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邊的一家硫酸企業,存在跑冒滴漏問題的生產設施仍在運行,而這是全國化工企業的通病。
銹跡斑斑的儲罐,正在冒氣的閥門,已經老化的管道……一直參與企業環境風險等級劃分方法編制工作的中國環保產業協會高級工程師周躍向記者展示了他在國內某硫酸廠拍攝的照片,“這樣的企業就在長江邊,可能一兩年內不會出事,但長此下去一定會出事。”而曾參加無錫市高風險企業環境風險評級工作的清潔生產專家鄧杰帆直言:“這是國內許多重污染企業的通病”,而且“老中青企業的問題大同小異”。
化工行業環境風險事故頻繁占據人們的視線,在為嚴重后果唏噓的同時,不禁要問:我國化工行業到底存在多大的環境風險?能否將這些環境風險量化,進而為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等環境經濟制度和環境管理工作提供依據呢?現在,環境影響評價在對新建項目的環境風險控制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但著眼于已建成企業的環境風險評級工作才剛剛起步。
為何選擇氯堿行業打頭陣? 制定一部符合我國國情的《環境風險評估技術指南――企業環境風險等級劃分方法》非常必要 2010年1月6日,環境保護部會同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共同發布《環境風險評估技術指南――氯堿企業環境風險等級劃分方法》(以下簡稱《劃分方法》),在氯堿行業率先啟動了環境風險評級工作,并為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在這個行業的開展提供技術依據。除此之外,硫酸、造紙、合成氨行業的環境風險等級劃分方法也已經完成編寫工作,正在等待相關部門的討論和審議。
此前,我國一直沒有能夠反映企業環境風險及其等級的技術規定或規范,這對企業規避環境污染事故和環境風險十分不利。因此,制定一部符合我國國情的《環境風險評估技術指南――企業環境風險等級劃分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對于選擇這4個行業打頭陣,周躍說:“中國有這么多行業,要逐一做肯定是做不過來的。化工行業是我國環境污染事故的高發行業,氯堿、硫酸、合成氨處在整個化工行業環境污染事故的前3位,而制漿造紙企業也具有很大的環境風險性。”
據介紹,氯堿企業環境風險等級劃分指標體系由基準值和修正值兩部分組成:基準值是反映氯堿企業可能引發環境風險的生產因素、廠址環境敏感性等內因性指標,修正值是氯堿企業環境風險管理水平和事故應急救援能力等外因性指標。其中,生產因素包括氯堿企業的生產規模、原料、工藝、產業政策、清潔生產、產品結構等,環境風險管理由危險化學品管理、重大危險源管理、生產設備檢修管理、事故管理等指標組成。根據《劃分方法》,環境風險評估機構通過對氯堿企業進行現場勘察和評估,認定其環境風險管理水平、事故應急救援能力等外在性因素,再通過對其內因性環境風險(生產因素、廠址環境敏感性)進行修正而確定環境風險等級結果。
周躍說:“《環境風險評估技術指南――氯堿企業環境風險等級劃分方法》為其他行業劃分方法的編制提供了一個框架體系。”參與了其他行業劃分方法編制工作的鄧杰帆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氯堿的劃分方法為其他行業提供了一個模板。在編制硫酸、合成氨、造紙等行業的環境風險等級劃分方法時,在氯堿的基礎上進行了很多改進,在評分細則等方面增加了很多內容。”
制定一套“體檢指標” 給企業進行一次全面的“體檢”,發現潛在病灶并及時治療 事實上,對企業進行環境風險等級劃分最初是為了推進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工作。因為國內保險公司對化工行業的保險等級劃分不是很明確,某保險公司甚至將整個化工行業都列為一類,基準費率都設為1.82%。但是,不同類型的化工企業風險差異巨大,同一類型的化工企業風險也不盡相同,這樣“一刀切”的費率顯然是不合理的,也會影響企業投保的積極性。
企業環境風險等級劃分是開展環境污染責任險的基礎工作,環境風險評估機構根據投保企業的具體情況對其進行環境風險等級劃分,保險公司根據企業環境風險等級劃分結果為其提供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產品。風險等級高的企業可能要支付高達數萬元乃至數十萬元的保費,而風險等級低的企業可能只要幾千元保費就能解決問題。
在接受采訪時,周躍打了一個比喻:環境風險等級劃分方法就相當于一套“體檢指標”,而對企業進行相應的評估,也就是給企業進行一次全面的“體檢”。鄧杰帆告訴記者,在對企業進行評估的時候,不僅要查閱相關環評報告、“三同時”報告、環境風險應急預案、消防批文等資料,還必須要到企業現場進行核查,了解企業的環境風險意識和應急設施等情況。在最后形成的環境風險評估報告中,還要對企業存在的問題提出整改建議。同時,當地環保部門會對企業進行跟蹤檢查,保險公司在每年為其投保時也會跟進評估,督促整改措施的落實。
推行企業環境風險等級評估,不僅是為保險公司制定保費額度做參考,也為各級環保部門和企業的環境管理提供了技術依據。大力推行企業環境風險評級工作的劉亞民表示,“有了企業環境風險的評估報告,等于就摸清了企業的環境家底,將極大地推動環保工作從被動變主動,顯著提高環境管理的效率和質量”。業內專家表示,這還可以為銀監會擬定企業貸款利率、加強風險信貸監管提供指導,也可以為商務部制訂出口退稅政策等提供參照。
