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納米利器治理土壤污染(附照片......把落實全會決策部署貫穿到推動改......衷心期待新老朋友帶來創新經驗矢志不渝建設更宜居城市“世界城市日”紀念活動在米蘭舉......希望聽到企業家更多真知灼見創新事業需要創新精神創新人才2015年“復旦管理學獎”頒發俄一客機在埃及墜毀224人遇難......上海地區天氣預報
同濟大學污染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張偉賢從海歸變為中美兩頭飛的“海鳥”,因為他有一個夙愿:好的技術不僅中國可以用,更應推廣到全世界用納米利器治理土壤污染(附照片)
本報首席記者 樊麗萍
治理環境污染,沒有哪個國家比中國更迫切、決心更大。長期從事土壤修復研究的學者張偉賢在5年前做了一個決定:辭去美國大學的教職、回國任教。他覺得,就這個專業的市場需求和個人發展,“中國的舞臺肯定比美國大”。
治理土壤重金屬污染,張偉賢握有“利器”。
他研發的鐵基納米材料及其制備技術不僅能富集分離回收砷、鎘等滲入土壤的重金屬殘留,還能把這些有毒物變成可利用的資源。別小看這項技術,因為能幫企業“變廢為寶”——企業不僅不用為治理污染額外買單,有時或許還能盈利,這顯然提升了企業主動治污的積極性。
張偉賢目前任教于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擔任污染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雖已全職回國,但近年來他每年仍會花一段時間在美國工作。從海歸變為中美兩頭飛的“海鳥”,是因為他有一個夙愿:好的技術不僅中國可以用,更應該領軍全球研究,推廣到全世界。
治理重金屬污染“利器”釋放企業環保積極性
相比水污染、空氣污染,對于滲入地下的重金屬污染,不使用專業的檢測儀器很難被察覺,土壤的污染治理難度也就更大。本月初,國家環保部發布消息:繼“大氣十條”、“水十條”相繼發布后,被稱為“土十條”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即將出臺,國家將投入大量專項資金治理土地的重金屬污染。
環保立法的新動向固然讓張偉賢興奮,但他明白,治理日益嚴峻的土壤污染,還需要技術——比起法律的滯后效應,技術完全可以前移。
從回國那天開始,張偉賢就不甘心僅僅是一個“實驗室里的科學家”。他跑了云南、廣西等多個省市,到有色冶金行業的一些企業傳授用納米技術治理重金屬污染的方法。
張偉賢認為,一些礦產企業傳統的重金屬污染治理辦法不夠經濟,對企業缺乏吸引力。如果將廢棄物中含有的金、銀、鎳、銅等元素進行有效富集分離,那它們就會產生價值。而張偉賢研發的納米技術擁有極強的吸附性,處理同樣規模的廢棄物,加石灰中和需要一噸的話,用新的納米材料只要加一公斤就足夠了——新技術的好處是讓廢棄物中的重金屬元素高度濃縮在少量納米材料中,這樣后者就有了可進行市場交易的價值。一些試點企業甚至反饋,用了張偉賢的新技術后,處理重金屬廢水不僅不賠錢,還開始掙錢了。張偉賢所研發的納米材料治理重金屬污染技術,目前已獲得了近20項國家及4項美國,部分已實施了授權。
中國zui缺的不是技術,而是有效的管理方式
據悉,上世紀90年代,還在美國里海大學任教的張偉賢就采用液相化學還原法合成納米零價鐵,開創了納米零價鐵在環境治理領域的先河。這些年,支撐張偉賢的一個基本理念沒有變:zui聰明的污染治理是從控制源頭開始。
張偉賢坦率地說:“現在,我們不得不面對自然循環的問題。打個比方,這頭在治理廢水,經過過濾處理的水是排放達標了,但如果污染物的后續處理沒做好,污染又排到大氣中或者沉淀在土壤里,我們還要另外掏錢再治理,這要花多大的代價!”他說我國目前zui缺的不是治污技術,“很多領域的污染治理實際上也不需要多么高大上的技術,關鍵是要有正確的環保理念和有效的治污管理措施。”
留學美國的張偉賢對紐約的水源管理印象非常深刻:紐約的飲用水很大一部分來自于克羅頓、凱特斯科爾、德拉維爾這三個系統組成的水源地(包含19個水庫和3個受控湖)。“據我所知,紐約zui重要的水源保護措施就是在水體上鋪設一層電網防止鳥類停留排泄鳥糞——除了這個聽上去很簡陋的保護措施,不需要其他先進的水過濾或水處理技術。”張偉賢說,這顯然和紐約對城市水源保護的理念有關。在30多年前,紐約就改變了在水源地附近興建水廠的做法,而是花重金加強水源地保護,對水源附近有污染排放的企業進行搬遷。
整合國際化團隊,推廣新技術讓更多人受益
