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天然氣、煤制氣作為燃料的生產線,其PM、NOX排放的治理技術非常成熟。使用石油焦、重油為燃料的企業,其PM、NOX減排技術還有待進一步成熟。
整個脫硫除塵系統占全廠基建總投資約2%~4%,平均每條生產線的脫硫除塵系統投資400萬元~500萬元,年運行費用200多萬元。增加脫硝后,還需增加1倍以上的投資和運行費用。
2014年1月1日起,現有平板玻璃生產企業已經執行《平板玻璃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26453-2011)(以下簡稱《標準》)。記者日前隨環境保護部赴河南鄭州、河北廊坊及陜西榆林等地督查大氣污染防治情況時發現,不少平板玻璃企業還存在超標排放問題。一些平板玻璃企業反映,由于處理技術不成熟,無法達到標準的排放要求。
目前,為什么一些企業不能達標排放,《標準》是否存在“過高”嫌疑?國內普遍采用的主流技術能否滿足《標準》要求?為此,記者采訪了相關企業和專家。
平板玻璃脫硝除塵技術組合有講究
脫硝裝置布置在高溫除塵器之后,需降溫后進行脫硝
據介紹,平板玻璃企業粉塵減排、NOX脫除的技術核心是高溫電除塵和選擇性催化還原法( SCR)脫硝技術。目前SCR技術主要應用于電廠煙氣脫硝。由于玻璃熔窯煙氣的特殊性,平板玻璃行業對SCR 脫硝技術有特殊需求。
專家表示,玻璃熔窯煙氣含塵量大,為 200 mg/m3 ~ 280 mg/m3,粉塵粒度小。粉塵中含有可導致催化劑中毒的堿金屬、堿土金屬,易導致催化劑微孔堵塞。同時,玻璃生產過程中需加入 Na2SO4做澄清劑,約占平板玻璃配料總量的 5% ,導致煙氣中的粉塵含有 Na2SO4顆粒,而 其溶于水,產生鈉離子,易造成催化劑的中毒。因此考慮脫硝裝置布置在高溫除塵器之后,脫除大部分粉塵后再進行脫硝。
目前,國內玻璃熔窯排煙溫度在 420 ℃~ 450 ℃,而SCR 脫硝催化劑的合適溫度為 300 ℃ ~ 380 ℃ ,煙溫超過了常規催化劑的高效工作溫度,需降溫后進行脫硝。
正如江蘇科行集團副總經理陳學功所言,SCR的最根本核心技術是催化劑選擇、反應器的設計。他介紹說,國內一些環保企業為爭奪訂單,惡性競爭,拿下訂單后在流場模擬設計、冷模試驗方面幾乎沒做工作,導致反應器設計不科學,造成設備使用過程中局部積灰和催化劑的不規則磨損,給整個脫硝系統帶來致命的影響。
據了解,如果每個工程嚴格執行生產線的檢測與標定,工程的個性化設計、流場模擬設計和冷模試驗,完全可以做到工程一次性成功投入運行。
據了解,自2006年以來,科行集團就與清華大學共建玻璃工業脫硝技術實驗室,并且組建了專門團隊研究水泥、玻璃等工業窯爐NOX脫除關鍵共性技術,取得了突破。科行集團先后承建了首個平板玻璃高溫除塵+SCR脫硝EPC工程等一大批脫硝樣板示范工程。
在玻璃行業中,科行集團先后承建了南玻集團、淄博金晶、青島金晶及沙河京泰等一批高溫除塵+SCR脫硝EPC工程。其中南玻集團的600t/d、900 t/d高溫除塵+SCR脫硝EPC工程,經過權威的環保監測機構監測,排放濃度遠低于國家規定的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
使用石油焦、重油的生產線治理有困難
按照產業政策要求,平板玻璃生產企業應采用清潔能源和高熱值燃料,行業內企業的普遍情況并不如此
陳學功表示: “一些平板玻璃企業說處理技術不成熟,無法達到標準要求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
陳學功說,使用天然氣、煤制氣作為燃料的生產線,其PM、NOX排放的治理技術非常成熟。然而使用石油焦、重油為燃料的企業,其PM、NOX減排技術還有待進一步成熟。
據了解,科行集團已專門成立石油焦、重油為主要燃料的平板玻璃環境治理課題攻關小組,通過加大研發力度、國際合作、實驗室小試等來快速攻關。接下來將尋找合適企業開展工業化實驗以及樣板工程的建設。
按照產業政策要求,平板玻璃生產企業應采用清潔能源和高熱值燃料,這關系到企業采用何種減排技術,能否達標排放。
陳學功向記者介紹說,目前廣泛使用于平板玻璃企業的燃料主要有4種,從優到劣的排序分別為天然氣、重油、煤制氣和石油焦。目前國際上大多以天然氣為燃料,部分采用重油。而國內大部分企業使用的是煤制氣和石油焦,使用重油為燃料的生產線國內僅有幾條。
一位業內人士也向記者介紹,石油焦、煤焦油等燃料的碳排放強度是天然氣燃料的兩倍。
隨著我國環保要求的日益嚴格,部分企業逐步改變燃料結構使用天然氣,這樣有利于達到新標準。然而,行業內企業的普遍情況并不如此。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我國目前使用燃料品種較為復雜,不少企業為了降低成本,還是采用石油焦、煤焦油等高污染劣質燃料。只有生產高檔、特種玻璃的大部分企業采用天然氣燃料。比如生產特種玻璃、高檔玻璃和深加工玻璃的南玻集團,主要采用天然氣燃料,臺玻集團在內地的所有生產線都是使用天然氣或重油。
達標排放管理很重要
已上脫硫脫硝工程的企業很少,選擇價格低廉的環保公司造成二次污染,建議對行業市場加強管理
目前我國平板玻璃行業產能處于相對過剩狀態,并普遍存在對污染控制能力不足的問題。
記者在采訪時了解到,目前,我國平板玻璃行業減排技術采用的是國際上的主流技術,達到行業排放《標準》已經不是最關鍵的問題。
據調查,在《標準》制訂之初全國200多家平板玻璃生產企業只有10家左右安裝了脫硫、除塵等爐窯煙氣治理設施,還不到5%。