體檢的目的是發現潛在病灶并及時治療,企業環境風險評級的意義也在于此。雖然評估報告指出了企業的風險并提出了改進建議,而真正改進還要企業積極行動起來,這也是讓專家最為擔心的方面。
據鄧杰帆介紹,這些企業對待環境風險評級的態度還是有明顯差異的。規模較大、設施先進的企業比較歡迎這樣的評級,他們希望這樣的工作能促進淘汰落后,至少可以讓那些設施落后的企業增加環保投資和生產成本,使大家能站在一條起跑線上;而那些小企業對評級工作則有些微詞,一直在抱怨“我們都沒有發生事故,為什么還要搞這個”。
為了能獲得一個較好的評級結果,企業是否會在資料上作假呢?鄧杰帆說:“企業肯定會在口頭上掩飾一些問題,但我們到現場核查就基本掌握情況了。”據介紹,專家組在現場勘察時,會通過與工人聊天進行側面打聽以往事故情況,甚至會要求企業員工對相關應急進行實際操作,這樣就會暴露一些真實的問題。
企業普遍對于應急響應準備不足 經過復制、粘貼、修修補補而成的應急預案體現不了企業各自的特點,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不強 為提高環境風險管理能力,無錫市環保局對轄區內劃定的200多家高環境風險企業進行了風險等級評估。無錫市環保局局長劉亞民說,當前,企業環境風險評估體系主要依據國際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國內環評規范和相關的環境法律法規等方面的內容,由長期從事上述工作的專業人員和環保工程人員組成專業團隊進駐試點企業,完成全面系統的評估。評估的指標大致分為產品、工藝、污染防治設施等硬件以及管理、人員、制度等軟件兩方面。
鄧杰帆參加了對無錫多家企業的評估工作。談到這些企業普遍存在的問題,他說:“這些企業普遍對于應急響應準備不足,具體應急措施不到位,而且思想上重視不夠。”
他告訴記者,這些企業最嚴重的問題在防泄漏方面,“漏油、漏化學品,相關吸附材料準備不到位等問題很常見。”通過現場勘察,他發現很多銹跡斑斑、仍在跑冒滴漏的管道設備都還在生產,“這些地方每天漏一點,風一吹就揮發了,看起來不是大問題,實際上是安全隱患。”此外,這些企業還不同程度存在消防通道被堵、儲罐之間距離過近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不難,關鍵看企業是不是重視。”鄧杰帆說。
企業該如何應對環境風險?對于化工企業來說,日常安全管理工作是為了防患于未然,而事故發生后,應急工作的成效將很大程度影響事故造成的后果。環境保護部環境工程評估中心專家周學雙曾指出,很多化工企業的應急預案都流于形式,在實際操作中并不是那么回事。參加過多次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工作的西北環保督查中心副主任王一鷗在一次研討會上說:“很多應急預案是寫在紙上、放在電腦里、掛在墻上的,一旦出事,全都用不上。大家就像熱鍋上的螞蟻,誰該干什么都不清楚。”
在對企業進行環境風險評估的過程中,應急預案也是必須要核查的內容之一。對此,鄧杰帆頗感無奈,“這些預案表面看來面面俱到,但仔細看來幾乎千篇一律,體現不出每個企業應對事故時的處理特色。這也許因為許多企業是委托同一家單位編制,而編制單位為趕進度進行大量的復制、粘貼所致。”顯然,這樣經過復制、粘貼、修修補補而成的應急預案體現不了企業各自的特點,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不強。這“應付式的幾十頁紙”也往往被企業束之高閣,真出事了,也不會發揮作用。
企業環境風險等級劃分方法導則編制已啟動 最大的困難還是樣本太少,危險化學品儲運中的風險也不容忽視 《環境風險評估技術指南――企業環境風險等級劃分方法》在國內還屬于新生事物,而在氯堿行業的劃分方法出臺之前,更是一片空白。這也是《劃分方法》編制者當初面臨的困難之一,另一方面的困難就是各行業關于環境風險事故的統計資料不多。鄧杰帆告訴記者,由于國內這方面的資料比較少,為避免“閉門造車”,專家在編制過程中參考了一些國外的資料,并采用了“類比”的方法,比如參考類似的生產工藝曾發生過什么樣的事故等。
雖然要編制一個讓大家接受并充分適用的行業環境風險等級劃分方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適用于制造業的《環境風險評估通用技術指南――企業環境風險等級劃分方法導則(征求意見稿)》課題已經通過專家評審委員會中期評審。據記者了解,選擇出基準值和修正值,將是各相關行業環境風險等級劃分的基本思路。
周躍告訴記者,在這個過程中最大的困難還是樣本太少,“我們只完成了氯堿、硫酸、造紙和合成氨的課題研究工作,現在分行業的環境污染事故沒有專門的研究和統計機構,要面對許多環境污染事故成因、損害、損失不清楚的實際問題。”他還提到,過去很多對于環境風險事故的分析不是從法律責任、損害、損失的角度進行分析的。我國的《侵權責任法》剛剛頒布,對事故起因、調查結論的認定將直接決定保險公司是否會進行賠償。
生產企業之外,危險化學品儲運過程中的環境風險事故也是不容忽視的,比如今年7月發生的大連市輸油管線爆炸并引發原油泄漏的事故。周躍透露,有關危險化學品儲運的環境風險評估也已經被提上日程,這將涉及到碼頭、運輸車輛、船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