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記者從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校區獲悉,該校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蔣晶晶、助理教授尹德云團隊在甲烷減排技術創新與國際擴散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相關成果在《自然—氣候變化》上發表。
有數據顯示,自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大氣中的甲烷濃度增長了一倍以上,2022年更是達到了有觀測記錄以來的最大值,由此產生的溫室效應造成了全球變暖。
甲烷是一種典型的短生命周期氣候污染物,具有增溫潛勢高、生命周期短的特點,減少甲烷可以通過減少大氣豐度獲得直接回報。因此,大幅減少人為甲烷排放被廣泛認為是遏制短期氣候變暖的快速途徑。
“甲烷減排技術的創新與擴散是實現大規模甲烷減排的根本條件,但目前針對甲烷治理的技術或專利分類體系尚未建立。”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蔣晶晶介紹。
對此,研究團隊開發了以甲烷減排和甲烷移除為目標的專利檢索和分類方法學,從農業畜牧業、化石能源、廢棄物、生物質和跨部門使能五個技術領域識別了超過17.5萬項甲烷減排發明專利家族,分析了1990至2019年期間全球甲烷減排技術創新的演變趨勢、部門及區域分布以及國際轉移擴散進展。
“研究發現,全球高質量甲烷減排發明在1990至2010年間持續增長,但2010至2019年期間呈年均約3.5%的下跌趨勢。”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尹德云介紹。
研究發現,與總體溫室氣體減排技術相比較,甲烷減排技術的國際擴散率約低11.1%,且絕大多數的甲烷減排技術轉移發生在發達國家之間或者流向中國、巴西等國家,其他發展中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極少涉及。
研究還發現,少數幾個發達國家持有超過全球半數的高質量甲烷減排發明,因此近年來這些國家的甲烷排放呈增速放緩乃至下降趨勢。
蔣晶晶表示,大部分其他發展中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的甲烷排放量(特別是農業畜牧業和廢棄物甲烷排放量)呈增長趨勢,且將成為未來全球甲烷排放的主要驅動力,但是這些國家和區域很少擁有甲烷減排發明。因此,國際社會迫切需要加強向發展中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的甲烷減排技術轉移和技術援助。
相關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38/s41558-024-01947-x
4月25日至27日,“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畜禽新品種培育與現代牧場科技創新”重點專項“牛羊營養代謝平衡與甲烷減排技術”項目啟動會在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下稱亞熱帶生態所)召開。會議現場......
本報合肥4月12日電(記者丁一鳴)日前,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智能所陳池來研究員團隊王晗等研究人員在深海探測領域取得新突破——在前期深海質譜研究基礎上,將水體溶解甲烷檢測靈敏度提升500多倍,達......
4月3日,記者從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校區獲悉,該校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蔣晶晶、助理教授尹德云團隊在甲烷減排技術創新與國際擴散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相關成果在《自然—氣候變化》上發表。有數據顯示,自第一次工......
4月3日,記者從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校區獲悉,該校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蔣晶晶、助理教授尹德云團隊在甲烷減排技術創新與國際擴散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相關成果在《自然—氣候變化》上發表。有數據顯示,自第一次工......
記者從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獲悉,該校經濟管理學院研究團隊,在甲烷減排技術創新與國際擴散領域取得重要進展。該研究揭示了甲烷減排技術全球發展趨勢與甲烷排放量不匹配。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自然·氣候變化》。......
國際能源署13日發布報告說,去年全球能源行業的甲烷排放量接近歷史最高水平,但得益于政策法規的頒布及《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COP28)上有關方面做出的新承諾,甲烷排放量未來可能......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能源與環境小分子催化研究中心研究員鄧德會以及副研究員崔曉菊和于良等,在甲烷室溫電催化轉化的研究中取得進展。該研究實現了由高壓-電芬頓驅動的甲烷與......
談及氣候變化,二氧化碳通常是焦點,但未來幾十年,削減甲烷排放可能對控制全球變暖產生更大的影響。據《自然》報道,在一顆即將從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發射的衛星的幫助下,政府部門和企業終于有了一個工具,能幫助它們......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員史吉平、劉莉團隊,在微生物協同強化餐廚垃圾厭氧發酵產甲烷方面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SynergisticbioaugmentationwithClostridiu......
標準發布為規范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生態環境部近日批準發布了《固定污染源廢氣總烴、甲烷和非甲烷總烴的測定便攜式催化氧化-氫火焰離子化檢測器法》(HJ1331-2023)和《固定污染源廢氣總烴、甲烷和非甲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