的代謝和發育的不利影響。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