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的最新一期《溫室氣體公報》(以下簡稱《公報》)指出,2021年,大氣中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和甲烷濃度均創新高,并在2022年繼續上升,其中甲烷濃度增幅最大。WMO自2006年起每年發布一份《公報》。
WMO的研究人員在全球100多個監測點測量了大氣中主要溫室氣體的濃度。他們發現,自1750年以來,二氧化碳對全球變暖的貢獻率約為66%,其濃度在2021年平均增加了2.5ppm,達415.5ppm。一氧化二氮對全球變暖的貢獻率約為7%,增加了1.3ppb,達334.5ppb。這些增幅都略高于前10年的年均增幅。
對全球變暖貢獻率達16%的甲烷,則出現了40年前有記錄以來的最大單年增幅。在2020年至2021年間,大氣中的甲烷增加了18ppb,達到1908ppb,是工業化前水平的2.5倍多。
“主要溫室氣體濃度的持續上升,包括甲烷水平的創紀錄加速,表明我們正朝著錯誤的方向前進。”WMO秘書長Petteri Taalas說,當前應“毫不拖延”地采取措施減少甲烷排放,但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仍然是避免氣候變化產生最壞影響的首要任務。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二氮濃度上升的原因并不神秘。二氧化碳主要來自化石燃料的持續燃燒等;一氧化二氮主要來自氮肥使用、化石燃料燃燒,以及一些工業過程,其重要天然來源還包括土壤和海洋中的微生物。
自2007年起甲烷濃度開始上升。對此,研究人員還難以給出合理的解釋。
人為排放的甲烷主要來自牲畜、石油和天然氣以及垃圾填埋場中腐爛的廢物,大氣中約60%的甲烷來源于此。但也有重要的天然甲烷來源,如濕地。事實上,這些來源經常是重疊的,例如濕地附近有一個奶牛場。由于缺乏數據,因此很難準確區分甲烷濃度上升背后的原因。
WMO指出,大氣中甲烷的碳同位素比例表明,其主要來源為生物來源。甲烷如何在大氣中傳輸的模型則進一步縮小了這一范圍,即熱帶濕地可能是罪魁禍首,排放增加可能是由于當地溫度升高和降水變化導致的。然而,WMO表示,這種氣候反饋的作用仍不確定。
瑞典和美國科學家對北極地區所有三種主要溫室氣體進行評估,發現北極永久凍土區域向大氣排放的碳比吸收的碳多,導致地球進一步變暖。相關論文發表于最新一期《全球生物化學循環》雜志。科學家一直以來并不確定永久凍......
科技日報北京4月16日電 (記者劉霞)瑞典和美國科學家對北極地區三種主要溫室氣體評估發現,北極永久凍土區域向大氣排放的碳比吸收的碳多,導致地球進一步變暖。相關論文發表于最新一期《全球生物化學......
本報合肥4月12日電(記者丁一鳴)日前,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智能所陳池來研究員團隊王晗等研究人員在深海探測領域取得新突破——在前期深海質譜研究基礎上,將水體溶解甲烷檢測靈敏度提升500多倍,達......
4月3日,記者從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校區獲悉,該校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蔣晶晶、助理教授尹德云團隊在甲烷減排技術創新與國際擴散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相關成果在《自然—氣候變化》上發表。有數據顯示,自第一次工......
4月3日,記者從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校區獲悉,該校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蔣晶晶、助理教授尹德云團隊在甲烷減排技術創新與國際擴散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相關成果在《自然—氣候變化》上發表。有數據顯示,自第一次工......
記者從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獲悉,該校經濟管理學院研究團隊,在甲烷減排技術創新與國際擴散領域取得重要進展。該研究揭示了甲烷減排技術全球發展趨勢與甲烷排放量不匹配。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自然·氣候變化》。......
國際能源署13日發布報告說,去年全球能源行業的甲烷排放量接近歷史最高水平,但得益于政策法規的頒布及《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COP28)上有關方面做出的新承諾,甲烷排放量未來可能......
生態系統退化導致大量溫室氣體排放,而退化生態系統通常是溫室氣體排放源。當前,全球尺度上生態恢復影響溫室氣體排放的方向、程度和機制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張克榮團隊和張全發團隊,收集了全球已有的觀......
西安交通大學費強教授團隊通過商業工具模擬工業生產流程,經全生命周期評價和技術經濟可行性分析,評估了以餐廚垃圾厭氧消化產生的沼氣(CO2和CH4)為原料制備生物航煤的生物制造路徑的環境影響和經濟性,近日......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能源與環境小分子催化研究中心研究員鄧德會以及副研究員崔曉菊和于良等,在甲烷室溫電催化轉化的研究中取得進展。該研究實現了由高壓-電芬頓驅動的甲烷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