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至30日,“濕地生態系統生態過程與服務”國際研討會在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召開。來自美國、俄羅斯、羅馬尼亞、日本、韓國等世界各地的200余位科技工作者參加了本次會議。會議由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主辦,中國科學院濕地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濕地生態與環境重點實驗室共同承辦,吉林省林業廳、濕地國際-中國辦事處、中國生態學學會濕地生態專業委員會協辦。
7月29日上午進行了會議開幕式和大會學術報告。開幕式由中國科學院濕地生態與環境重點實驗室呂憲國主任主持,東北地理所劉興土院士、東北地理所所長何興元分別致辭。中國科學院濕地研究中心副主任劉興土院士簡要介紹了當前濕地學科的進展和存在的關鍵科學問題,并對于濕地學科寄予了美好的期望,希望借此次國際會議,世界各地的科技工作者充分交流,共同為保護濕地、利用濕地做出應有的貢獻。何興元所長代表研究所對所有參會人員的到來表示歡迎,希望借本次會議增進濕地學科的國際合作與交流,他還簡要介紹了東北地理所的基本情況及東北地理所濕地學科的人員情況、科研成果及發展狀況等。應會議邀請,國家林業局濕地保護管理中心馬廣仁主任、吉林省林業廳喬恒副廳長、劉興土院士、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海岸環境學院 Christopher F D'Elia院長分別以“濕地生態系統保護管理”、“吉林省濕地保護與資源綜合利用”、“退化濕地恢復—葦蟹(魚)稻生態恢復工程”和“路易斯安那州濕地科學與教育”為題作了大會主題報告。
7月29日下午至30日上午,與會專家分別圍繞濕地水文過程、濕地與全球變化、濕地污染防控、濕地生態系統生態服務價值、濕地恢復與保護等主題進行了學術交流,來自世界各地的32位科技工作者分別作了學術報告。各位專家分別就濕地學科相關領域的科研進展或前沿問題與思考做了詳細的闡述,并與參會人員進行了交流和探討,現場學術氛圍濃厚。
最后,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Christopher F D'Elia、胥毅軍、侯愛新教授,美國南佛羅里達水資源管理局古濱河教授主持了會議閉幕式。Christopher F D'Elia教授總結此次會議,為世界各地濕地領域的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廣闊的交流空間,并提議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舉辦第二屆濕地國際會議。東北地理所所長何興元表示通過本次會議達到了活躍濕地學科國際合作與交流的目的,他感謝各位專家和參會人員的支持,并希望今后的合作與交流繼續深入。會議期間,還開展了學術展板展示活動,東北地理所19位科研人員通過展板展示了各自的研究進展與成果。會后,參會人員前往長春北湖國家濕地公園、東北地理所興凱湖生態試驗站、三江平原沼澤濕地生態試驗站等地進行實地考察,為參會人員提供了充足的學術交流機會。通過本次會議,充分展示了東北地理所濕地學科的科研成果與研究進展,提升了該所濕地學科的國際知名度,為今后進一步的國際合作與交流提供了機會。本次會議獲得了中國科學院創新團隊國際合作伙伴計劃項目“東北典型生態系統過程與服務”的資助。
會議現場
會議現場
會議現場
近年來,集約化農業和畜牧業的擴展導致森林和草地的生物多樣性持續下降,成為全球生物多樣性危機的主要原因。不同營養級生物通過多樣性和相互作用,提供了多種重要的生態系統功能和服務即生態系統多功能性。因此,明......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海洋浮游生物生態學研究團隊牽頭在人類活動引起的營養物質輸入背景下近海生態系統長期變化及穩態轉換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近日發表于《水研究》(......
7月26日,中國科學院若爾蓋濕地生態研究站(以下簡稱若爾蓋站)在紅色草原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紅原縣全面投入使用。若爾蓋濕地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部,是我國高寒濕地的主要集中分布區,也是我國西部生態安全屏障的重......
近日發表在英國《自然·通訊》雜志上的一項新研究發現,氣候變化可能導致褐藻和海草的全球分布范圍縮減。這一研究為氣候變化對海洋生物產生普遍影響提供了新證據。褐藻和海草是構建海洋生態系統的關鍵植物,它們參與......
“夢想成真”是所有人的愿望,科學家也不例外。為恢復喪失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生態學家早期提出一個聽起來很美的“夢境”假說。他們援引美國奇幻電影FieldofDreams(中文譯作《夢幻成真》)中的一......
近日,華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章家恩教授團隊在微塑料污染對生態系統多功能性影響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在線發表于國際期刊《環境國際》(EnvironmentInternational)。自20世紀......
三十多年扎根黃土地,三代科學家常駐鄉村田野,研發旱作農業技術,保障糧食穩產豐產,并建起了一座中國農業科學院山西壽陽旱地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發展研究所在山西......
近期,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地理景觀遙感研究團隊對中國濕地土壤有機碳庫估算進行了優化創新研究,揭示了中國濕地土壤有機碳庫現狀特征、歷史變化和未來趨勢。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于《全球變化生物學......
美國科學家研究顯示,海洋熱浪對底棲魚生物量的影響有限。雖然某些情況下,短期熱事件之后確實會出現生物量減少,但這不是規律而是例外。這種變數出現的原因令人好奇。氣候變化被認為與極端溫度事件有關,這類事件對......
《中國沼澤志》(第二版)總結凝練了近年來國內外沼澤學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摸清了我國主要沼澤的“家底”,為后續濕地的保護恢復、綜合利用等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科學支撐。置身莫莫格濕地中,舉目可見天空碧藍如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