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地球第三極”的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珠峰),近年為何突然“長高”備受全球關注。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地球科學》北京時間9月30日夜間在線發表一篇中外科學家合作完成的論文認為,珠峰近年的隆升可能部分歸因于約8.9萬年前一次河流襲奪事件對地貌的影響。論文作者估計,這一事件或使珠峰的高程增加了15-50米。
該論文介紹,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持續匯聚形成了喜馬拉雅山脈,造就了地球上一些高峰。其中,海拔近8849米的珠峰比世界第二高峰高出約250米。先前對全球定位系統(GPS)數據的分析顯示,珠峰近年以每年約2毫米的速度隆升,這一速度超過了對喜馬拉雅山脈整體隆升速度的預期。這一現象表明,除了持續的區域構造運動外,可能還存在其他機制促進了珠峰的隆升。
在本項研究中,論文共同通訊作者、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王成善院士團隊的戴緊根教授和同事及合作者一起,對珠峰附近河流的變化是否推動了珠穆朗瑪峰近年的隆升進行研究。他們利用數值模型模擬了阿潤河及其下游網絡的演變,并與當前地形進行對比。模擬結果顯示,阿潤河在8.9萬年前曾襲奪上游朋曲。這次河水改道導致河流在適應新河道的過程中發生了快速侵蝕,最終形成深切的阿潤河大峽谷。
戴緊根教授指出,雖然河流侵蝕可能導致沿河道的高程局部降低,但峽谷形成造成的大量物質被帶走,可能引起包括珠峰在內的周圍地貌的隆升作為補償反應。
論文作者總結認為,盡管與板塊運動相比,河流襲奪對地形變化的貢獻可能相對較小,但這一過程對于區域侵蝕模式和山峰的進一步隆升都可能產生重要影響。
被譽為“地球第三極”的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珠峰),近年為何突然“長高”備受全球關注。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地球科學》北京時間9月30日夜間在線發表一篇中外科學家合作完成的論文認為,珠......
被譽為“地球第三極”的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珠峰),近年為何突然“長高”備受全球關注。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地球科學》北京時間9月30日夜間在線發表一篇中外科學家合作完成的論文認為,珠......
被譽為“地球第三極”的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珠峰),近年為何突然“長高”備受全球關注。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地球科學》北京時間9月30日夜間在線發表一篇中外科學家合作完成的論文認為,珠......
中新網北京9月30日電(記者孫自法)被譽為“地球第三極”的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珠峰),近年為何突然“長高”備受全球關注。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地球科學》北京時間9月30日夜間在線發表......
中新網北京9月30日電(記者孫自法)被譽為“地球第三極”的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珠峰),近年為何突然“長高”備受全球關注。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地球科學》北京時間9月30日夜間在線發表......
9月26日,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以下簡稱“青島能源所”)在中國科學院學術會堂,正式發布全球首款基于地理位置開展全生命周期碳足跡評價的GIS-LCA軟件,這也是我國首款貫徹中國產品碳足跡......
劉君德81歲時登上海拔4500米的祁連山考察冰川。 作者提供劉君德(站立者)在淮南考察。 作者提供劉君德在作學術報告。 作者提供劉君德的部分著作 作者提供劉君德......
4月26-29日,由中國地理學會樹木年輪研究分會、西安交通大學人居環境與建筑工程學院/全球環境變化研究院和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黃土科學全國重點實驗室(籌)聯合舉辦的第八屆中國樹木年輪學大會在西安......
地理空間數據分析在生物多樣性、移動通訊、網絡監控、環境監測等領域應用廣泛,如生物地理分析、即時通訊場景的位置共享、手機定位、衛星定位等。因此,大規模地理數據的快速呈現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應用價值。......
在2023“巔峰使命”珠峰科考中,由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中國氣象局氣象科學研究院和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組成的大氣小分隊在西藏日喀則架設自動氣象站和GPS水汽探測系統,并進行GPS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