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的好奇心是如何促進量子技術發展的?在昨天的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潘建偉透露,我國未來將發射更多量子衛星,形成量子衛星群,實現大容量傳輸,并用于深空探測。
首次實現洲際量子密鑰分發
“量子力學是正確的,但有些認識還有待填補。”潘建偉說,貝爾的理論提出之后,世界各國的科研小組進行了大量的實驗,量子力學和量子隨機性經受住了相關的實驗檢驗。但在整個測量過程當中,可能并沒有辦法來實施隨機的選擇。“儀器本身可能也會有欺騙性的信號。”
2016年8月16日,我國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成功。科研人員僅用1年時間提前完成科學目標,實現了星地之間1000公里級量子糾纏、密鑰分發及隱形傳態,并入選2017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榜首。此外,利用“墨子號”量子通信實驗衛星,在中國和奧地利之間首次實現距離達7600公里的洲際量子密鑰分發,并利用共享密鑰實現了加密數據傳輸和視頻通信。該成果標志著“墨子號”已具備實現洲際量子保密通信的能力,為未來構建全球量子通信網絡奠定堅實基礎。
光子通信將用于“深空探測”
“量子衛星作為一顆低軌衛星,無法直接覆蓋整個地球。為實現高效的量子通信,我們必須發射更多的衛星,來形成一個量子衛星群。”潘建偉在談到未來的計劃時說,希望能夠更好地實施全球量子通信網絡,從而可以進行更高分辨率和大容量傳輸。潘建偉提到,希望通過全球合作,產生更好的項目,比如說,在地球和月球之間建立起一個超長的糾纏分布新項目。
量子衛星工程常務副總師、衛星總指揮王建宇此前也曾透露,我國將在未來的深空探測任務中采用光子通信技術,讓地面接收到來自宇宙深空的信息,還將發射軌道更高的量子通信衛星,力爭實現10000公里級量子通信,通信范圍覆蓋全中國,讓星地間量子通信進入應用階段。
據最新一期《自然》雜志報道,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工程學院領導的研究小組發明了一種芯片,其安全性和穩健性超過了現有的量子通信硬件。他們的技術通過“量子電碼”進行通信,使任何一種以前的芯片上激光器的量子信息......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科研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大學杭州高等研究院院長王建宇院士團隊,通過“天宮二號”和4個衛星地面站上的緊湊型量子密鑰分發(QKD)終端,實現了空—地量子保密通信......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2日報道,瑞士日內瓦大學研究人員將一個量子比特存儲在一個晶體內,持續時間長達20毫秒,創下新世界紀錄,為開發出長距離量子通信網絡奠定了重要基礎。量子通訊和量子加密技術已經成為提高通信......
量子傳輸無需密鑰,即可直接在量子信道中傳輸秘密信息!上海交通大學陳險峰團隊和江西師范大學李淵華等人合作,在量子通信網絡取得重要突破,他們利用量子安全直接通信原理,首次實現了網絡中15個用戶之間的安全通......
9月5日,驕陽似火的杭州午后,西湖大學湖心講堂公開課第一講“跨越時空的糾纏”在未來科技城國際會議中心正式啟動。首場湖心講堂的現場,如同一個浩瀚的宇宙——頭頂是燦爛星河,周邊是星光環繞,人群......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近期在高維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團隊中的李傳鋒、柳必恒研究組與奧地利科學院馬庫斯·胡貝爾教授研究組合作,首次實現了高保真度的32維量子糾......
近日,一個國際科研團隊在英國布里斯托爾市成功建立一個新型量子通信試驗網絡,實現了8個節點的密鑰集中生成和分發。這一新的網絡架構價格便宜,具有可擴展性,有望促進量子互聯網的發展。相關成果發表......
中國研究團隊近日在《自然》雜志發表論文介紹,他們成功在兩個由50公里長光纖連接的量子存儲器間實現量子糾纏,為構建基于量子中繼的量子網絡奠定了基礎。這項研究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以及中科......
記者常河、馬榮瑞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通信實驗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實現超越標準量子香農理論的量子通信。香農理論是經典信息論的基礎,其中信息載體是經典系統。20世紀40年代......
據歐盟官網消息,近期匈牙利、葡萄牙和波蘭加入歐盟量子通信基礎設施計劃(QCI),并與其它7個歐盟成員國一起,在未來10年內共同研發和部署歐盟量子通信基礎設施。QCI旨在提升歐盟在量子技術、網絡安全和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