2014年1月1日后,現有平板玻璃生產線已經執行新《標準》。但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已上脫硫脫硝工程的企業還很少,能夠正常啟用脫硫脫硝設備的企業更是寥寥無幾。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根據對已經成功運行脫硫除塵設施的5條浮法玻璃生產線進行成本分析,整個脫硫除塵系統的投資與全廠基建總投資相比,約占2%~4%。由于各個企業所處地區不同所采用的設備和土建費用也不盡相同,因此,各個生產線脫硫除塵系統的實際投資有一定的差別。但是,平均每條生產線的脫硫除塵系統投資四五百萬元,年運行費用二百多萬元。增加脫硝要求后,還需要增加一倍以上的投資和運行費用。
從投資上馬污染治理設施到后期的運營維護,對于平板玻璃企業無疑是一筆巨大的開支。因此,為了上污染治理設施而上設施的企業曾遍存在。這也從另一方面縱容了那些并無技術優勢,以打低價牌取勝的一些環保企業。
廣大玻璃企業面對國內大大小小、成百上千的環保公司已開始迷惑,分不清好壞,弄不懂優劣。一些平板玻璃企業倉促上馬,選擇價格低廉的環保公司而造成玻璃工業接下來新的一輪二次污染、二次治理、二次投資。
陳學功呼吁:“行業協會和相關部門,對進入玻璃工業的環保公司設立必要的門檻及資質條件,避免一些信譽差、技術不成熟的公司來進行惡性競爭,擾亂正常的玻璃工業、環保工程市場的競爭秩序。”
相關鏈接
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年底,平板玻璃總產能12.5億重箱,實際產量7.8億重量箱,產能利用率63%,產能過剩情況相當嚴重。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目前平板玻璃行業應屬“結構性過剩”。真正過剩的是那些技術裝備落后、低效以及能耗、環保不達標的產能。如果淘汰這個部分,產能利用率必將得到提升。
當前,除徹底淘汰落后的格法(含平拉)工藝之外,一些規模小、質量差、改造成本高、能耗和環保不達標的浮法玻璃生產線也應被列入淘汰范圍。
一些平板玻璃企業在分析行業產能和未來市場時仍然相當樂觀:過去一些企業具有地域優勢或通過使用石油焦、煤焦油等劣質燃料取得成本優勢,但隨著一些地區新線建設以及環保制約力度增強,上述優勢逐步消失,市場呈現公平競爭態勢。
近日,“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可再生能源技術”重點專項“生物質綠氫及氫基燃料/液體制備技術”項目啟動暨實施方案論證會在廣州召開。中國科學院重大任務局材料能源處處長何京東以線上方式出席會議。武漢大學......
12月1日,由中國船舶集團廣東廣船國際海洋科技研究院自主研發制造的國產首臺船舶甲醇燃料供給系統完成驗收。甲醇作為船用清潔燃料,具有良好的經濟性、安全性和可獲得性,受到全球航運市場的廣泛青睞。船舶甲醇燃......
近日,我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納米與界面催化研究中心碳基資源電催化轉化研究組(523組)汪國雄研究員和高敦峰研究員團隊在一氧化碳(CO)電解制備燃料和化學品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提出了通過構建金屬—有機......
記者從中國海油獲悉,3日,我國首艘、全球最大液化天然氣運輸加注船“海洋石油301”在廣州港錨地,成功為全球最大噸級雙燃料超大型油輪提供保稅液化天然氣加注服務,標志著我國國際船舶液化天然氣加注產業步入世......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理論催化創新特區研究組研究員肖建平團隊在氮氧化物(NOx)轉化研究方面取得進展,揭示了過渡金屬電催化脫硝的機理限制并強調了合成氨的重要性。NOx......
中國首套自主知識產權、自主設計研發和生產的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SOFC)熱電聯供系統1日在徐州華清京昆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清能源)舉行產品下線儀式。SOFC屬于第三代燃料電池,是一種在高溫下直接......
2.1立方米由中科院寧波材料所燃料電池技術團隊與浙江氫邦科技有限公司聯合開發的5千瓦級CO2電解及其可逆一體機樣機近日在浙江寧波下線,該設備每小時可轉化1.5立方米至2.1立方米CO2。近日,記者從中......
漂浮在劍河上的人造樹葉。圖片來源:VAndrei一片利用陽光生產“燃料”的人造葉子足夠輕巧,可以漂浮在水面上。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于《自然》。長期以來,研究人員一直試圖通過一種合成過程模擬植......
科技日報北京8月22日電(實習記者張佳欣)在22日舉行的美國化學學會秋季年會上,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領導的研究小組提出了一項塑料回收創新方法,它在減少貴金屬釕使用量的同時,提高了對有用產品的轉化率......
盡管氫燃料是一種很有前景的化石燃料替代品,然而其發電依賴的催化劑主要由稀有昂貴的金屬鉑組成,這限制了氫燃料的廣泛商業化。據16日發表于《自然·納米技術》雜志的論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研究人員報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