作為一個鮮明的對比,張偉賢在國內走訪企業時經常聽到的一句話是:大自然有自凈功能,少量排污問題不大。
“我zui討厭聽到這句話。如果工廠業主都這么認為、都在肆意排污,那集中起來就是極大的環境污染了。”張偉賢強調說,“大自然的自凈功能是留給自己用的,不是給人類的錯誤行為做彌補用的。”
目前,張偉賢所在的同濟大學污染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在納米材料治污領域已擁有了國際*的實驗儀器和設施。無論是比硬件還是數論文,張偉賢都印證了當初的判斷:回國發展是正確的。這幾年,他每年要去美國,希望組建起一支工作團隊:有了技術還不夠,如何推廣是更大的問題。張偉賢說,要在更大范圍內推廣新技術,免不了要和政府、企業打交道,這需要專業力量的介入。為了讓中國以外更多國家的人們能夠認識新技術,接受它、使用它,張偉賢認為,集結一支高度國際化的*專業團隊是關鍵。
微生物是土壤有機碳礦化過程的驅動者,微生物個體的活性將直接影響土壤碳的周轉速率。研究發現,全球變暖會促進土壤有機碳的釋放,可能的原因是升溫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改變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進而加速了有......
咸海流域20世紀60年代以來進行的大規模水土開發,導致咸海入湖水量驟減,引發咸海生態危機。蘇聯解體后,上下游國家在水權、能源補償機制等方面產生矛盾,在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下,流域的水、能源、糧食、......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中心研究員曠遠文、侯恩慶博士聯合南京大學教授李建龍團隊成員,發現氮富集促進陸地生態系統土壤有機碳固存的新機制。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全球變化生物學》。大氣氮沉降顯著影......
微生物是土壤有機碳礦化過程的驅動者,微生物個體的活性將直接影響土壤碳的周轉速率。研究發現,全球變暖會促進土壤有機碳的釋放,可能的原因是升溫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改變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進而加速了有......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3/455018.shtm中新網北京3月25日電(記者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氣候變化研究......
微生物同化無機氮作用是構成土壤氮素保蓄能力的重要組成。合理恢復退化生態系統的土壤微生物同化無機氮作用可有效提高土壤氮素保蓄能力,減少氮素損失風險。然而,真菌和細菌作為土壤微生物的兩大主要類群,如何真實......
多環芳烴(PAHs)是土壤和地下水中的環境污染物,由于其具有致癌遺傳毒性、突變型和致癌性,對人類呼吸系統、循環系統以及生態安全構成威脅。PAHs在環境中的長期積累嚴重影響土壤質量。國內外嘗試開發生物修......
微塑料污染已在世界范圍內成為日益普遍的問題,但其對土壤環境的影響有待探究。近日,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姚槐應團隊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技術、實時熒光PCR方法、細菌16SrRNA和真菌IT......
微生物是土壤碳循環的重要驅動者,一方面微生物通過分解土壤有機質獲得自身生長所需要的養分和能量,另一方面微生物死亡后,其殘留物是土壤有機碳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關于微生物死亡殘留物與土壤有機碳關系的研......
保護性耕作是我國北方糧食產區應對干旱的積極應對策略之一。然而,少有研究將土壤碳排放、微生物和作物三者結合起來分析保護性耕作對自然干旱的綜合響應。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黑土有機碳與保護性耕作......